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ing

作者: 玲想M说 | 来源:发表于2023-03-12 23:13 被阅读0次

一位从事家庭教育多年的老师在直播间推荐了一本书《孩子,把你的手给我》。

书名很有意思,一下子就触动了我,赶忙去微信读书找来上架阅读。

看序言,作者是希望帮助到父母们学习如何以更关心、更有效的方式对待孩子,如何了解自己的感受并更多地理解孩子的感受。

他希望父母能够学会如何管束孩子而又不让孩子觉得丢脸,如何批评孩子而又不让孩子遭到贬低,如何不加评判地赞扬孩子,如何发怒而又不伤害孩子,如何承认孩子的感觉、认知和观点,而不是和孩子争论。如何对孩子做出回应,才能让孩子学会相信自己的内心,才能培养孩子的自信。

无论是自己的体验,还是周围朋友的感受,我们都发现和孩子的相处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他们敏感,他们脆弱,开心和不开心的距离就在一刹那,我们的好意可能被视作负担,我们的关心可能根本零效果。

今天阅读的第一章里,我学到以下观点:

1. 对孩子像对客人一样

我们每天会和孩子说很多话,但是我们使用的语言是不是正确呢?正确的语言是会充分照顾到孩子的感受,而不是对孩子的行为进行批评。

作者举了一个例子。

有客人遗落了一把雨伞,我们追出去会说“您忘了您的雨伞”,仅此而已。

但是如果是孩子忘记拿雨伞,我们可能会喋喋不休:“你怎么回事?每次出门都要落下什么东西,不是这个就是那个。你为什么就不能像你妹妹一样?她从来不落下东西!要不是脑袋连着身体,你哪天也会把头弄丢的!”

一件小事情,我们的孩子承受了沉重的打击,埋怨和奚落,我们可能还不自知。

2. 孩子的信息里有需要解读的密码

孩子并不无知,他们的语言里隐藏着信息,可能容易被发现,也可能经常被忽略。

在情绪和问题之间,我们多数时候默认问题优先,而这个态度可能就激发孩子情绪的大雷。

孩子在发生问题时,最需要的是有人知道他的感受,知道他的愤怒或者不满,父母的同情是他们情绪的急救药,偏偏无知的我们还在一边只评判问题的是非。

先接纳情绪,再解决问题,而非解决问题后再想起来聊聊情绪,那个时候我们和孩子已经有了距离。

书挺有趣,评分也不低,会继续阅读。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读书ing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qzvqrd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