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治通鉴》第二卷 周纪二
【原文】
卫鞅既至秦,因嬖臣景监以求见孝公,说以富国强兵之术。公大悦,与议国事。
【译文】
公孙鞅到秦国之后,通过宠臣景监的引荐见到了秦孝公,向孝公阐述了自己富国强兵的计策。孝公听后十分高兴,从此便和他共同商讨国事。
【材料解析】
《资治通鉴》中这段材料很单薄,短短35个字,记录了商鞅受到秦孝公的青睐,开始在秦国大展宏图。这看似描述很线性,很顺畅。实际上,商鞅有机会见到孝公、然后获得对方的信任、再委以重任肯定有一个艰难的过程。在我们现代社会中,想接一笔10万元的业务都要经过多方考虑才下决心拍板合作,何况是军国大事。所以我认为商鞅之所以能在很短时间内获得孝公的认可,有几个关键地方值得我们去学习。
1、有中间人帮忙指路。
商鞅从魏国出来去往秦国发展,人生地不熟,别说秦国国家领导人,就算是秦国的县委书记都不一定能见到。但是他认识景监,在景监多次帮衬下,商鞅才有机会跟秦孝公交流,并说出自己的商业计划。
景监何许人也,那可是秦孝公的近臣,平日里跟孝公见面的机会多,深得对方的信任。当时秦孝公对外招贤纳士,山东六国的才俊来秦的特别多。但是孝公精力有限,不可能一一会见,商鞅能够直接面见秦孝公,少不了景监的运作。没有这个中间人的引路帮忙,你哪怕是天纵奇才,对方真的求贤若渴,也难以撮合在一起。就好比当年马云对电子商务有深刻的认识和超前的眼光,2000年UT斯达康在美国上市,股价高涨,孙正义尝到大甜头,把投资目光转向中国,想在中国挖掘好的投资项目。刚好吴鹰认识马云,于是把马云介绍给了孙正义,最后马云孙正义相互成就了对方。
2、采用多种方式试探对方
景监将商鞅介绍给了贵人秦孝公,后面的路还得靠他自己走了。商鞅以前不了解孝公是什么样的人,也不知道他需要什么样的富国强兵的政策,所以他准备了好几套方案。
第一次见面,商鞅向孝公说了上古尧舜治国的方案,孝公听了打瞌睡,事后还骂景监推荐的人不行。
第二次见面,商鞅又向孝公讲述周王治国的方案,孝公还是听不下去,结果又臭骂景监一顿。
第三次见面,商鞅知道孝公绝非等闲之辈,于是拿出自己的杀手锏,向其讲述春秋五霸治国之事,结果孝公还真听进去了,而且听得津津有味。
三次见面,用了三种不同的方案,同时这三次也都在考验三者的耐心。换作其他人,自己推荐的人,连续两次都被挨骂,估计再怎么也不会继续推荐下去了。这就是景监了不起的地方,他依然相信商鞅是孝公要找的人。商鞅也不错,他博才多学,知道自己跟孝公不熟,不了解对方的底细,所以准备了三套方案,从而来试探孝公到底是个什么样的人,以及孝公到底想要什么。
以前我一个哥们公司周转资金紧张,想找投资人帮忙,于是我帮忙引荐了一位投资人,并且还告诉他,这个大牛什么性格,对什么感兴趣。结果在交流时,他虎里吧唧一顿输出,投资人明显对他的夸夸其谈不感冒,我都在暗示他说点实际的,不听,最后没下文了还说投资人没眼光。
3、投其所好,对症下药
无论古代还是现代,只要对方是人,他就有喜怒哀乐,有自己的个性和偏爱。想要获得对方的青睐,首先一点就是要投其所好,要满足对方的欲望,这样对方才能跟你进行下一步。
商鞅就是利用了这点,他采用排除法,把黄老,儒家等学说给排除掉,最终圈定孝公需要的是快速富国强兵的法家治国方案。这才对症下药,最终提出了自己最擅长的法家学说,也一举获得了秦孝公的青睐。
有人会说商鞅为什么不在第一次见秦孝公的时候就拿出他的称王称霸的方案呢?因为如果一下子就拿出最大格局的方案,一旦秦孝公格局小,那商鞅马上就要被辞退了,所以商鞅从最实际的出发,这样还有回旋的余地。
【启发】
从上面这个材料,我们可以提取出一些实用性的经验,想要获得牛人的青睐,商鞅与秦孝公的故事在最好的例子。尤其是那些有真本事,有好项目却一直被埋没的人,下面三点更要好好地看看。
1、广泛接触不同行业的人,有时候这些人会帮你引荐
当我们实力弱的时候,我们是没有能力见到大牛的,要想有朝一日见到大牛,获得对方的青睐,要学会接触不同行业的人,尤其是能经常跟大牛打交道的人,比如牛人的司机,心腹,亲信等等。
有的人想得到牛人的帮助,于是去给大牛送礼,偶遇,刷存在感之类的,这样做目的性强,会让对方认为你别有用心,弄不好会适得其反。
所以,退而求其次,可以结交牛人身边的心腹,亲信,让对方在恰当的时候帮你说说话。这么做的目的,不是让他们影响决策,而是让大牛知道你这号人,将来真有什么事情,可以第一个想到你。
2、投其所好,满足对方的欲望
接触到自己所要巴结的牛人后,要适当研究对方的喜好,简言之,你说的话,是他想要的。你做的事,是他所要的。毕竟我们的时间、精力有限,只要把这些有限的资源,投入到最合适的地方,才能产生最符合我们最大利益的诉求。这个世界,研究事物,比研究人更有前途。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