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每个人的战争》
朋友的表妹C来京看病。
她与我同岁,家中也有尚在学龄的孩童。不幸的是,她已经因为结肠癌,来京治疗过两次了。
第一次是确诊、做手术。因为当地诊疗水平有限,她被误诊为胆囊炎,然而切除胆囊后仍然疼痛;到京才查出来,已经是较为晚期的结肠癌了。
第二次是做放疗。手术半年后,她又来到北京,才发现结肠癌转移到脑部了。由于肿瘤在脑部不便于手术的部位,所以用射波刀做了放疗。之前手术后,在所在地的例行术后检查中,由于只做腹部扫描,未能尽早发现脑部转移。
这次来是第三次,又过了半年,她的脑部肿瘤复发了……然而之前的放疗剂量已经到了脑部所能接受的极限,所以这次无法做放疗;只能住进医院,等待身体恢复到适合化疗的状态。
我与她尚未谋面,可是一想到同龄的她所经受过的重重打击和正在进行的奋力抗争,不免心疼,仿佛能看到恐惧、愤怒、悲哀、绝望同时又眷恋、坚韧和怀着希望的她,在面对癌症的角斗场上,为自己和家人而战。
书摘所以,当朋友问我,有没有适合C的书可以推荐给她看,我第一时间想到了这本《每个人的战争:抵御癌症的有效生活方式》。
荐书作者大卫•塞尔旺-施莱伯博士,在30岁出头就得了脑瘤。
发现脑瘤过程很意外:沉迷于医学研究的他和团队伙伴一起组织实验,招募学生在扫描仪里做智力测试,同时用MRI实时观察脑前额叶皮层的活动。某个夜晚,由于一个实验对象临时缺席,他自己进了扫描仪。结果没等到智力测试题,而是又测一次,最终同伴们喊他出来看扫描图像,才发现自己大脑里居然有一个核桃大小的球状物。
我以为,在还没有任何症状的时候,就意外提前发现了肿瘤,对他来说未尝不是一种幸运;或许意味着仍然处于早期。但这种大小和位置的肿瘤,不可小视。
大卫博士在第一次手术几年后,似乎恢复正常,却还是在同一位置肿瘤复发。卷土重来的癌症让他快要崩溃,但最终还是振作起来与病魔战斗。
除了遍访医生、查阅科学文献了解治疗方案以外,他更开始补齐功课——如何调理身体、强化“体势”,让身体自己能面对问题。
我推荐这本书的原因如下:
1. 作者既是医学博士,又是脑瘤患者,兼具医生和病人两种身份,使他的视角既具备科学性又通俗易懂。其中一些病人视角的描述,完全符合患者体会与感受;即使是一些无助和绝望,也可以令普通患者知道:看,即使是医生,也依然会如此。此道不孤,或许能够感觉好一点。
我被剥夺了自己的职业属性,加入了普通病人的行列,一切都天旋地转、摇摇欲坠。
我进入了一个乏味的世界。在这个世界里,人们无需提供什么公认的资格证明,不需要职业。在这个世界里,没人关心你生命中曾经发生过什么,也没人对你脑子里的想法有兴趣。他们通常仅有的兴趣是你最近一次扫描是什么情况。
我有些沮丧,大多数人都会认为当你身患重病时不该纵情大笑。从今往后,直到我生命的尽头,我都要带着将死之人的标签活在世上。
同大多数病人一样,我得到的信息越多,我就越感到困惑。每位给我做过检查的医生,每篇我读过的科学文章,每个我浏览过的网站,都提供了严谨有力的论据来支持这种或那种治疗方法。我该如何选择?也许只有退而询问内心深处的自我,我才能最终“领悟”到什么是对的。我决定放弃那些依靠计算机来指挥外科医生的所谓最新技术。建议我采用这些手段的医生只会谈论技术,比起我的恐惧、怀疑和期待,他们似乎对仪器更感兴趣。我宁愿选择一位亲切热心、一眼看上去就感觉不错的外科医生,甚至在他做检查之前就能感受到他的关怀。这只需一个微笑、一种特定的语调、一些简单的话语。我希望他能对我这样说:“你永远不会知道会在自己体内找到什么,我也不能向你承诺任何事情。我唯一可以保证的是我会尽力而为。”我觉得这很真诚,他会竭尽全力,我需要的就是这样的信念,而不只是先进的仪器设备。
2. 作为恶性肿瘤患者,作者在确诊并复发后,亲身实践自己的抗癌理论,成功地生存了18年,这一惊人奇迹由于是亲身案例,加之科学光环加成,同时辅以其他科学家或患者病例,给所有癌症患者以希望。而这一切并非“虚假的希望”,因为他总结的方法即使对某些患者身体已经无效,也能让他们收获情绪和心灵上的改善。
3. 书中总结的抗癌食物清单、身心结合、治愈无助感、驱除恐惧等工具与方法,非常适合癌症患者去借鉴。
不论是健康还是患病,我们对自己的生命都可以有更加充分的认识。为了自己,为了家人,在终将到来的疾病与衰老面前,我们要尽自己最大努力,提升身体机能,避免癌症风险。站在角斗场上的人啊,你与自己并肩作战,请善待你自己!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