愤怒是生命力。所以当小娃咆哮的时候,我并不会制止她,表达情绪在我看来一直都是好事情,也是一项需要不断提高的技能。
很欣赏有些人可以把自身情绪表达充分得当甚至能引起共鸣。“情绪不会消失,只会隐藏,未被表达的情绪会以更丑的方式爆发。”这是我引做公众号简介的一句话。
情绪是认识自我的向导,而愤怒是基本情绪之一。它提醒我,某些情况下,我们的边界被侵犯了,它展示我们的生命活力与力量。它有破坏性,但并非不可控制。
他人的愤怒也可以作为认识对方同理对方的通道。六一是个费妈的节日,不仅是精力体力和财力,还挑战定力和能力。总之,只要你有“力”,就会给你消耗消耗。
作为六一的仪式感,吃大餐已经无法承载孩子对节日的期待,这个属于80后下一代的主场,注定需要更多的元素。礼物,书籍,游乐场,电影,这个城市唤起消费的智慧,被充分利用起来。但毕竟是大众的,是大众可以被满足的方式。对于个人,依旧不可以叫做满足。
这是个呼唤例外与偏爱的时代,是个人情绪需求的内卷时代。当然,不是坏事,从大众走向个体,前提是自我认知——她想要一只小白兔,雪白雪白的皮毛,通红的眼睛,蹦蹦跳跳的。
我也觉得人只有个体偏好被满足,才会获得更高的快乐。终于买到一只。大太阳底下,她拎着兔笼子,小心翼翼的样子。
这是内在动力,她学习如何养这只兔子,她觉得她的小白兔有点瘦,之前可能被想赚钱的商家克扣粮草,她要好好喂养它。并期待这只兔子能听懂她的口令,以便带它去草地上奔跑,随便的吃草……
与所有物质的消费不同,这只带着体温的“物质”是带着情感指向的。也是个性的。也因此增加了不被允许的可能。
带回家,就被孩子奶奶拒绝了——楼房里养这玩意太臭了,收拾太麻烦了。因此孩子奶奶开始愤怒,指责孩子任性,扬言要趁孩子不在家把兔子摔死。
孩子愤怒的哭闹起来。咆哮着要跟她奶奶一战到底。
我没有制止,并打算随时等待小家伙败下阵来,再递给她最有杀伤力的武器。
“先镇定下来,小兔子并没有被高高举起。”我提醒后,小家伙慢慢安静下来,她奶奶的暴风雨还在进行。
安静下来后,小娃的心智模式立刻切换。
“兔子臭,是你觉得臭,我的兔子我不嫌臭。兔子养在我家,并不是你家。我给兔子喂食,我妈妈给它收拾,也不用你收拾。所以你没理由管我的兔子,你想摸它,你必须让我同意。”
小娃的奶奶瞬间安静,仿佛被从梦游中被叫醒。她的愤怒想被扎破的气球。我依旧盯着她的眼睛,平静到冷漠,一言不发。
她一向控制属于她的家庭,她老公她的儿子。可如今来了我和我娃两个“叛逆者”,不受控制,也完全不属于她的家庭——这是必然的结果,只是短暂的同住,她迷失了,她要维护她的权力。
事实上,在小娃的奶奶无理取闹的当下,我紧紧按住我的愤怒——伤我娃者格杀勿论,护犊子这件事,我有一层功力,我会发挥十层。在这样的情境下,我是分分钟可以当灭霸的,没有出手,是因为小娃的需要——她需要表达愤怒,需要有实力维护自己的需求自己的感受并反抗一切不合理。我能帮她的就是预测问题,并提前给她准备好反击话术,然后全程陪她战斗,随时准备给她递弹药——这也是不一样的六一礼物吧。
事实证明,小娃拿到这份礼物,很收益。
她得意的说,我奶奶一定不会趁我不在家收拾我的兔子了。
动物世界中,需要维护境地,人也一样,边界之内就是自己的领地,要有意识,更要有实力维护这片领地。
临睡前,我娃问“妈妈,你能用几句话,让我奶奶灭火?”
“最多两句。”
“哪两句?”
……
提高战斗力也会上瘾吗?小孩子要什么杀伤性武器!还是给她讲《蛤蟆先生看心理医生》吧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