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乾隆与弘一
--周瑟瑟的书法与诗
周瑟瑟的第N本诗集《世界尽头》就要出版了,朋友圏里征求对三种封面设计的意见,以最后定酌。其中一幅是他自己在聂鲁达故居拍摄的照片,似乎让人听见钟声伴随着海浪,悠悠而来,像天外来客:

世界尽头 还有大海吗?
钟声 从十字架的缝隙里
传来 像波浪推着沙滩
慢慢漂移
岸在远处
不远 也不近的地方
据说 总有世界未日
一对情侣
第一亲吻之后
就被海啸卷走
在鲨鱼游弋的深海
张开双臂
拥抱礁石
不知道 叩门声
从那传来
高深莫测
在 黑洞之外
天外来客的背影
就是 时间的速度
零分零秒
浪静风低
于是乎,不会写诗的楚某也灵感突发,歪斜出这首《时间的速度》,凑个热闹,借以班门弄斧。周瑟瑟比我略小几岁,应该刚好赶上了上世纪八十年代中学生诗歌运动的尾巴,并不像当年《春笋报》所评的十大中学生诗人那么鼎鼎大名。客观地说,我对他并不太熟悉,甚至到现在也不知到他的生存状态,总觉得像个唐吉诃德式的游俠,戴上礼帽,有杜月笙的作派。
在语文报诸多大拿儿中,我与周瑟瑟见面最早,在还没有微信和《语文报》群之前,一起晚餐于北京某位诗人的府弟。瑟瑟先生宅心仁厚,拙真讷言,一脸厚道,让人一下子回到上世纪心无介蒂,全是诗歌的八十年代。《天津诗人》罗广才谙熟当今诗坛,曾感叹道:
周瑟瑟是写诗最多的诗人,有时候,一天能写三十多首⋯⋯
这不知道确切与否?但仅这第N本诗集《世界尽头》就五百多页,至少也应该有四百首吧?不能让人叹服。写诗有时候,是一种生理需求。瑟瑟先生大概如此,写诗就是一种生存状态。如果成为全国写诗最多的人,至少也能上个吉尼斯纪录。只是《御制诗》四万三千余首的乾隆皇帝,目前还没有听说有谁超过。瑟瑟先生如果每天十首之速度,超过乾隆应该没有问题。阿弥陀佛,期待不如念佛。
另外,瑟瑟的书法大有弘一的劲头,没有临帖已有六份相似,是心有灵犀所至。还画荷花,俚语云:诗到江西别是禅,荷花从来莲花笔,总有那么一种朦胧的禅意,也让人观为叹止。想当年先天性不足、昙花一现的中学生诗坛,潮起潮落之后,能形成气候,还让人记起的已经不太多了。周瑟瑟属于群星陨落之后,仍然如日中天的人。说心里话,能够坚持到今天,已经很不容易,更何况还有一席之地。
诗无达诂,墨无定法。我读瑟瑟之诗如观其书法,总有一种别样的味道。诗者,心也。心有多大,天有多大,之若聂鲁达也。心有多细,情有多微,之若阿赫玛托娃也。瑟瑟以诗为心,与世界对话,已经形成自己独特气质,有自己诗的语言特质,就像这《世界尽头》的封面设计,有一种忧郁的眼神,在伤逝世界徘徊。

不多说了,戴礼帽的周瑟瑟,不像乾隆,更不像弘一,却似曾相识,大有莱阳梨杜月笙的气势与作派,不同寻常。这可能就是诗、书、画养出来的精神气度,而坚持走自己的路,路总会在脚下延伸。
祝贺《世界尽头》出版,书大气猛,纤笔一枝谁与似?三千瑟瑟精兵。
二 独上西楼 月如钩
这几天有点神情恍惚,一个朋友从国外回来,就住进了医院,好像是伤囗感染。很让人担心,却不敢多问,只能不算客套地说,如果转院到北京,我一定竭尽全力。
记得不到一个月前在英国,领队再三告诫我们,不要在草地上躺卧照像。说英国牧场从来不用除草剂,有一种特别的小虫子,一被它叮咬,低烧不退,甚至会有生命危险。总算自己还不算浪漫到草地打滚的程度,所以,也就没有在意。返京后,一位老同学短信于我,让人愕然:
"昨天,我们班一位高中的女同学走了⋯⋯"
走了?怎么可能呢?急忙问其中原因,原来是干活时不小心被虫叮咬了,不红不肿,就是低烧不退。我去英国那天,转院至北京,十天后,也就是我回国那天,悄然而陨。年龄还不到五十,即悄悄离去,让人好不伤感,好不悲怆。这位女同学的丈夫,也是我班同学。大概是因为他认为我们彼此不是一类人,上学时就少有往来,一别三十年,更无任何联系。自然也不会想到北京,还有我这么一位同学,所以,也就没有联系我。记得前几年,有一位领导,也出现了类似蚊虫叮咬的病毒性感染,病症类似,就是低烧不退,却在北京三〇一医院得以痊愈,而且,现在仍然健康状况良好。据说,三〇一医院具有全世界最好的病毒感染实验室。当时如果转院三〇一医院,也许还会有许多希望或可能,故而为之怅然许久。三〇一医院我不熟悉,一床难求已非一日,但救人一命,胜造七级浮屠,更何况是同班的女同学呢?如果就是在国外拉下脸来,求助于朋友,寻一床位,再找最好的医生医治,应该不成多大问题。
有此活生生的例证,让本来胆小如兔的楚某,不杞人忧天,也会杞人忧天,更何况现在医院这位朋友,很有才华,甚是让人欣赏心仪,若有异外,岂不让人遗憾至遗恨的程度。今天下午,实在忍不住了,便微信试着一探:
"出院了吗?"
"还没有,正在换药"--对方很快回答,感觉状态不错,精神爽朗。
后来慢慢知道是感染化脓,已经做了两次手术,目前正在康复。噫吁兮,总算是和最让人担心的病毒性感染,不红不肿,就是低烧不退的症状完全不同--一直悬着的心总算落下。一般性的感染,属于上世纪青霉素时代就能解决的问题,更何况又在上海最好的医生开设的私立医院呢?担心,完全是杞人忧天!

阿弥陀佛,杞人忧天。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这晚秋的夜晚,风也凉了,精神为之一爽,今夜肯定好梦,好人好梦,期君早愈,好人一生平安。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