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梭罗在全文中“诗意”的生活大部分都是在描写着关于如何获取生活所必须的物资。
2.这种生活在一个猎人看来,或者农民看来,这是再正常不过的事情了,但是为什么放在梭罗身上就是《瓦尔登湖》呢?
因为梭罗是当时的哈佛大学的高才生,是美国梦里的典型代表,是社会精英中的精英。
绝大部分人没得选,他们是农民,是猎人,他们生活的时代,没人会记住他们。
但是梭罗有啊,当一个人放着时薪是一个农夫、猎人几十倍、甚至是几百倍的工作不做,而心甘情愿的自己去当一个猎人、农夫的时候,这个人的动机就相当有趣了。
可能有人会觉得梭罗是不是沽名钓誉?
但现实是,当时资本主义发展方兴未艾,美国梦差不多也是全世界资本主义的梦,在这样一个几乎全世界都认可的资本主义生活方式里,去当像梭罗这样的人,就像:所有人都说1加1等于2,但是我偏说是3的感觉。事实上,在《瓦尔登湖》的第一版最终卖完之后,梭罗并未立即因此成名。在某种程度上,作为思想家的梭罗一直是孤独的,甚至被当时的人们视为异端。
3.各位看到现在可能觉得我说的一头雾水吧,我问你经济,你跟我说的是啥玩意儿?
好吧,上面说了这么多,就是为了下面铺垫:
因为梭罗的起点已经超过了美国百分之99的人,但是他却选择了可能在当时美国人看来差不多是最落后的生活方式。
他脑子有病吗?以哈佛的头脑显然不是。因为他对于当时的美国的社会,美国的制度存在疑问。
那美国的制度,社会的背后是什么呢?是美国的经济和美国的财富。
当时社会上百分之99的人都做着同一个美梦。也正是因为这么一个“美梦”当时社会百分之99的人都被囊括在这庞大的经济体系中-资本主义体系。
可以说,美国的经济体系在当时决定着美国当时百分之99的人们的生活方式、习惯、饮食、三观甚至是信仰。
上一个能这么做的体系是什么呢?
当时的人们普遍的相信两点:人离开了社会就根本无法存在;金钱即成功。
梭罗针对这两点,用了整本书回答。
1.《瓦尔登湖》如果我没记错的话梭罗除了在开头买些房屋的工具和生活基本必需品,还有每到播种季节用砍的木材换钱再换种子之外就基本没有和其他人再有什么过多的来往 。
2.梭罗所实行的上述生活基本是在一种最低的生活条件之下进行的。衣服两年一直是旧的没换,生活用具也基本破破烂烂 印象比较深的是他对于一个破塑料瓶子的描写占据了特别大的篇幅。生活还是比较艰苦的。
但是熬过了夜晚的寒冷后 可以看见瓦尔登湖的第一缕阳光。
梭罗并没有鼓励和倡导大家过这样的一种生活。
他只是解决了心中的两个问题,证明了也可以有不一样的生活方式。
在本可以过着比百分之99的人更优渥的生活;
在资本主义方兴未艾,甚至可以说是最强盛的时代。
他就算不是第一人,也应该是当时最早的一批对这个时代的生活方式、信仰价值体系提出疑问的人。
他重新定义了人的可能性。
只不过注意的人其实并不是很多而已,资本主义下的人们都兴致勃勃的朝着明日的朝阳昂首向前。运用过去只有神才能掌握的力量想将这个世界改造成资本主义梦想中的“美丽新世界”。
只有当二战的原子弹不可避免地敲响人类终结的倒计时,人们站在战争过后满目疮痍的家园废墟上逡巡、思索的时候,人们才会重新发现这个古老的问题:
人们其实自己对自己并不了解。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