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光二十二年九月十八日致诸弟·述求学之方法》
- 用功譬若掘井,与其多掘数井而皆不及泉,何若老守一井,力求及泉而用之不竭乎?p17
- 求业之精,别无他法,曰专而已矣。谚曰“艺多不养身”,谓不专也。吾掘井多而无泉可饮,不专之咎也。p18
《道光二十二年十月二十六日致诸弟·名师益友虚心请教》
- 每日所看之书,句句皆物也;切己体察,穷究其理,即格物也。此致知之事也。所谓诚意者,即其所知而力行之,是不欺也。知一句便行一句,此力行之事也。此二者并进,下学在此,上达亦在此。p23
《道光二十二年十二月二十日致诸弟·勉励自立课程》
- 盖士人读书,第一要有志,第二要有识,第三要有恒。有志,则断不甘为下流;有识,则知学问无尽,不敢以一得自足,如河伯之观海,如井蛙之窥天,皆无识者也;有恒,则断无不成之事。此三者缺一不可。 p32
《道光二十三年六月初六日 致六弟·述学诗习字之法》
- 若果威仪可则,淳实宏通,师之可也;若仅博雅能文,友之可也。或师或友,皆宜长存敬畏之心,不宜视为等夷,渐至慢亵,则不复能受其益也。
- 功课无一定呆法,但有一专字耳。
《道光二十三年六月初六日 致诸弟·劝述孝悌之道》
- 今人读书皆为科名起见,于孝悌伦纪之大,反似与书不相关。...科名之所以可贵者,谓其足以承堂上之欢也,谓禄仕可以养亲也。
《道光二十四年正月二十六日 致诸弟·交友拜师宜专一》
- 凡事皆贵专,求师不专,则受益也不入;求友不专,则博爱而不亲。心有所专宗,而博观他途以扩其识,亦无不可;无所专宗,而见异思迁,此眩彼夺,则大不可。
《道光二十四年三月初十 致诸弟·述接济亲戚族人之故》
- 日中则昃,月盈则亏,天有孤虚,地阙东南,未有长全而不缺者。
- 凡仁心之发,必一鼓作气,尽吾力之所能为,稍有转念,则疑心生,私心亦生。疑心生则计较多,而出纳吝矣;私心生则好恶偏,而轻重乖矣。
《道光二十四年十月二十一日致诸弟·劝弟切勿恃才傲物》
- 故吾人用功,力除傲气,力戒自满,毋为人所冷笑,乃有进步也。
《道光二十五年二月初一日 致诸弟·按月作文寄京》
- 若事事勤思善问,何患不一日千里?
(此期间曾伯涵身体有恙,家书多为报平安)
《道光二十六年十月十五日致诸弟·请四弟送归诰轴》
- 凡事都难以逆料,风顺则坐船,风不顺则坐轿。
《道光二十八年五月初十日 致诸弟·告诫弟弟要清白做人》
- (读书)只要有恒,不必贪多
- 洗尽铅华,朴实谙练,上承祖父,下型子弟
《咸丰园年八月十九日致诸弟·详述办理巨盗及公议粮饷事》
- 凡行公事,须深谋远虑。...凡人无不可为圣贤,绝不系乎读书之多寡。
《咸丰原年九月初五日 致诸弟·劝宜力除牢骚》
- 盖无故而怨天,则天必不许;无故而尤人,则人必不服。感应之理,自然随之。
- 凡遇牢骚欲发之时,则反躬自思:吾果有何不足而蓄此不平之气?猛然内省,决然去之。不惟平心谦抑,可以早得科名,亦且养此和气,可以稍减病患。
《咸丰四年八月十一日致诸弟·在家宜注重勤敬和》
- 凡一家之中,勤敬二字能守得几分,未有不兴;若全无一分,无有不败。和字能守得几分,未有不兴;不和未有不败者。
《咸丰五年七月初八日 致诸弟·调彭雪琴来江》
- 吾谓读书不求强记,此亦养生之道。凡求强记者,尚有好名心横亘于方寸,故愈不能记;若全无名心,记亦可,不记亦可,此心宽然无累,反觉安舒,或反能记一二处亦未可知。
《咸丰六年十一月二十九日致四弟·得两弟为帮手》
- (读书)如煮饭然,歇火则冷,小火则不熟,需用大柴大火乃易成也。
《咸丰七年十月初四日 致九弟·劝弟须保护身体》
- 古之成大事者,规模远大与综理密微,二者缺一不可。
《咸丰七年十二月十四日致九弟·做人须要有恒心》
- 凡人作一事,便须全副精神注在此一事,首尾不懈,不可见异思迁,做这样想那样,坐这山望那山。人而无恒,终身一无所成。
- 带勇之法,以体察人才为第一,整顿营规,讲求战守次之。
《咸丰八年正月十四日 致九弟·顺便可以周济》
- 治军总须脚踏实地,克勤小物,乃可日起而有功。凡与人晋接周旋,若无真意,则不足以感人;然徒有真意而无文饰以将之,则真意亦无所托之以出。
《咸丰八年三月初六日 致九弟·言凶德有二端》
- 古来言凶德致败者约有二端:曰长傲,曰多言。
- 凡傲之凌物,不必定以言语加人,有以神气,凌之者矣,有以面色凌之者矣。
《咸丰八年三月三十日致九弟·注意平和二字》
- 大抵胸中抑郁,怨天尤人,不特不可以涉世,亦非所以养德;不特无以养德,亦非所以保身。
《咸丰八年四月初九日 致九弟·宜以求才为大事》
- 精神愈用而愈出,不可因身体素弱过于保昔惜;智慧愈苦而愈明,不可因境遇偶拂遽尔催泪。
《咸丰八年十一月二十三日 致诸弟·宜兄弟和睦又实行勤俭二字》
- 然祸福由天主之,善恶由人主之。由天主者无可如何,只得听之;由人主者,尽得一分算一分,撑得一日算一日。
《咸丰十一年正月初四日 致四弟·教子弟去骄气惰习》
- 天地间惟谦谨是载福之道,骄则满,满则倾矣。凡动口动笔,厌人之俗,嫌人之鄙,议人之短,发人之覆,皆骄也。
《同治元年五月二十八日致九弟、季弟·必须自立自强》
- 从古帝王将相,无人不由自强自立做出,即为圣贤者,亦各有自立自强之道,故能独立不惧,确乎不拔。
《同治二年四月二十七日》致九弟·处事修身宜明强
- 至于担当大事,全在明强二字。《中庸》学、问、思、辨、行五者,其要归于愚必明,柔必强。...凡事非气不举,非刚不济,即修身齐家,亦须以明强为本。
《同治二年十一月十二日 致九弟·只问积劳不问成名》
- 古来大战争,大事业,人谋仅占十分之三,天意恒居十分之七。往往积劳之人非即成名之人,成名之人非即享福之人。
《同治三年五月二十三日 致九弟·凡郁怒最易伤人》
- 凡郁怒最易伤人。...弟看破此等物情,则知世路之艰险,而心愈抑畏,气反愈平矣。
《同治五年六月初五日 致四弟·述养生有五事》
- 养身之法,约有五事,一曰眠食有恒,二曰惩忿,三曰节欲,四曰每夜临睡洗脚,五曰每日两饭后各行三千步。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