餐桌边,是不停变换各种坐势上课的小子。不远处的沙发两头,是更加没坐像软塌塌斜靠着的两个读闲书之人。
我手里是被人数次提起的《活出生命的意义》,小子爹读的是茨威格的《昨日的世界》,一个欧洲人的回忆。
我的,他读过,他的,我不感兴趣。尽管,他恨不得把书怼在我脸上,说写的特别好。
窝在家里读书,一是真的无事可做,二是像我和小子爹“居心叵测”的密谋时说的:即使带动不了小子的学习劲头儿,最起码也让他多少有点不好意思太贪玩。
诚然,有些影响虽然看似流于表面,但总是聊胜于无嘛。
其实,这是一本搁浅了的书。前几天手术室外漫长的等待里,我读的也是它。记得出门的前一刻,涌起带书打发时间的念头。当时此书并不在手边或者视线一眼可及之处,是我特意从书架中找来带上的。
大概是因为潜意识里觉得,从奥斯维辛集中营走的待决囚徒,用一生证明绝处再生的意义,他的文字对每一个病患之人在特殊时刻的抉择和等待,都会有着安慰的能量,甚至是好运的意味。
可见,心理学专家说的有道理,人在特殊时刻,比如稀缺心态或者危险未知时,往往会不由自主的去考虑一些平时忽略或者根本不在意的东西。
当然,我从来没思忖过因为一场手术,就有心地去探究如何活出生命的意义这么大的话题,不过是在面对潜在的风险时,人心里最本能的敬畏之情,一瞬间衍生出高于现实的想法而已。
而医院,往往是最容易滋生这种复杂情绪的地方。尤其是疫情之下,人陷在疾病和困顿里,无疑会变得更加孱弱和无助。
所以,今日懒散在家继续翻读,心境果然比那日平和了很多。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