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读钱志龙老师的《校长日记》,书中提到“老师要学会做骗子”,具体要如何“骗”呢?
书中提到一个小故事,很有意思。一位老校长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就是:“我教书50年,我用我的生命跟你保证,你将来一定会成功。”结果他的学校真的出了很多人才。

在心理学上,也有相关研究,叫“罗森塔尔效应”,讲的就是教育者对学生抱有更高的期望,有意无意地传递给学生,学生也给老师积极的回应,结果逐渐把期望变成了现实。
用牛群和冯巩的相声《小偷公司》里的段子描述,可能更生动易懂,那就是:
上联:说你行,你就行,不行也行!
下联:说不行,就不行,行也不行!
横批:不服不行!
当然,也没有那么绝对啦,哈哈~想说明是:他人看待的方式对一个人的影响。在成长中,我们可能也体验过类似的感受。
让我感动的是有教育者会说这样的话,虽然老校长说“老师要学会做骗子”,但孩子不觉得他的话是骗人,他们信以为真。其实我也不觉得老校长在骗人,他可能是发自内心的爱和鼓励。
在你生命中,是否有哪些人,在你没有having某项成绩、是nobody(无名氏)的时候,就相信你的being,认为你会成为somebody(大人物)?
很多所谓“成功人士”的故事,好像都提到,在辛苦、艰难的时候,家人、老师或者某位榜样对自己的期待和相信带来的影响。
在家庭教育领域,也有很多这样的故事,所以我们常说:相信「相信的力量」。
《好妈妈胜过好老师》的作者尹建莉老师,在女儿圆圆小时候犯一些小错误的时候,比如丢东西、忘东西之类的,都说她“像牛顿一样”。原由是牛顿醉心于实验,忘记吃饭的趣闻。孩子犯了错误都像看待一位科学家一样,感叹于尹老师对孩子的理解、尊重和信任。
之前看到成都先锋教育创始人刘晓伟老师和学生孟杰的故事也是欣赏又感动,孟杰也多次谈到信任的重要性。有一次他受了别人的冤枉,很难过。刘老师知道后对他说:“儿子,我对你的信任不是百分之九十九,是百分之百。”“百分之百”的信任,没有一丁点儿的怀疑,这会给人多么大的爱与底气啊~
不仅是孩子,我也会被这样的「相信」赋能,比如以前我怀疑自己的时候,心安陪伴空间的朋友就给我很多回应,松诺说:我比相信我还相信你,有时候我都觉得自己不一定带好活动,但是我相信豆豆你一定能带好。
有时候发公众号的微信,我担心漏掉一些小问题,我说,小问题可能有,大问题不会有,比如我不会把“杨松诺”发成“李松诺”。松诺说:那也没事,至少还有“松诺”两字是对呢!哈哈,永远看到你做得到的地方,支持你想做成的渴望。
当你没有being(是)自己想要的样子时,有人心里就认为你是,不用你having什么去证明,有这种相信自己的家人、朋友,只能告诉自己“珍惜”二字。我们也在创造很多团体,给希望被看见、被信任的朋友,这种相互支持的空间。
这种无条件的信任和接纳,让容易小心谨慎的我,更敢去共创和行动,因为这样,很多事也会做得更好。
当然,如果对自己和他人,有时做不到这种相信也可以理解,因为相信也是需要灌溉的,一步步建立,慢慢来。
最近我也在邀请这种「相信的力量」,今年我在精进写作,我和伴侣说,你要像对待J.K.罗琳写《哈利波特》似的看待我的写作哦。前几天很晚了,我还在写东西,伴侣就跟我说:罗琳,你该睡觉了~哈哈
感恩身边家人、朋友对自己的支持和信任。如果你也喜欢,也可以传递这份信任给宝贵的自己或他人,相信「相信的力量」。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