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当代社会,人们害怕愧疚感就像害怕发胖一样,认为它既不健康也不为社会所接受。这大概就是为什么长胖会让我们觉得愧疚的原因。在我们的文化里,让别人有愧疚感是一种常用的控制手段。现在有专门的心理治疗师提供减轻愧疚感的服务,还有一些自我激励大师鼓励人们摆脱愧疚感的怪圈,更不用提各路人生导师们关于“你应该做什么”的滥觞了。
美国认知-行为主义心理学家阿尔伯特•艾利斯曾写过这样一本书《我的情绪为何总被他人左右》,在艾利斯看来,有四种不良情绪会影响到我们:过分的烦躁、愤怒、抑郁,和愧疚(guilty这个词,程度低一点指愧疚的,高一点就是罪恶的)。而且,艾利斯将这四种“略带神经病”的感受,称为“致命”四人组。
不得不承认的是,行为主义心理学的许多观点和做法,是能够产生立竿见影的效果的。但是,否定人内在自我和内在价值的存在,一定会影响到人本身存在的意义。而深谙行为疗法的艾利斯,自然也知道愧疚感对左右人控制人的巨大作用。
因为制造愧疚感,本身也在否定人本身的内在价值:你是不好的,甚至是有罪的,你应该改变,你应该按照我所说的去做。
而人本主义心理学家则不然,无论是罗杰斯,还是马斯洛,都强调人的内在价值,强调人的自我实现。他们认为,每个人都是珍贵的有价值的,是值得被爱,是能为自己负责的。而无价值感(worthlessness),无助感(helplessness),和不值得被爱(unlovableness),正是造成人的心理问题的根源。
而愧疚的心理,恰恰能够让人产生不值得被爱和无价值感,从而否定人的自我价值。所以说,它并不健康,而且,容易因此而被人左右。
人本主义疗法理论对人性的看法是积极乐观的。该理论把人看做是一个努力寻求健全发展的人。罗杰斯坚持认为人们是值得信赖的,可利用的“能源”是丰富的,并能够自我理解,自我指导,能够进行积极的改变,过着有效的丰富的生活。其基本观点是:
1.人有自我实现的倾向。罗杰斯认为,人天生就有一种基本的动机性的驱动力,可称之为“实现倾向”。这种实现倾向是人类有机体的一个中心能源,它控制着人的生命活动。它不但维持着人的有机体,而且还要不断地增长与发展。这种实现倾向,不但存在于人身上,而且存在于一切有机体;它是一切有机体的共同属性,体现了生命的本质。任何生物,只要被赋予了生命,他(它)就一定会出现强烈生长的趋势。人有自我实现倾向,这一点是罗杰斯积极人性观的理论前提,也是来访者中心疗法理论的核心。自我实现的趋势是一个引导人们努力认识、实践、自治、自我决定、完善的过程。个体有远离不适当调节并趋向心理健康的内在能力,个体内部的成长力量提供了治愈的内部资源。
2.人拥有个体的评价过程。个体在其成长过程中,不断地与现实发生着互动,个体不断地对互动中的经验进行评价,这种评价不依赖于某种外部的标准,也不借助于人们在意识水平上的理性,而是根据自身机体上产生的满足感来评价,并由此产生对这种经验及相联系的事件的趋近或是回避的态度。个体自身的满足感是与自我实现倾向相一致的。也就是说,个体的评价标准是自我实现倾向。凡是符合自我实现倾向的经验,就被个体所喜欢、所接受,成为个体成长发展的有利因素,而那些与自我实现倾向不一致的经验,就被个体所回避和拒绝。在个体的评价过程中,经验总是被准确地接受,较少被歪曲。个体的评价过程把个体的经验与自我实现有机地协调配合,使人不断迈向自我实现。
3.人是可以信任的。来访者中心的辅导理论对人性的看法是积极的、乐观的,相信每个人都是理性的、能够自立和自我负责,每个人都有积极的人生趋向,因此人可以不断地成长与发展,迈向自我实现。人都是有建设性和社会性的,是值得信任的,是可以合作的。人的这些好的特性是与生俱来的,而不好的特性,如欺骗、憎恨、残忍等,则都是人对其成长的不利环境防御的结果。人的负面情绪,如愤怒、失望、悲痛、敌视等,是由于人在爱与被爱、安全感、归属感等基本需要不能得到满足,遭受挫折而产生的。人有能力发现自己的心理问题,并寻求改变,以达到并保持心理健康。心理辅导只要为来访者提供了足够的尊重与信任,来访者就会依靠自己的能力发生改变,并不需要心理咨询师从其外部进行控制和指导。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