今天看了历史方面的书籍,无意中看到北魏孝文帝的事迹,颇有感触。孝文帝即拓跋宏,鲜卑族人,是杰出的少数民族政治家,南北朝时期北魏的统治者,他在中国历史上最为著名的功绩是他的汉化改革,他全面改革鲜卑旧俗,迁都洛阳,禁说鲜卑语,改鲜卑姓为汉姓,鼓励鲜卑族人与汉人通婚,参照汉人的制度改革政治,促进了民族的大融合,推动了北魏经济文化社会各方面的发展,史称“孝文帝改革”。
高中上历史课的时候,就学过孝文帝改革的内容,当时并没有给我留下深刻印象,只记得干巴巴地背过与改革有关的考点,全然没有感受到孝文帝这个人物本身的魅力。现在再回看这段历史,发现孝文帝是非常了不起的人,普通人在他的位置上是很难做出全面改革的行为。当时以拓跋家族为首的鲜卑族以一己之力统一了北方建立了北魏,结束了自西晋末年之后一百多年来十六国分裂的局面。这样的背景使得北魏的统治者、臣民很容易以胜利者自居,他们的文化自然也会在他们潜意识里被认为是胜利者的文化。然而,孝文帝却敢于向他们的文化开刀,他只选择这个阶段最适合他们的方式,在做决策的时候,他不为以往的功绩所累,不拘泥于种族的框定,仅以选择的路径有用与否作为衡量标准。这与邓小平理论里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打破精神桎梏,发展社会主义,不管白猫还是黑猫,能抓住老鼠的就是好猫的内容,有异曲同工之妙,两者都讲究以客观实际、实效为基础,撇开其它方面的束缚。
此外,更难能可贵的是,孝文帝的改革是全面的改革、彻底的改革,换做普通人,即使他们认为对方的东西好,他们最通常的做法往往只是小修小补,在保留自己文化的同时,小部分吸收对方的好东西。但是孝文帝他做事很放得开,只要他认定这个东西是真的好,真的有利于国家,他就愿意完全接受,不惜舍弃原有的文化,当然他也很有才,能够慧眼识珠,在那个时候游牧民族要想在黄河流域稳定下来,必须要转为农耕经济,而汉化则是北魏政权想要长治久安的必由之路。不过我们现在回过头来看感觉很容易就能看出孝文帝当初的决定有多么的正确,但是在他的时期,他的位置上其实并非那么容易就能确定,这从他的改革遭遇到了无数守旧派的阻碍就能看出。但孝文帝的雷厉风行,对改革政令的强效执行与贯彻,以及家人违反改革政令,亦能大义灭亲的做法,恍惚间让我怀疑他是不是从现代穿越过去的,是不是因为他一开始就知道正确答案是要进行汉化改革,所以他才能在确定汉化改革的决策、执行汉化改革的政令上做到毫不迟疑,毫不犹豫,义无反顾。
从孝文帝的经历其实可以看出他有着批判性的思维,能够客观独立公平公正地看待所处的环境,他有着认知方面的谦逊,有着决断的勇气,以及壮士断腕亦在所不惜的魄力,他可以跳出人性的一些弱点圈,比如人们爱面子,虚荣心强,大多数人存在人云亦云的从众心理等。正是因为孝文帝拥有批判性的思维,他才能通过独立思考,做出极为准确的决策,进行了卓有成效的改革。我们在日常的行为处事中,也要时刻去培养自己的批判性思维,去反省自己的思维,以避免自己落入自我为中心、或迎合他人的误区。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