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超级工作整理术》阅读笔记(七)

《超级工作整理术》阅读笔记(七)

作者: xiongxingzi | 来源:发表于2017-07-23 11:06 被阅读0次

    信息整理: 信息这么多,如何统整以做出正确判断

    多给大脑刺激:接触信息的机会越多,吸收力越强,将大量信息输入脑袋是创意源源不断的秘诀。

    信息去芜存菁:一味依赖他人绝对无法看清真相,所有信息都要亲自确认。信息应该重质不重量,分辨无用的“噪声”与有用“信号”,别照单全收。

    信息包容力:好的信息,欣然接收,快乐传递;坏的信息,也要微笑面对,更要聪明地传递。

    一、接收信息并输入大脑

    所有能让工作拨云见日的好创意,都来自于累积的大量知识和信息在大脑中的“发酵”。

    具体地说,我们可以从以下两方面来努力。

    方法1:尽可能地接触新资讯和各种信息。

    方法2:将信息具体化、形象化,并大量输入大脑。

    所谓的“信息吸收能力”,并不是在看电视或阅读书报时记忆力的强弱,而是拥有如同相机般,瞬间将信息“拍摄”进大脑的习惯。

    二、信息是用来“使用”的,不是用来“记忆”的

    一个人的信息量,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这个人的事业高度和格局。

    其实,我们大可不必耿耿于怀于记忆力的好坏。记忆力的好坏与一个人掌握多少信息、能否通过大量信息酝酿出好的创意并没有必然的联系。因为,信息是用来“使用”的,而不是用来“记忆”的。

    具体地说,我们可以从以下几方面来努力。

    方法1:强迫自己多用几次,加深对信息的了解。

    在运用的过程中,人对信息的了解会更加全面深入,同时也会使记忆更加牢固。

    你一定有过类似这样的经历:一个公式,怎么记都记不住,但当你真正地用它去解决问题,哪怕只有一次,也会记住,并且理解也会加深。当信息从大脑中被强制“有序输出”,就算你千百个不愿意,你还是会记得这些信息,并且对信息有更深入的理解。

    方法2:脑筋要转弯,别做只会复制信息的“傻瓜”。

    只会复制信息,即使你的大脑中有再多的信息,这些信息都不会成为你工作中的得力帮手。就像酿酒时候缺少了酒曲,最后是无法酿制出美酒的。

    工作中的好创意绝不是对既有信息的简单复制,而是需要脑筋“转弯”才会出现,必须对既有信息不断地思考加以淬炼。换句话说,运用信息,不是简单的“复制”,还包括了对信息的思考和淬炼。面对信息,你不妨问自己以下两个问题。

    ①可以联想到其他什么吗?通过将信息进行联想、对比、延伸思考,大脑中数量庞大但孤立的信息就会变成一张网,给予工作更全面的支持。比如,“××从传统销售行业转行做网络销售了,收入几乎翻了一番”,听到这个信息,你大可天马行空地联想一番——“新兴的网络行业比传统行业更加火热;那些能顶住风浪的传统企业大都具有……的特点;如果将传统行业与新兴网络结合在一起会……”通过一连串的联想,很可能好创意就诞生了,就像“传统行业与新兴网络结合”就是一个很不错的想法。

    ②信息中有哪些很有趣,哪些有用,哪些是糟粕应该丢弃呢?这是对信息淬炼、评论的一个过程,能够让你更加了解信息本身,等到要用的时候会更加信手拈来。比如,“市面上有一种全新的智能水杯,不但可以调控水温,提醒主人饮水的时间,还能统计和控制主人的饮水量”,这就是一个非常有趣的信息,水杯也能智能化!

    三、信息要先“过滤”,像金鱼猛吃下肚只会被撑死

    所谓过滤信息,是指筛选出那些对工作真正有用的信息。

    事实上,并不是信息量越大就越能做出正确的决策。那些掌握大量信息的人,并不见得能够百发百中地做出正确决策,反而容易被大量的信息搞昏了头,分不清主次,更无从下手。要想做出正确的决策,对信息一定要重质不重量。

    筛选信息,不妨参考以下几个步骤。

    步骤1:大致筛选出当下工作需要用到的信息。

    你的脑中或手头一定拥有大量的信息,但并不是每条信息都能够给予工作帮助,甚至有相当大一部分都是与工作无关的。任由这些无关的信息占据脑中、办公桌上或计算机中的空间,往往会让你不由自主地分散一些精力和时间。更糟糕的是,这些无用的思考会扰乱你的思维,干扰你做出正确的决策。因此,将无用的信息暂时丢弃,是非常有必要的。

    步骤2:对有用信息进行整理。

    每条信息本身也有值得参考的部分和不值得参考的部分之分,你必须首先对信息本身进行整理。

    通常来说,每条信息都大致可以分为两部分——客观性事实和主观性事实。客观性事实指的是定量数据,主观性事实指的是定性资料。定量数据,指的是用数字表现的信息,例如营业额、利润、市场占有率、成长率、损益点等。定性资料,指的是无法用数字表现的信息,例如形象、差异、印象、气氛等。

    参考时,对定量数据与定性资料应该采取不同的态度——定量数据更加客观,而定性资料多少都带有主观色彩,因此定量数据往往更有参考价值,而定性资料则需要结合提供的人进行参考。

    步骤3:亲自甄别信息。

    如何甄别信息?在后篇中,我们会有详细介绍。通常来说,对于定量数据要核实,看看有没有统计错误或者录入性错误;对定性资料也要进行甄别,看看可参考的程度有多少,是很有参考价值,还是完全不能参考。进行甄别才能避免被误导,才能在正确决策的道路上走下去。

    四、别盲从、妄信,亲自甄别信息

    信息,尤其是需要用到的信息,一定要亲自甄别。这是最简单却至关重要,也最容易被我们忽视的法则。

    信息是一切策略、行动的基础。针对不同信息,策略与行动会完全不一样,带来的结果也会完全不一样。简单地说,所有的信息一定要被“亲自甄别”。这是简单,却非常重要的法则。具体地说,我们需要注意以下两个方面。

    方面1:根据信息来源、个人经验、常识以及权威性来甄别信息。

    信息来源可靠,信息也相对可靠。比如,一位从事市场调研工作多年的人士说“××产品将迎来一个至少4个月的淡季”,这往往要比从一个办公司文员的嘴里说出来更可信。

    而根据个人经验、常识、权威性来甄别信息,同样也是信息甄别的基本技巧。举个例子,你听说某项新技术能够大幅提升生产,但就你的个人常识和经验来说,你觉得这个信息有夸大其词的成分,提升生产是一定的,但能否提升那样大的幅度让人怀疑。此时,你已经做了初步甄别,而你接下来要做的不是妄下判断,而是继续甄别,你可以向权威专家咨询。多渠道地甄别信息,能够获得更加确切的信息。

    方面2:甄别信息应该是动态的,而非静态。

    为什么说甄别信息是动态而非静态的呢?举个例子,在网络书店买书时,很多人都会参考读者书评。但是只有1颗星的书就真的对你没有用处吗?那些有5颗星好评的书就真的是你需要的吗?显然,并不是这样。

    信息往往会因为对象、时间的差异而真假不一。也正因为如此,才需要“亲自”甄别。比如,有同事说公司下发的工作指南完全没有用,这只是对他而言,对你很可能有极大的用处。再比如,一份协议模板对时下的市场情况而言是非常恰当的,但随着市场情况的变化和发展,谁能说2年后这份协议模板还合适呢?很可能你需要添加一些其他细则。

    不亲自去甄别,你会一辈子也看不清真相。妄听妄信,只会让人犯更多的错误,被信息洪流所吞噬。

    五、聪明地传递信息

    此外,为了避免受到信息本身的影响,比如传递坏消息时被迁怒,我们最好参考一下由美国芝加哥大学的萨勒教授和哥伦比亚大学的约翰森教授提出的4条建议。

    建议1:当有几个坏消息需要传递的时候,应该把几个坏消息同时传递。

    现实中,人们往往对雪上加霜、火上浇油的做法感到不齿,因此也就不会同时向人传递几个坏消息。但实际上,将几个坏消息同时公布能够避免对方受到多次伤害,给对方造成的总伤害会减少,因为人听到第一个坏消息的时候可能会受到很大的伤害,但是,如果马上听到第二个坏消息,其受到的伤害就会比第一个少,也就是说这种伤害是在逐步减小的。因此,将几个坏消息同时传递的做法要更佳一些。

    建议2:当有几个好消息要传递时,最好中间有间隔时间,分开传递。

    就如同吃糖一样,一次吃太多糖,那么糖就不能带给人快乐了;相反,如果一次只吃一颗糖,那么每次吃糖都能获得快乐。因此,把好消息分次告诉对方,能够让对方得到的总快乐效用更大。比如,你告诉对方一个好消息后,可以陪对方一起高兴,等到对方平静下来以后再接着传递第二个好消息。

    建议3:如果要传递一个大的好消息和一个小的坏消息,则应同时告诉对方。

    因为,大的好消息给对方所带来的快乐会中和掉小的坏消息给对方造成的痛苦,使负面效应减弱。例如,你被上司叫进办公室,上司告诉你,你因为早上迟到而被扣掉50元,此时你会情绪低落。但上司接着告诉你说,因为你这个月工作表现突出加薪150元。这时,你的情绪马上就会好转,尽管可能还会因扣掉50元而惋惜,但是难过已经减轻。

    建议4:如果坏消息比好消息产生的效用大,那么最好分别传递。

    这样才能避免好消息带来的积极效用受到坏消息的负面影响,以至于让好消息带来的快乐被坏消息带来的痛苦所淹没。例如,由于经济不景气,你下属在股市上亏损了上万元,而你却在这天告诉他公司提升了最低奖金标准,那么你下属一定不会觉得有多快乐,更谈不上对公司感恩了。相反,如果你几天以后再向对方传递这一消息,对方就会觉得很快乐,也会对公司充满感恩。

    传递信息时要想取得最佳的效果就需要使用好的方式和方法,上面4条建议会给予你相当大的帮助。

    六、拥有承受“坏事”的勇气

    对于坏消息和让人沮丧、难过的信息,你也要有勇气接受,更要有勇气去传达。

    选择适当的字眼,能够大大降低人们对某种负面情况的消极反应。那么,什么样的字眼才算是“适当”的呢?

    技巧1:刺耳的、具有强烈负面含义的字眼,千万不要使用。

    人们对于这些字眼往往具有某种程度的条件反射。比如,人们听到“签合同”的字眼,在其心理上就会反射性地产生一种抵触,因为在人的潜意识中,将“签合同”等同于“重大责任”,这样难免一听到这个字眼就马上拒绝。

    相反,如果使用温和的、循序渐进的、积极的字眼,会让人更加容易接受。比如,将“死亡”说成是“去天堂”,将“签合同”说成是“批准文件”等。这类字眼可以降低信息的冲击力,有利于对方接受信息。

    技巧2:在向他人传递坏信息的时候,要尽量将事件描述成暂时的、独立的、无关紧要的。

    心理学家指出,当人面对某种境况的时候,如果产生消极认知信念,其焦虑、沮丧、愤怒的程度往往就会大大提高,进而将这些负面情绪转嫁到他人身上。这里所说的消极认知信念主要包括3个方面。

    ①以为自己所面对的不良处境会一直持续下去。

    ②片面地抬高了负面事件的重要程度。

    ③扩大了事件的波及范围,认为此事会对自己生活的其他领域带来消极影响。

    因此,在向他人传递坏消息的过程中,如果你能通过语言描述,让事件呈现出暂时、独立、无关紧要的特征,通常能够将事件对对方产生的负面影响降到最低。

    技巧3:灵活运用“对比法则”。

    在向他人传递坏消息的时候,还有一个心理技巧能够帮助你。这个技巧是以“对比法则”为基础的。 所谓“对比法则”,是指人们如何考虑和看待一件事物,不仅仅取决于事物本身,通常还会将其与其他事物进行比较、对照。也就是说,坏消息如果有更坏的消息作为陪衬,那么就算不上是坏消息了。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超级工作整理术》阅读笔记(七)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qzopkx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