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阳街景
这次贵阳之行带上了妈妈和小姨。她们曾经曾经在贵阳生活过五、六年的光景。
然后,就再也不曾回去。她们和贵阳之间,隔着长长的几十年的光阴。
小姨在贵阳度过了她的幼儿时期,一直到读小学的年龄才回到成都。而妈妈,整个的小学时光都是在贵阳,她童年的很多记忆都停留在贵阳,对她来说,贵阳就是她的第二故乡。
黔行记(之二)黔行记(之二) 黔行记(之二)
出行前,我在“小猪短租”上订好了房。我们这几天的落脚之处是位于贵阳南明区花果园大街的一处民宿。
南明区现在算是贵阳的中心城区之一,而曾经的花果园大街,不但拥有贵州省最大的棚户区,还一度是“脏、乱、差”的代表。在2010年,ZF斥巨资打造,把这个贵阳最大的“城中村”改造成为“中国最大楼盘”。
也许是贵阳山多地少的缘故吧,这里的楼房都极尽所能地往高处修建,但是街道却很逼仄,也不像成都,街道大多种植了高大的行道树,这里却没有。不过,上午和下午的太阳将高大楼房的身影拖得长长的,可以给过往的行人足够的荫蔽。
黔行记(之二)豆儿嘱我拍下的,我们住处的电梯楼层的摁钮盘。这栋建筑,光地面就有40层,而地下足有8层(后来才知道,贵阳的楼房,多倚着地势修建,负8层却并不都在地下)。
在贵阳的新区,这样动辄四五十层的楼房随处可见。
我们住在第8层,在这栋楼,已经算是绝对的低层了。
四处全都是这样“有气势”的高楼,围着中间的一方广场。
站在广场的中心,需要脸朝向天空,才能望得见楼房的顶。而广场上没有足够多,足够高大的乔木,镇不住这样高的楼,人在高楼的包围下,有压抑得喘不上气的感觉。
这种感觉很奇特,但绝对算不上是“舒服”,直到后来我们游览到老城区,这种感觉才逐渐消逝。
黔行记(之二)入夜时分的花果园大街,流光溢彩,光怪陆离,恍惚给人香港的感觉。
餐饮都开在很高的楼上,那些霓虹的背后,飘荡着贵州酸汤、四川火锅、东北乱炖……的味道。像每一座包容的城市一样,南来北往的味道都在这里混合、浸润、缠绕。
兰花广场四溢着人群:一拨一拨的广场舞跳得热火朝天;巨大的陀螺嘶鸣着,旋转出一道道红黄蓝绿的荧光;烧烤和炸串儿的气味在空气中烟熏火燎……
像一颗石子激荡起来的巨大涟漪,被海绵一般的湖水吸噬殆尽,鼎沸的市声要一直响到午夜时分才渐渐地平复。高大建筑物的房间,像一只只重叠起来的狭窄的火柴匣子,收留着那些城市游子的肉体和灵魂。
黔行记(之二) 黔行记(之二) 黔行记(之二)贵阳除了楼高街窄,还有一大特点就是拥有好几处风景秀美的湿地生态公园。
这是毗邻我们住处的一处湿地公园——花果园湿地公园。
到贵阳的第二天,我们上午去游览了青岩古镇,下午便来到这里。
这应该是一处地处闹市区的人工湿地,在林立的楼房中间,一处巨大的水域。岸边的坡地,种植着翠绿的草坪,一年蓬、铜钱草的身影间杂其间。有木质的歩桥通往水域的中央,水中生长着一蓬蓬的芦苇。水波静谧,倒映着蓝天白云,还有白色大鸟贴着水面展翅飞过的身影。
黔行记(之二)这两栋双子塔一般的建筑,应该是贵阳的地标建筑。上午等车的时候,我大概的数了一下,好像有65层吧。
还有一些在建的高楼,统统被下午的太阳斜斜地照射着,雄奇又静谧。
周围的建筑的影子也投映在粼粼的水面,笔直的线条随着水波荡漾,失去了形状,变成不连贯的曲线。夕阳的余晖映着玻璃的幕墙,煜煜生辉。
有两栋楼房的中间是窄窄的山。山和楼比肩,感觉是将两侧的山削掉,腾出地儿来修建的楼房。不知为何,贵阳很多的建筑都给我这样的错觉,楼房大概是硬在山岭间挤出了位置来吧。
黔行记(之二) 黔行记(之二) 黔行记(之二) 黔行记(之二) 黔行记(之二)晚饭选择去湿地公园附近的贵州家常菜馆“柒食”。正值饭点儿,需要排号等候。排队的有外地人,也有贵阳本地人,都坐在宽宽的条凳上耐心地候着。
贵州菜的味道跟川菜比较相仿:凉拌木耳微辣微酸,土豆泥咸鲜,红烧黄花鱼则更像江浙菜,微甜的口感。
饭罢出来,天已经全黑了,夜色浓厚,天空晴朗,透着深邃的紫蓝,白天漂浮在天空的一朵朵云彩,变成深沉的暗金色。
整个湿地公园沸腾了,到处都是人群、人堆、人流,他们或在歌唱,或在街舞,或在吹奏乐器,或者一整支颇具水平的弦乐队……每一处自发的表演都吸引一大拨观众围观。
建筑都被五彩的霓虹点燃,霓虹闪耀变幻,营造出如梦如幻的氛围。双子塔渐变出黄、绿、蓝、红的色彩,每变幻出一种颜色,就引爆一处欢腾的声浪。湖面上全是五彩的磷光。
小贩牵着一大串荧光气球兜售着,吸引着孩童的视线。卖花的女孩追随着同样年轻的情侣,适时递上一枝艳红的玫瑰……欢乐被廉价地贩卖着。
黔行记(之二) 湖边的一组叠式建筑被灯光勾勒出童话城堡般的效果,仿佛宫殿一般壮观和唯美。不禁猜测宫殿里面是否真的住着王子和公主。 黔行记(之二)修建于明朝万历年间的文昌阁。文昌阁在各地都有修建,它是担当古代重要的祭祀神祗作用的一种建筑。
与全国其它地方的文昌阁不同,贵阳的文昌阁是一座九角型的建筑(因为“九”是最大的数字,在中国古代文化中,“九”象征着至高无上),而它的梁和柱也都是“九”的倍数,分别是54根和81根。
黔行记(之二) 黔行记(之二)从文昌阁旁边的古城墙穿过去,右拐,就是我们寻觅很久的老贵阳的古旧街道。
黔行记(之二) 黔行记(之二) 黔行记(之二)邮电街逼仄的巷道、下沉的院落、低矮的棚屋、洒扫晾晒的妇人、倚着墙角的脚踏车、屋檐下伸着懒腰的猫咪……
民生路被无数脚丫踩踏过,又被无数车轮碾压过的光滑的石板街……
妈妈和小姨说,依稀有过去的影子。小姨甚至说石板街上曾经有过一家卖毛主席像章的小店。呵,谁知道呢?人的记忆是有偏差的,更何况过去和现在之间还横亘着长长的,幽暗的岁月。
黔行记(之二) 这栋楼应该是五六十年代的建筑吧?在贵州的老街道,有很多这样未加粉饰的红砖房子,木质的窗框,裸露的红砖被岁月一点一点的锈蚀,而那一件件晾晒在外面,被风鼓吹起,像彩旗一样飘摇的衣物,又泄露出一缕烟熏火燎的生活的气息。……………………………………………………………………………………………………
在贵阳几天的出行,多选择公交和滴滴结合。许是新到一个陌生城市的缘故,贵阳的交通不甚便利。许是我们选择出行时间的缘故,许是年轻人都选择了更快捷的出行方式,公交车上多是老年人,车没靠一战,你会听到“哔哔”的刷卡声和一个电子提示音:“请照顾老年人”。
而贵阳的公交车和车上的乘客一样,都不甚新,在狭窄的街道上动作迟缓地行进着,两车之间,是过于冗长的间隔。
贵阳的很多路段是不设人行红绿灯的,在十字路口有人行下穿隧道,而两个十字路口之间,是用长长的铁栏杆分隔相向而行的车道。人从一个入口钻到地下,再从另外的出口钻出来。奇怪的是,每一个隧道口都设有上行的扶梯,却鲜有运行的,几乎成了摆设。一些老年人在十字路口选择从路面过街,要上下那么长两段楼梯,他们实在不便。
……………………………………………………………………………………………………
其实和每个城市一样,贵阳的美丽和诟病都那么界线分明地摆放在那里。我越来越喜欢这样的旅游方式,在每座城市做一个短暂的拜访者,融入这个城市的一段水生火热中,每一眼看到的都是它最真实也最真诚的模样。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