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上面这段话是大家特别熟悉的,很多时候我们自省,就用这段话来对比,查看自己是否做到孔子所说的标准。
对于这段话,我们理解是否和孔圣人的理解相同,就不得而知了,我想各自理解各有其义吧。
今天读了樊登老师的理解,我很认同老师的解读,故在此记录其观点,以便借鉴。
樊登老师认为孔子的“吾十有五而志于学”是指孔子到了十五岁这个年龄才真正懂得了学习的目的,领悟到了学习的乐趣。
对于“三十而立”,樊登老师用了这样一个现象来理解,他说:“孔子在三十岁时,就被人问礼。很多人向孔子请教,问孔子这件事应该如何处理,那件事应该怎样应对,这说明孔子到三十岁时已经自立了,有了自己的专长和立足之地。”
“四十而不惑”这句话的分歧比较多。有人认为这代表此时的孔子已经活明白、活通透了。
樊登老师认为“不惑”并不是“不困惑”之意,而是不惑于外物的意思。人在四十岁以前,经常被外在的事物吸引。比如很多年轻人在找工作时,首先考虑的就是工资。
“四十而不惑”,代表着人生到了一个这样的阶段:不再被外在的物质所牵绊、干扰,做自己该做的事。
五十知天命,我们可能理解为认命,认为可以颓废而漠然。
樊登老师认为孔子的“五十而知天命”是一种和解的状态。
一个人在五十岁的时候,要能够与自己和解,安安稳稳地做自己该做的事,内心平和,不再与自己较劲,不再痛苦,不再怨天尤人。
一个人到了四十岁,不被外物羁绊;到了五十岁,战胜了内心的恐惧和欲望,让自己宁静从容;到了六十岁,境界则更高。
“六十而耳顺”,“耳顺”的意思是不论别人在你面前说多难听的话,你都能听到其中有道理的部分。比如,孔子被人说“累累若丧家之狗”,这话多难听啊,但孔子听了完全不恼,反而觉得太形象了。
“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从心所欲是一个人很自由的状态,想干什么就干什么,但也不会违反社会规则。
一个活得通透的人,会发现法律、道德、伦理、礼法,不是束缚自己的,而是保护自己的。所以他能做到“从心所欲,不逾矩”,因此每天都活得很畅意,能够自得其乐。
孔子十有五而志于学,我则是五十方志于学,然后能不惑,能知天命,能耳顺,能从心所欲而不逾矩!
习之!乐之!
![](https://img.haomeiwen.com/i27528357/241ace95a530f11e.jpg)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