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首页投稿(暂停使用,暂停投稿)
《寂寞的游戏》,是成年人不舍得又不得不告别的童年

《寂寞的游戏》,是成年人不舍得又不得不告别的童年

作者: 芬克 | 来源:发表于2017-09-01 00:50 被阅读0次

    究竟什么样的人才会说出“经常逛逛墓园,对健康有益”这样的话呢?大概和会庆幸朋友越来越少的人是同一种吧。

    在袁哲生的世界里,人类被简单的分成两种:一种是成天叽叽喳喳的,像麻雀;一种安安静静的,像哑巴。袁哲生是安安静静的,所以他比较喜欢像哑巴的那种人。

    奇怪的是我这个聒噪极了的人竟然会迷恋袁哲生笔下那略带消沉的、像哑巴般安静的世界,一遍又一遍地翻着他并不长的小说,我说不清楚,我是在印刷地铅字里找寻某种文学符号,亦或是在他剖露的规则里,拾起早已随着适应社会游戏而遗忘的纯真。

    柏拉图曾说:“哲学始于惊讶。”而我的观点则更倾向于席勒——只有当人完全成为人的时候,他才游戏;只有当人游戏的时候,他才完全是人。当我们从没有意识只能被称之为生物的婴儿状态,成长到理解并享受于游戏,人,才有了所谓的自我。而当一个人抛弃了游戏,打上所谓成熟的理性标签后,也就彻底和自我告别了。

    所以那些被认为幼稚的孩童才是这个世界上真正的哲学家,而孩子们第一个迷恋的游戏,就是他们内心深处世界观的反射。袁哲生在童年时期最迷恋的游戏是捉迷藏。在这个多人互动的游戏里,唯独令他成瘾的,是漫无目的的躲藏,或者说躲藏这件事本身,才是他所沉溺的。

    他迷恋的游戏从本质上来说是一种叔本华式的忧伤——在捉迷藏的游戏里,被找到是痛苦的,不被找到也是痛苦的,就好像叔本华的哲学世界里象征着盲目的欲望与永不疲惫的冲动的人生钟摆一样,是从一种痛苦,到另一种痛苦。而躲藏,只是在痛苦中间。这两种痛苦的中间存在着幸福吗?叔本华说没有,童年时的袁哲生说有。

    喜欢着如此忧伤游戏的袁哲生,在老师的皮鞭下被动地告别了游戏,以“成为一个随心所欲的人”为目标正式进入到人生成长的环节。可谁能想到,所谓的成长,才是真正的捉迷藏,躲藏起来的,是未成沾上世俗气的本心,在这场人生的捉迷藏里,失败的,永远是我们这些不得不长大的成年人。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寂寞的游戏》,是成年人不舍得又不得不告别的童年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raqhjx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