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午考评的间隙,一位久不登课堂的同仁,捧着我桌子上的语文课本,自己朗读不说,还请忙着端茶倒水的我读一遍听听。他翻到的,是林徽因的《人间四月天》。我很用心地朗读了一遍,他鼓掌,觉得读出了诗歌的情味。难得从了政的人,还有这样的雅兴。不过朗读,我也是极喜欢的。想起一篇关于朗读的听课后记没写完,于是翻出来,趁着今天有点感觉,抓紧写了罢。
这学期组内研磨,听张老师上《三峡》,印象最深刻的,是学生的朗读:有拖音、有节奏、有顿音,轻重缓急,极有韵味。
叶圣陶先生说:“阅读教学总得读。”张老师指导学生一节课有层次地朗读了四次。第一次,齐读,正音;第二遍,男女生分读,读准节奏;第三轮,在品味景物特点的时候指名读段落,并就语速和情感进一步指导;第四步,齐读,回味三峡多姿的山,多彩的水。朗读训练指导到位,学生得到了美的体验。
于永正老师说:“语文教学的所谓‘亮点’,首先应该在朗读上。”在教学中,由于学生认识水平和心理特点的差异,各个篇目内容的不同,朗读的的训练要求不大相同,其侧重点也不同。《三峡》是一篇文质兼美的文言文,如果只停留在翻译和文言词汇的积累上,显然有些可惜了。俗话说“书读百遍,其义自现”,对于一篇只有155字且内容并不艰涩的文言文来讲,朗读指导,使学生从中受感染,景物特点在读的过程中也可以了然于胸,而且,也能调动学习的积极性,并养成良好的朗读习惯。这一点,从张老师的课堂上,就得到了很好的映证。
叶老说:“多读作品,多训练语感,必将能驾驭文字”。在语文课堂教学中,重视并加强朗读训练,是非常必要的。个人很喜欢余映潮老师对《三峡》朗读的指导,很具体:读好总领的字的短暂拖音,如“自—三峡七百里中”;读好四字词的节拍,如“重岩/叠嶂”;读好特别需要处的顿音,如“清-荣-峻-茂”;这样读出来的文章很有音乐感,而且,通过朗读教学,有助于学生积累本文中的四字词汇并增强语感,在今后写山水特点的时候学生就可以驾驭这些词语。各类诗词散文,无论古今,只要长期坚持朗读教学,不但可以有效训练学生的语感,达到声情并茂、韵味幽回的效果,而且能使学生在跌宕起伏、轻重有致的感情变化的音乐美中受到多方面的审美熏陶,何乐而不为呢?
恰好女儿这会复习《醉翁亭记》和《岳阳楼记》,和她一起,在琅琊山和欧阳修徜徉一番,声情并茂地诵读,21个“也”字,酣畅淋漓。诵读《岳阳楼记》,洞庭湖阴晴变化之间,迁客骚人情绪的起伏跌宕,都在有乐感的文字中跳跃,让人想起在下午桌子上跳舞的阳光。
有乐感地读一遍女友为我私人原创的诗歌,伴着文字入眠——
冬日暖阳/就这样不管不顾/从窗子闯进来/拥抱盛开的百合/连同沉睡的梦想/那凌晨的冷漠 /那三九的酷寒/一股脑儿 / 在明媚里遁逃……
田玲写于2019年1月18日星期五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