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心未死

作者: 衍生丶 | 来源:发表于2018-09-24 22:29 被阅读14次

 

            我有一壶酒,足以慰风尘。

              尽倾江海里,赠饮天下人。

记先前,一首五言于无声处起惊雷,令无数人高呼“诗兴当至”,既是时代之音,又是时代之忧。

诗曾巍巍,诗已颓颓。

诗起于周,兴于唐,及泱泱华夏文化之瑰宝,美得让人惊心动魄。“沾衣欲湿杏花雨,吹面不寒杨柳风”诗意于微茫烟雨。“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恢宏于万里江山。春风江南岸,一“绿”字唤醒花鸟山川。月下柴门前,一“敲”字寂静月夜池树。如画江山皆入诗来,诗中有画,如美酒夜光杯,令人不禁醉矣。

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更是道尽诗中真意。引譬连美,谓之兴;考见得失,谓之观;和而不流,谓之群;怨刺上政,谓之怨。诗是一种载体,承载着人们的兴观群怨。诗是社会的缩影,是国泰民安,是世态炎凉,是人间百态。

正如诗仙秀口一吐便是半个盛唐,黄河之水天上来,放眼尽是太平盛世。诗圣一声忧叹饱含民间疾苦,新鬼烦冤旧鬼哭,侧目皆是铁衣枯骨。

诗咏物,诗叙事,诗亦言志,诗中有真意,助人明德,助人致远,此乃诗之魅力所在。

反观当世,从《中华诗词大会》到一诗激起千层浪,都体现诗文化的再放异彩。但这“诗兴当至”的高呼中,更多的是诗意不复的无奈。短暂的火热并未改变诗文边缘化的无奈境地。无论大气磅礴,还是温柔婉约,对当世人都如过眼云烟,人的心灵少了诗的滋润,仿佛久旱无露,枯木无春,贫瘠且荒芜。这些曾帮助中华脊梁千年不倒的风雅,何去何从?面对诗歌已死的言论,我们又当何喜何忧?

诗已颓颓,并非无中生有,但我们也不可操之过急。在诗何去何从的思索中,有人说“诗兴未至,诗心却也无死”。正如唐有“飞流直下三千尺”,宋有“一蓑烟雨任平生”,元时马致远低吟“断肠人在天涯”,清时纳兰辞轻语“人生若只如初见”……如今,亦有人写出“尽倾江海里,赠饮天下人”的大气。每个时代都有它自己的荡气回肠与儿女情长。我们应领异标新,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

不由想起赵翼的《论诗》,

江山代有才人出,

各领风骚数百年。

诗兴虽未至,诗心仍未死,文化传承之道,路漫漫其修远兮!

诗心未死

   

相关文章

  • 诗心未死

    我有一壶酒,足以慰风尘。 尽倾江海里,赠饮天下人。 记先前,一首五言于无声处起惊雷,...

  • 未死的心

    1、世界上最容易被忘记的东西,就是爱情。 2、世界上未有未完成的故事,只有未死的心。 3、你用谎言去验证谎言,得到...

  • 读诗《因我心未死》

    “因我心未死,复梦见这世纪的内幕,技巧是无上的光荣,恋爱须受金钱的抚摸……,我毒恶如是造成之人类。”不理会诗的背景...

  • 心交朋友钱交狗丶

    世上並沒有未完的故事,只有未死的心。

  • 诗心已死

    突然想提笔歌颂生活 却发现 再也写不出那些稚嫩的文字, 因为那颗诗心死在了那个 多愁善感的年少 留下的是麻木的躯壳...

  • 心未死,却已看淡

    并没有到看破红尘的地步,只是内心不再有波动。 近期收到表白,不再像少女时期一样欣喜,第一反应已然是如何...

  • 身未卒,心已死

    网上说,多数人二十五岁就死了,只不过七十五岁才埋。 二十五岁就死了的,是心,不是身。 漫漫人生路,心灵长期的风餐露...

  • 人未老,心已死

    很欣赏的一句话:“等待和犹豫是这个世界上最无情的杀手。”你一直在等一个最合适的时机做你想做的事,然后又一直在...

  • 每日一话——第一话

    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

  • 每日一话——第二十三话

    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诗心未死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qzghof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