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篇文章的文本内涵解读有多种途径,教师习惯用背景介绍,作者介绍等切入,而这样的方式容易让人感觉语文课成了历史课或人物鉴赏课。语言是文章最重要的外部形式。从语言入手进入文本,慢慢探入文本,最终完成对文本内涵的全面完整的解读,这样的路径是可行的,也是最语文的方式,最自然,最能让学生接受的方式
1、文本内部的语言比较。
1.少去或者不去引证材料,始终从文本中找到解读的切入点,形成问题和答案,不要旁逸到其他学科领域里,冲散语文学科的味道,不要分散语文学习的注意力,不要让学生上了语文课却获得了某种历史性感悟。
2.引导学生从读文到读人,再到读社会,最后是读自己。
3.先理解内容再理清思路,坚持从内容到结构。
4.确保课堂具有语文味,记住自己上的是语文课,紧紧抓住语文的工具性("言")再到人文性。
5.追求素读,在原生态的语言品读中渐次走向文章的具体内容,从细品质疑中走向文章的深层内核,探究文章中学生容易忽略和理解不到的地方。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