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成功,脱贫和暴富是其中之一,但不能是唯一。
有个感想,本不想说,不想被扣上崇洋媚外的帽子。
但是,都留在脑中,挥之不去,还是一吐为快。
国内许多励志学,成功学,几乎都是脱贫致富的套路。
当初如何艰苦,合租小房屋,上班旅途远,吃泡面等。
看了一本就等于看了十本或百本,不一样的只是人名和地点的不同。
观点就是"拨乱反正‘’为赚钱正名,"平反昭雪‘’。
基本上,励志都是贫穷驱动和成功后的财务状况对比。甚至有的感谢和赞美贫穷,这与传统理念非常的吻合。
而国外的人物传记或回忆录,主人翁不仅是贫困驱动,很多都是好奇心和探寻精神驱动型。
其实,中国历史上这样的事业驱动型的伟大人物也很多,只是不对的主流教育人民,感动人民的观念,大多被屏蔽了。
中国人重视精神,强过重视结果。曾几何时,劳模不患绝症是没资格的。
带领人民致富走上小康道路的不如艰苦朴素,吃饭捡起每个掉下饭粒的受崇拜。
世界上,对人类做出巨大贡献的,大多是已经解决了温饱问题的。是好奇心,事业心驱动着他们,实现人生一个又一个目标。
他们炫耀的是成果,而非财富。
财富只是他们不为谋生而束缚,投身更伟大事业或爱好的基础,不是目标。
世界的进步,不应感谢贫穷。应该感谢的是财富,让人们有了精力从事伟大的事业,包括继承和发扬光大传统。
蜗居里也能产生陈景润那样的数学家,但对人类做出巨大贡献的,比例上还是书香门第是,家境殷实的人家子弟的高。虽然,听上去不如寒门逆袭励志。
城中桃李愁风雨,春在溪头野荠花。歌颂的是野花的旺盛生命力,但是再旺盛也不能与桃李相提并论。
人口大国不同于精英大国,在古代还可算作是优势,如今早已优势不再,真正的人才或提高成才率才是我们的努力方向。
希望人人不为谋生糊口(包括被高房价绑架)而耗费毕生精力,变贫困驱动型变事业驱动型,全身心投入自己喜欢的事业中,这样取得成就的概率会更高更大。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