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乐读创业社书评总集-131周
123《哈佛凌晨两点半》(一周一本@乐读创业社)

123《哈佛凌晨两点半》(一周一本@乐读创业社)

作者: Sting | 来源:发表于2017-08-05 10:17 被阅读740次
    作者:李上卿

    哈佛大学(Harvard University)是一所位于美国马萨诸塞州波士顿剑桥城的私立大学,1636年由马萨诸塞州殖民地立法机关立案成立。1780年,哈佛学院更名为哈佛大学。哈佛大学是一所在世界上享有顶尖声誉、财富和影响力的学校,在世界各研究机构的排行榜中,经常名列全球大学第一位。

    哈佛对于大学生们而言,不仅是一所名校,更是一种精神的指引。

    哈佛大学的录取率,在美国所有大学中是最低的。每年有超过15000名学生为它的1600多个名额竞争。

    考上哈佛并不就等于迈进了成功人生的大门,进入哈佛后,有炼狱般的学习任务在等着你呢!

    一名从北大去哈佛读书的学生讲:北大一年读的书在哈佛一个月就全都读完了!

    在哈佛的中国学生王渊说:“要想保持好的成绩,只能通过提高效率和减少睡眠时间。每逢期末大考,睡眠时间就很少,一个星期睡觉的时间加起来也不过十几个小时。”

    哈佛某教授对学生说,你学我这门课,你就一天只能睡两小时。

    哈佛的博士生,可能每3天要啃下一本大书,每本几百页,还要交上阅读报告。

    在哈佛,大一不分系科专业,大二开始在40多种学科中选择专业。哈佛本科4年,至少要学30多门课,分为7门“核心课程”、16门专业课,再加上8门选修课。

    哈佛图书馆有个特点,沙发多。尤其考试前,沙发上都会躺满实在熬不住的学生。有的学生干脆一连几天睡在图书馆。

    在哈佛学习强度大,睡眠很少,有在炼狱的感觉,对意志是一个很大的挑战。但是如果挺过去,以后再大的困难也就能够克服了。相比之下,在中国,考上大学意味着终于摆脱束缚,可以想干什么就干什么了。于是,很多大学生把大多时间用在了学习以外的事情上。在最该学习的时候断档了,结果中国的大学生被甩得越来越远。他们放松的4年,恰好是美国大学生最勤奋的4年,积蓄人生能量的黄金4年。所以,美国的高科技人才一直是世界最多的。

    中央电视台曾经制作过一个节目《世界著名大学》,其中制片人谢娟曾带摄制组到哈佛大学采访。她回忆说:“我们到哈佛大学时,是凌晨两点,可让我们惊讶的是,整个校园当时是灯火通明的,那是一个不夜城。餐厅里、图书馆里、教室里还有很多学生在看书。那种强烈的学习气氛一下子就感染了我们。在哈佛,学生的学习是不分白天和黑夜的。那时,我才知道,在美国,在哈佛这样的名校,学生的压力是很大的。”

    谢娟说:“我们也对国内的一些重点大学进行了采访,却很难感受到哈佛那样的学习气氛和探究氛围。”到了哈佛,你才知道真正的精英并不是天才,都是要付出更多努力的人。

    我们在感叹哈佛为什么能够成为培养精英的摇篮时,也应该反省一下,自己是否真的勤奋努力过?如果我们在年轻的时候没有付出,那么在该收获的时候就没有收获。

    放大自己的梦想

    梦想是深藏在人们内心深处最深切的渴望,是你成就事业的原动力,梦想能激发你生命中的全部潜能。哈佛学子之所以有充沛的精力在图书馆学习到凌晨,因为他们都有自己的奋斗目标——理想。

    梦想不仅是行动的主要推动力,也是诸多才能中最重要的因素。那些可以明确说出他们梦想的人,比那些对自己要什么都只有一个模糊概念的人,会有更多的机会去实现他们的梦想。

    哈佛大学就是一个能够帮助有志者实现理想的理想之地。在哈佛,有的人选择了科学,把探索大自然奥妙作为自己毕生的追求;有的人选择了法学,把以法律维护正义作为人生的信条;有的人选择了商学,准备未来在商界搏击,叱咤人生……

    尽管每一个人理想都不同,但是来到哈佛的人,都有一个属于自己的梦。

    一个人不管有什么样的梦想,在实现梦想的过程中,每个人都散发着一种魅力,这是一种集自信、努力、奋斗于一身的魅力,这个时候的人是最高尚的,也是最值得人敬重的。哈佛教育它的学子们,要像柏拉图一样在心中树立一个理想,带着这个理想,走进哈佛,在哈佛为它浇灌甘甜雨露,让它慢慢成长,若干年后,再带着这个理想走出哈佛,去实践它。

    人生因梦想而伟大

    美国——这个充满了智慧、勇气、奋斗与梦想的国度,哈佛大学也激励同学们要有自己的梦想。哈佛大学的退学学生比尔·盖茨从小就有一个这样的梦想:将来,在每个家庭的每张桌子上面都有一台个人电脑,而在这些电脑里面运行的则是自己所编写的软件。正是在这一伟大梦想的催生下,微软公司诞生了,也正是在这个公司的推动和影响下,软件业才从无到有,并发展到今天这种蓬勃兴旺的地步。

    1952年,美国《生活》杂志曾登载了约翰·高德的故事。

    高德15岁时,偶然听到年迈的祖母非常感慨地说:“如果我年轻时能多尝试一些事情就好了。”高德受到很大震动,心想自己绝不能到老了还有像老祖母一样无法挽回的遗憾。于是,他立刻坐下来,详细地列出了自己这一生要做的事情,并称之为“约翰·高德的梦想清单”。

    他总共写下了127项详细明确的目标。里面包括10条想要探险的河、17座要征服的高山。他甚至要走遍世界上每一个国家,还想要学开飞机、学骑马。他甚至要读完《圣经》,读完柏拉图、亚里士多德、狄更斯、莎士比亚等十多位大学问家的经典著作。

    他的梦想中还有乘坐潜艇、弹钢琴、读完大英百科全书。当然,还有重要的一项,他要结婚生子。高德每天都要看几次这份“梦想清单”,他把“梦想清单”牢牢记在心里,并且倒背如流。在高德去世的时候,他已环游世界四次,实现了127个目标中的103项。他以一生设想并且完成的目标,述说他人生的精彩和成就,并且照亮了这个世界。

    高德的故事会让人不由自主地想到一句话:人生因梦想而伟大。

    人不能没有梦想,试想:你连想都不敢想的事,那你会去做吗?

    特别是对于那些不满足现状、胸怀大志的人来说,你就更应该给自己的人生制定一个远大的目标,然后努力地去拼搏,逐步向目标逼近。

    在一般情况下,一个人所做的事是不会超过他的梦想的。所以梦想对每个人来说都是要有的。

    哈佛告诉它的每个学生,人生就是在进行一次次无法重复的选择。理想一旦选定,就要执着地坚持下去,因为人生没有回头路。

    面对无法回头的人生,我们只能做三件事:郑重选择,争取不留下遗憾;如果遗憾了,就理智地面对它,然后争取改变;假若仍不能改变,就勇敢地接受,不要后悔,继续朝前走。

    2009年夏天,还在复旦大学念大四的成都女孩胡馨月被哈佛大学教育学专业录取,成为哈佛大学硕士研究生。胡馨月毕业于成都一所著名的中学,当时最出名的哈佛女孩刘亦婷就是她的学姐,她初一刚刚进去的时候刘亦婷刚毕业,听老师讲述了刘亦婷的故事后,胡馨月不服输的性格上来了,“她能去,我也能去”。之后,胡馨月选择留在复旦大学读本科,同时仍然不忘自己的“哈佛梦”。而胡馨月从大一就没有放弃自己的梦想,除了训练语言考试,也非常重视平时成绩,2009年她被哈佛大学、哥伦比亚大学、宾夕法尼亚大学(全奖)等七所顶尖名校同时录取。

    生活,对于那些有追求、有梦想的人来说,总是为他们留着出路的。如果一个人有奋斗的目标、有努力的方向,就会知道他自己是要向着什么地方前进。他比起那些终日游荡不定,不知自己要去往何处的人来说,会更有成就。

    一些人认为,生命中去做某件事的冲动和激情是一种永远的品质,它将一直伴随在人的左右,但实际上并非如此。当信心衰退、意志消沉、志向缺乏时,人们再想方设法把它储存起来,将发觉这是根本无法办到的。

    我们去做某件事的最佳时机就是当我们精神饱满、斗志昂扬的时候。而每一次拖延和迟缓都会消磨我们的决心,削弱我们的意志。不要让你的热情冷却,不要让志向的火焰熄灭。下定决心告诉自己:我不愿也不能在浑浑噩噩中虚度此生,我不愿也不能屈服于生活的现状。振奋起精神,朝着值得为之奋斗的目标大踏步前进,前进,前进!

    今天就出发

    梦想是鲜活的存在着的力量,是一种最奇妙活动着的力量,也是存在于宇宙之中最不可抗拒的力量。哈佛的诺贝尔奖得主有33位,哈佛产生的美国总统有8位。人到底有怎样的潜力?人的梦想,为什么在哈佛就能实现?

    哈佛大学教授常常这样教导他的学生们:“要相信自己所做事情的伟大价值,不被那些阻挠和诽谤左右自己的思想,只有这样,才能最终成就伟业。

    只要一个人怀抱着梦想,并且踏实地追逐梦想,他终究会拥有他想追求的快乐人生。如同马可尼说的那样:“昨日的不可能,已成为今日的可能,而前一个世纪的幻想,今日已成为摆在我们眼前的事实。令人惊讶的是——人们伟大的努力。”

    安东尼·吉娜是大学艺术团里的歌剧演员。那时她就向人们展示了一个璀璨的梦想:大学毕业后先去欧洲旅游一年,然后要在百老汇成为一位优秀的主角。

    吉娜的心理学老师找到她,尖锐地问了一句:“你去欧洲旅游后去百老汇和毕业后去有什么差别?”

    吉娜仔细一想:是呀,赴欧旅游并不能帮我争取到百老汇的工作机会。于是,吉娜决定一个月以后就去百老汇闯荡。这时,老师又冷不丁地问她:“你现在去跟一个月以后去有什么不同?”

    吉娜听到后,想准备一下就出发。老师却步步紧逼:“所有的生活用品在百老汇都能买到,为什么非要等到下星期动身呢?”

    吉娜终于双眼泪盈盈地说:“好,我明天就去。”老师赞许地点点头,说:“我马上帮你订好明天的机票。”第二天,吉娜就飞赴纽约百老汇。

    当时,百老汇的制片人正在酝酿一部经典剧目,来自各国的几百名演员前去应征主角。吉娜费尽周折从一个化妆师手里拿到了剧本。这以后的两天中,吉娜闭门苦读,悄悄演练。初试那天,吉娜以精心的准备出奇制胜。就这样,吉娜顺利地进入了百老汇,穿上了她演艺生涯中的第一双红舞鞋。

    两年后的安东尼·吉娜已经是纽约百老汇中最年轻、最负盛名的演员之一,她永远都感谢老师对她的督促。

    每个人的心中都怀有梦想,但并不是所有的人都能实现自己的梦想,因为有的人只想着过眼前的舒服日子,而有的人却勇敢地迈出了自己的步伐,向有梦想的地方出发,最终实现了自己的梦想。所以,如果你想实现梦想,今天就出发吧!

    自信满满的哈佛人

    自信心的培养,是一个人成长的关键,它比知识的积累更重要。自信心是人生成功的第一秘诀,成功的硕果不会结在缺乏自信心的树上。

    比尔来自美国新墨西哥州一个小镇,他是镇上唯一考入哈佛大学的男孩,亲友都为他能有幸到哈佛深造感到自豪,比尔也对自己充满了自信。可是一进入哈佛校园,比尔却有了一种深深的自卑感,为什么呢?因为他面对的是来自世界各地的“高手和精英”,个个都有很厉害的特长、个个都充满自信,在班级里也不乏一些马术表演冠军、小提琴演奏家、橄榄球队队长、出版过几本专著的作家等马术表演冠军、小提琴演奏家、橄榄球队队长、出版过几本专著的作家等多才多艺的学生。比尔感觉自己在原来小镇上拥有的光环一下子消失了。他甚至还为自己的身材和相貌感到自卑。

    但是,这种情绪没有持续多长时间,因为他很快又为自己树立了自信:“我相信,哈佛大学招收的是世界上最优秀的人才,既然哈佛大学录取了我,说明它对我充满了信心。我有能力让哈佛录取我,就一定有在这里追求成功、实现自我的能力。”

    比尔·盖茨在刚刚进入哈佛后为自己的数学天赋和成就而自豪,但不久之后他就发现,在群英荟萃的哈佛大学,竟有人比他还有数学天分,这曾使他甚感沮丧,从此他把研究的方向转入了计算机领域。

    ……

    从这些例子你就会看出,在不同的压力环境下人的自信度是不一样的,一个人往往无意中会把自己放在所处环境中,通过自己与他人比较而获得对自我的评价,从而产生自卑或者自信。在哈佛也是如此,从曾经的地方骄子,到毫无优势的隐形人,这样的变化往往会给哈佛新人带来较大的心理落差,产生自卑感。但是哈佛人毕竟是哈佛人,假如还没有尝试就先被自己打败,这样的人是不配进入哈佛的,所以,他们每个人都会自觉地把自卑的压力变为行动的动力,“赶快追上来,一定要变得更优秀”就成为他们的座右铭,人生新的起点就这样开始了。

    但是经过一段时间的努力之后,很多哈佛人会意识到,有时候你永远无法超越别人,或者说,你不可能比所有的人都优秀,因为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优势、兴趣、方向、目标,大家努力、成长的方向是不同的。因此,他们要思考的问题就不再是在与别人的比较中如何让自己胜出,而是要认清自己,找回自己,独立地发展自己。当一个人不再与别人比较,而是自己与自己比较,把自己的过去与现在比较的时候,这个人就有了更坚强的自信;当一个人不是把比别人更优秀作为人生追求的目标,而是把个人自我价值与理想的实现作为人生进步的动力时,这个人就有了更为真实的自信;当一个人不再以别人作为参考来评价自己,而能够客观地、理性地看待自己,能够在肯定的评价中获取积极的动力,在否定的评价中拥有自我修养的意识的时候,这个人就有了更成熟的自信。

    其实,不管是哈佛人还是其他人,每个人都有一个成长的过程,关键是个人的素养能够帮助个人对自己、对人生的认识达到一个怎样的程度。唯有那些肯不断进取、追求卓越的人才会因不停止思考而接近真理,最终成为真正自信、成功的人。

    哈佛教导学生强化自己的优势

    世界上并不存在谁聪明谁不聪明的问题,而只存在哪一方面聪明以及怎样聪明的问题。学校里也没有所谓的“差生”存在,每个学生都是独特的,也是出色的,关键是要找到并发展自己的特长、强项。

    美国顶尖名校都称是要培养“领袖人才”,而不是造就“书呆子”,因此录取学生还要看学生是否在其他方面展露出能力和才华。

    哈佛大学在录取学生的时候,很看重你有什么特别的地方。例如你会弹钢琴、会拉小提琴、打篮球甚至是唱歌,都能受到哈佛的意外青睐,因为哈佛尤其欢迎那些多才多艺且性格活泼的学生。

    在哈佛,有可能在一个小班里,竟有核潜艇指挥官、奥林匹克滑雪运动员、马术表演冠军、专业舞蹈家……哈佛的学生不管背景如何,每个人都有某种独特的东西。

    在哈佛,评估学生的才艺特长时,最受青睐的是体育特长。众所周知,美国是个体育大国,美国人普遍热爱运动,学校也一贯鼓励学生在体育方面发展。名牌大学如果没有在体育竞赛中能获胜的校运动队,可是件丢脸的事。因此对体育人才,学校会降低对其学业成绩的要求,甚至颁发优厚的体育助学金吸引他们前来。一个美国女生报考哈佛大学,被顺利录取,除了她的成绩不错之外,还因为她是学校女排主力,而该校女排则是全州冠军。此外,艺术、表演等方面的特长也获得认可,但这不是指你学过几年绘画或弹过一阵钢琴就行的,而是需要你递交高水准作品和获奖信息。

    为什么特长、个性、才艺在哈佛如此受到青睐呢?哈佛认为业余的兴趣爱好、特长不仅不会影响正常对知识的学习,反而会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最终有助于提高人的综合素养。

    哈佛教授教导学生,要不断强化自己的优势、特长,令其更为明显,这样才能脱颖而出。

    因此哈佛特别强调其学生,首先要能够认识自我、发现自我,找到自己的特长、强项;其次就是在该方面有特别的兴趣,能给予其特别关注,甚至是有所成就。

    哈佛的生源都是精英,而且这些精英天生都具有精英意识。所有来哈佛的学生都会有这样一种价值观:你既然来到哈佛这所最好的学校,你就是最棒的!你的任务就是每天努力成为最优秀的!同时,在这里和太多出色、伟大的人物在一起,即使是个来自三流学校的人也会受到感染,自觉要求自己成为比别人更优秀的人。

    积极地挖掘自身的潜能

    发掘自己的优点不容易,但你自己必须有信心,谁都帮不了你,一切全靠你自己。下面这个真实的故事也许能帮助你确信这一点。

    任何成功者都不是天生的,成功的根本原因是开发了人无穷无尽的潜能。每一个人的内部都有相当大的潜能。爱迪生曾经说:“如果我们做出所有我们能做的事情,我们毫无疑问地会使我们自己大吃一惊。”

    在每个人的身上都有着无穷的潜能,而我们独特的优势就潜藏在我们的潜能之中。只要我们能够自立自强,积极地挖掘自身的潜能,发挥自己的优势,那么,我们就会钓到成功的“大鱼”;我们就会冲天一飞,发现自己原来是这样伟大!

    歌德这样说:“你最适合站在哪里,你就应该站在哪里。”

    哈佛教授教育学生说,做人就像培植花木一样,与其把所有的精力消耗在许多毫无意义的事情上,还不如看准一项适合自己的重要事业,集中所有精力,埋头苦干,全力以赴,肯定可以取得杰出的成绩。

    拥有一种专门的技能要比有十种心思来得有价值,有专门技能的人随时随地都在这方面下苦功求进步,时时刻刻都在设法弥补自己的缺陷和弱点,总是要想到把事情做得尽善尽美。而有十种心思的人就不一样,他可能会忙不过来,要顾及这一点又要顾及那一点,由于精力和心思分散,事事只能做到“尚可”为止,结果当然是一事无成。

    挖掘潜能就要找回自己的天赋。

    1845年,罗丹刚满五岁,由于他过人的聪明,父亲提前把他送到了离家不远的耶稣教会学校上学,但是罗丹对宗教方面的书一点兴趣也没有,却非常喜欢画画。

    一次,在餐桌上,罗丹发现父亲脚边有一张纸,他便趴下去,用笔画出了父亲皮鞋的样子。坐在他旁边的哥哥发现罗丹趴在地上,叫道:“罗丹,你不吃饭趴在地上干什么呢?”父亲一看趴在自己脚边的罗丹,也忍不住吼了起来:“站起来,你这个鬼东西,吃饭不好好地吃,看我怎么收拾你。”当父亲发现罗丹趴在自己的脚边画画时,更生气了:“你学习这么不好,原来是在干这个!”父亲非常生气地把罗丹打了一顿,而且当场让罗丹保证从此以后要好好学习,不再画画了。

    从此,罗丹虽然在家里不敢再用包装纸明目张胆地画画了,但是在外面——不管是在马路上还是在墙上,他每天都要画上几笔。

    九岁的时候,罗丹的学习成绩还是不见好转。父亲把他送到了叔叔在乡下开办的学校去读书,罗丹在乡下住了四年多,在那里,他的绘画天赋让老师们都感到震惊。

    看他学习仍然没有进步,父亲开始对罗丹失去了信心,决定把这个成绩一点也不好的孩子送去工作。“我看你再学也是一样,快去找一份工作吧!免得我一天天白养着你。”“不,我要学画画。”“学画画,谁拿钱送你去学,那东西以后能混饭吃吗?”

    经过一段时间的准备,罗丹考上了一所工艺美术学校,素描老师看了罗丹的习作后,非常高兴,并且很耐心地给他指导。

    素描课结束以后,就该上油画课了,然而失去家庭支持的罗丹无法支付这“昂贵”的学费,颜料和画布都需要钱,罗丹从哪里去弄这一笔钱啊?万般无奈之中,罗丹只好学习雕塑,因为雕塑的材料无非是木头和泥土,并不花钱。

    最后,我们知道,罗丹终于成了继米开朗琪罗以来欧洲最有成就的雕塑艺术家。

    每个人自出生以来,身体中都隐藏着一项最特别的天赋。然而生活中的大多数人都是平庸的,一方面,可能是因为这项天赋没有被发现;另一方面由于强权的存在,包括父母对子女的专制,而导致太多的天才被扼杀。

    在这个世界上,毕竟普通人占多数,但是,他们也有自己的优点,善良、真诚、勤奋,而这一切,也正是一个人立世的资本。因此,不要低估自己,学会宽容自己,接纳自己,就会充分挖掘出自己潜在的能力,从而开拓出属于自己的一片天地。

    赶走自卑,相信自己

    一个人如果自卑,他就不会有远大的目标,也不会出类拔萃。因此,一定不要沉浸在自卑的泥沼之中,要想办法把自卑转化为前进的动力。

    在哈佛大学,有一个大学生曾被公认是全班最胆小最怯懦的人。同学们都不屑于与他交往。大学毕业挥手告别时,还有许多人预言十年后的相聚他将是失败者之一。

    十年很快过去了,他们的相聚如期举行。聚会到高潮,每人依次上台讲述自己的现状和理想,还有对目前生活的满意程度。大多数人目前的现状不如当年跨出校门时的理想,对目前生活满意者几乎没有。

    该他上台了,他清了清嗓子,沉着而冷静地说道:“我目前拥有数家公司,总资产上亿元,远远超过当年走出校门时的理想。如果说还有什么遗憾的话,就是我认为离那些我所欣赏的成功者还很遥远。是的,无论是在学校还是投身社会,我一直都很自卑,感觉每一个人都有特长,都比我强。所以我要努力学习每一个人的特长,并且尽力改正自己的缺点。但我发现无论我如何努力也总是无法赶上所有的人,所以我就一直自卑下去。因为自卑,我把远大的理想埋在了心底,努力做好手头的每一件小事;因为自卑,我将所有的伟大目标转化成向别人学习的一点点进步。这样,永远让自己处在自卑之中,我就会获得源源不断的前进的动力。”

    人人都会有自卑感,这种感觉来源于人类根深蒂固的完美情结。每一个涉世未深的年轻人都有一种自卑的心理,这是正常的,但是这些年轻时的自卑感总会在以后的生活中逐渐消失。区别在于:有些人早早地甩掉了这个思想的包袱,他们成了较早成功的人;而有的人迟迟不能从自卑中走出来,那么他们旧的自卑尚未消失,新的自卑又出现了。很明显,后者对于一个人的成长是相当不利的。

    自信心的力量

    女演员索菲娅·罗兰至今还清楚地记着第一次试镜头时的情景。当时,摄影师和导演对她说:“你不会太上镜头,因为你的胯骨太宽,鼻子也有些长,你要想办法把它弄得短点!”她严词拒绝。执着和自信抵消了他们的挑剔,于是人们才看到今天的罗兰。只有对自己的美貌深信不疑的女人,最终才能让他人相信自己是美的。而追求美,是女人所能获得的最大快乐之一。

    1959年,她出演由乔治·库克执导的影片《玫瑰色的嘲讽》。她至今还记得他说过的一句名言:“充满自信的缺陷,远比缺乏自信的美更富魅力。”

    如果我们自信能够成功,成功的可能性就会大为增加。我们如果自己心里认定会失败,就永远不会成功。

    我们每个人都会制定一些人生目标,要实现这些目标,首先我们必须相信自己能够做到。在实现目标的过程中受到挫折时,请记住,困难都是暂时的,只要充分相信自己,就能等到云开雾散的那一天。

    曾经担任过美国足联主席的戴伟克·杜根,说过这样一段话:“你认为自己被打倒了,那么你就是被打倒了。你认为自己屹立不倒,那么你就屹立不倒。你想胜利,又认为自己不能,那你就不会胜利。你认为你会失败,你就失败。因为,环顾这个世界的成功例子,我发现一切胜利,皆始于个人求胜的意志与信心。你认为自己比对手优越,你就是比他们优越。你认为自己比对手低劣,你就是比他们低劣。因此,你必须往好处想,你必须对自己有信心,才能获取胜利。在生活中,强者不一定是胜利者;但是,胜利迟早属于有信心的人。”

    信心正是使人走向成功的第一要素。换句话说,当你真正建立了自信,你就已开始步向事业的辉煌。

    信心的力量究竟有多大?1960年,哈佛的教育心理学家罗森塔尔博士在加州的一所学校里做了这样一个试验。有一次他到一个班级,当场点了一些学生的名,并告诉老师和同学们,说他们是天才,将来一定会有出息。从此,被罗森塔尔博士肯定的学生不仅自己认为将来一定有出息,连老师都另眼相看。果然不出博士所料,20年后被点名的学生确实比较出色。人们以为罗森塔尔博士有什么特殊的识别“千里马”的本领,于是纷纷向他请教。不料博士说,当年他完全是随意地点了一些学生的名。至于后来他们比别的学生出色,完全是一种心理效应。之后,人们就将这个与心理教育有关的案例及其中的规律称为罗森塔尔效应。

    罗森塔尔效应告诉我们:信心就像人的能力催化剂,将人的一切潜能都调动起来,将各部分的功能推动到最佳状态。而潜能的高水平发挥在不断反复的基础上,巩固成为人本性的一部分,将人的功能提高到一个新的水准。一个人的成长路线如果是沿着这样的积极上升式行进,可以想象其积累的效果是十分可观的。在许多伟人身上,我们都可以看到这种超凡的自信心,正是在这种自信心的驱动下,他们敢于对自己提出高要求,并在失败中看到成功的希望,鼓励自己不断努力,获得最终的成功。在人才辈出的国家里,在那些伟人、名人身上同样可以找到自信的催化作用,而且在人们周围的优秀人才身上,也不断放射出自信的光彩。

    人们常常把自信比作发挥主观能动性的闸门,启动聪明才智的马达,这是很有道理的。确立自信心,首先要正确评价自己,发现自己的长处,肯定自己的能力。自信不是孤芳自赏、夜郎自大;更不是得意忘形,毫无根据地自以为是和盲目乐观;而是激励自己奋发进取的一种心理素质,它代表一种高昂的斗志、充沛的干劲、迎接生活挑战的乐观情绪,是你战胜自己、告别自卑、成为成功人士的重要素质。

    从人生中几件重要事情上就会看出你是不是一位自信型性格的人。

    请你回忆一下自己是如何面对以下这些问题的:

    ·你是否对自己的出身、家庭、父母特别看重?

    ·你是否对自己的性别、身高、相貌特别看重?

    ·你是否对自己毕业的大学、学历、所学专业特别看重?

    ·你是否对你的上司、同事、朋友特别在意?

    ·你是否在做某一件事时,对客观条件特别在意?

    ·你是否对自己的成绩得失特别看重?

    ·你是否对别人的评价议论特别在意?

    ·你敢不敢去从事你非常陌生的行业?

    ·你敢不敢去一个陌生的城市工作?

    ·你敢不敢去从事零工资的工作?

    ·你想过自己当老板吗?

    ·你想在业绩上永远是第一吗?

    ·你能不能上门去推销一件产品?

    ·你失败过10次,第11次还去做吗?

    ·你敢不敢辞去现在这个稳定但没有发展前途的工作?

    这类问题还有很多,但通过上述问题就可以看出你是不是有自信心的人,同样也可看出你是不是一位自信型性格的人。如果你对前七个问题的回答是否定的,后八个问题的回答是肯定的,那么你就是一个有自信心的人。

    我们一定要深深地坚信,心理训练中的自我暗示、自我肯定技巧对我们是有用的、有力的,它必会促进我们改善自己的身心,它必能通过坚定的肯定性表达反馈到我们的头脑中,从而产生一系列生理和心理变化,导致我们在富有感召力的语言指示下,产生我们真正盼望的自我改进与自我完善。多诵读下面这些话吧:

    ·我建立了积极、健康的自我形象。

    ·我的思想和行动切合实际。

    ·我善于为自己设立目标。

    ·我设立的目标必能实现。

    ·我善于描述自己的成功经历。

    ·我善于构筑积极、健康、宽松、愉悦的心理环境。

    ·我不断增长自己的才智与能力。

    ·我培养了良好的生活习惯。

    ·我总能发现自己所具有的优良品质。

    ·我总是对生活充满感激之心。

    ·我总是随手记下自己的灵感与想法。

    ·我善于扬长避短,充分发挥自己的才干。

    ·我是自己思想和行动的主人。

    ·我以平和的态度处理生活中的矛盾。

    ·我与众不同,我敢作敢为。

    ·我善于在生活中寻找积极的因素。

    ·我是一个行动积极的实干家。

    ·我富有竞争精神,敢于面对挑战。

    ·我每天都能最大限度地利用时间。

    ·我能够控制自己的思想,调节自己的情绪。

    ·我乐于接受新知识、新观念。

    ·我从容不迫地对待生活。

    ·我珍视自己的存在价值。

    ·我自由自在地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

    ·我善于克服自己的消沉与软弱。

    ·我善于正确分析产生挫折的主、客观原因。

    ·我既有远大的理想,也能踏踏实实地奋斗。

    ……

    探寻真理是哈佛的校训

    学习并不是人生的全部,但既然是人生的一部分——学习都无法征服,你还能做什么呢?

    哈佛教授教导哈佛的学子们,在真理面前,人类要学会谦虚,要认识到自己的无知,要不断学习,不断探索。

    无知,要不断学习,不断探索。

    有一年医学院新生入学,哈佛医学院院长照例要发表欢迎讲话。这位院长的开场白是:“在座的都是今天步入医学界的佼佼者,十年二十年后,在座的人当中可能有人能治好癌症,有人能治好糖尿病,甚至还有更厉害的,能治好感冒。”学生们都笑了。“自从人类有文字以来,医学史上记载下来的疾病种类已逾千种。如今都说科学进步,医学发达,在座的是否知道,在这有史为证的几千种人类疾病中,到底有多少种是属于我们今天已经了解并且能够彻底治疗的呢?”众新生交头接耳。院长转过身去,在黑板上写下了一个数字:“42。”

    “没错,同学们。我们今天已经真正了解而且能够完全有效地进行治疗的疾病,只有42种。”众新生愕然。“其余的,我们都只是在猜。”

    说完,院长转身走了。众新生沉默。

    人们一直在宣扬现代医学有多么发达,其实人类真正能治好的病只有42种。这是有着自知之明的哈佛教授的自嘲和对社会上更多缺乏自知之明的不知道真理为何物的人的冷嘲。

    法国科学家,数学家笛卡儿说,愈学习,愈发现自己无知。这句话正说明了哈佛教授想要对他的学生说的话。浩瀚宇宙,真理在有无之间浩瀚无边,然而人生百年,真理只存在于每个人的生死之间。人类就是因为这种无限与有限才会无知,所以才应该探索不息。

    哈佛大学教育它的学子们:“要说哈佛的信仰是什么,那唯一的答案就是真理,哈佛是真理忠实的信徒。你们每一个人来到这里,也要为获得关于世界的、人类的无止境的真知而努力。”

    哈佛是世界顶级聪明的人,也是世界最博学的人的会聚地,那里是美国的智囊团,世界的精英集中营,但是哈佛教导它的学子们,在真理面前,人类要学会谦虚,要认识到自己的无知,要不断学习,不断探索。对我们而言,这更启发着我们首先要做一个喜欢学习、坚持学习的人,其次也要让自己的人生投入到对真理的探索中去。

    知识是无穷的,人的潜能也是无限的。无论在什么时候,永远不要以为自己已经知道了一切。否则,你前进的脚步只会就此打住。

    人的一生是学习的一生,没有足够的知识储备,一个人就难以在工作和事业中取得突破性进展,也难以向更高的地位发展。要想立足于不败之地,就必须不断地学习,这样才能成就卓越的人生。

    学习,学习,再学习

    竞争无处不在。在外,哈佛大学有与耶鲁等其他各世界名校的竞争;在内,有着各学科、各系别内的竞争。对哈佛学生而言,最现实、最残酷也是最赤裸裸的竞争就是与其他同学的竞争——“今天不走,明天就要跑。”“就在此刻,在你喝咖啡的时候,你的对手还在不停地翻书、奋斗,你时刻都有被打败的危险。”许多哈佛学生都用此类警句来激励自己。

    哈佛是一个人人都是精英的地方,在这里,即使是最牛的人,面对如此激烈的竞争,也丝毫不敢放松自己。

    在看似平静的哈佛校园里,处处都充满着紧张而激烈的竞争。

    一位哈佛MBA人士在谈到竞争时说:“因为哈佛很强调领导力,所以,几乎每个人都充满进取心和竞争意识。但这其实是非常好的,因为我发现我周围都是些一流的精英,我必须向他们学习。这给我带来很大的压力,但是与此同时,也给了我很大的动力。

    “在哈佛,你的成绩并不是由你学得有多好决定的,而是要看相对于其他学生的表现。每个班级每门课规定,成绩好的15%~20%的学生得‘优’;成绩差的15%~20%的同学得‘及格’;成绩中等的60%~70%的学生得到‘良’,还有5%左右的学生‘不及格’。不管多努力,总会有‘不及格’的学生。这样的计分方式,其作用就在于能逼迫那些已经非常优秀的人有更大的动力去学习。

    “一年级学生拿到8个以上‘及格’或‘不及格’的称为‘触网’,一旦触网,究竟能不能升入二年级,要经学生成绩委员会根据学生本人的请求、教授的评价以及造成‘触网’的客观因素来决定。其中有一小部分人将获准升学,而另一部分则被迫退学,但可以保留重新申请入学的权利。”

    因“触网”而被迫退学的威胁是始终存在的,因为评分的范围是按照固定的百分比在班级内分配的,这就给哈佛学生造成了极大的心理压力。

    哈佛学生的告诫就是:“如果你想进入社会后,在任何时候都得心应手,那么你在哈佛的学习期间,就没有晒太阳的时间。”在哈佛广为流传的一句格言是“忙完秋收忙秋种,学习,学习,再学习”。

    没有去过美国的人往往会产生这样的偏见:美国的孩子学习轻松,不用刻苦用功,是玩着学大的孩子。但是假如你到过哈佛,你肯定会听到这样一句话:“像狗一样学习,像绅士一样玩。”短短一句,已经告诉了我们哈佛学生在哈佛的生活节奏和主题。在中国,学生学习到夜里十二点,已经算是最用功的了,但是在哈佛,只学到十二点的学生应该算是懒学生了。

    一个在哈佛读本科的韩国女孩在韩国念完小学才来的美国。入哈佛后第一年,选了一门韩国文学课,由来自韩国的著名教授上课。课上所讲的韩国古典文学,使她感到很吃力,很难得到“A”,她说真不知道其他非韩国来的同学是如何完成这门功课的。

    这个韩国女孩在第一年选了五门课,每门课的教授都留下大量的作业和阅读材料。完成一门没问题,两门还可以,三门就很紧张。要想出色地完成所有的作业,就只有缩短晚上睡觉的时间和牺牲周末休息。临近大考,她每天只睡两三个小时。

    在哈佛医学院,很少见学生穿前卫的奇装异服或留有怪异的发型。他们生活上如此简朴,原因之一是学业上的巨大压力,看书都感到时间不够用,女孩几乎都没时间化妆。

    哈佛虽然不强调分数,不提倡死读书、读死书,提倡“无压力状态学习”,但哈佛学生必须有足够的知识积累和思考才能在课堂上跟得上教授的思路、参与讨论。

    所以对学生而言,每节课前都有大量的课前阅读材料。没有阅读这些材料,就很难听明白老师在讲什么,而且无法参与讨论,而讨论是要计入总成绩的,有的课程课堂参与程度占总成绩的60%。一般来说,每次课前平均约130页的阅读量,属于阅读量中等。阅读量稍小一些,每次课前大约90页的阅读量。如此的阅读量,不熬夜是不能较好地完成学习任务的。学生们平均每天睡眠时间还不到5个小时,因此,这里的学生也戏称哈佛就是“炼狱”。能考上哈佛的人都是世界上最优秀的人才,对于他们而言优秀已经成为一种习惯,优秀就是他们的一项人生追求,因此进了哈佛的人,除了极少数外,都想走在前面,都想更快地掌握更多的知识。很多学生因此总是自己给自己加压,不断地增加课程。

    哈佛大学有一位加德纳教授,他在哈佛读本科的四年中选了一百门功课,而且门门优秀,据说到今天这个选课纪录在哈佛还没有被打破。

    一个哈佛的研究生说:除了星期六外,我一直在学习。我是说,我仅在星期六休息一天,这就是我的学习理念。这一天我要放松,恢复体能。每个人都在学习和读书上投入很多时间,如果因安排不合理而浪费了时间,每个人都会觉得不安。

    这样的学习和作息安排使学生没有时间去消遣或从事个人爱好。在残酷的竞争环境下,对于哈佛学子们而言,昔日的成功再也不是吹嘘的资本,落后无异于死亡。紧张的节奏从入学的第一天一直持续到学习的最后一天。这就是哈佛的学风。

    它也告诉我们,成功的人之所以成功,是因为他们都有不为人知的努力,天上不会掉下馅饼。

    征服学习,你努力了吗

    对于中国家长来说,送孩子上哈佛或者耶鲁大学是他们的梦想。有不少家长愿意支付30万美元,让孩子参加5年的补习班,旨在帮助他们进入常青藤联盟学校。挂哈佛牌子的学校遍布中国,哈佛幼儿园,哈佛形象艺术学校,哈佛美容学院。

    在中国,为什么人人都想上哈佛大学呢?理由很多,国外教育先进啦,学到的先进知识多啦,开阔自己的视野啦,能有个好前程啦……不一而足,但是很多人只看到了上哈佛的好处,没看到考上哈佛之后的种种困难。其中最大的困难就是学习,不错,就是学习,不要以为在国内夜以继日的学习就是终极煎熬了,还有比这更变态的就是哈佛的学习。

    哈佛学生为什么这么拼命地学习呢?这是因为学校的淘汰机制。哈佛平均每年有大约20%的学生会因为考试不及格或者修不满学分而休学或退学,而且被淘汰的20%的学生的考评并不是学期末才完成,每堂课都要记录发言成绩,平均占到总成绩的50%,这就要求学生均匀用力、不能放松。

    学习的过程是痛苦的,但没有痛苦哪来成功,如果每个人的成功都是随随便便的事情,那么成功也就没有意义了,哈佛大学就是在用刻苦的学习来塑造未来世界的精英,比起以后要面对的各种更大、更强的压力,一个人连学习都征服不了,他还能做什么呢?所以,练就学生们长时间超负荷毅力、培养哈佛式学习精神就是哈佛大学一个最基本的要求,在这个要求下,每个哈佛学生都喊出了要“征服学习”的口号。

    在哈佛要想修好一门课非常不容易,作业负担太重,评分等级更是严格,教授是不会轻易让学生过关的。在人数少的班里,“A”只能给头名状元;在人数多的班里,能得“A”的学生不会超过5%。

    周一至周五,每天都有课,最忙的一天从早上8点上到下午5点,4门课。有时候中午没时间吃饭,只能在课间喝杯水,吃点儿饼干充饥,一天下来,筋疲力尽。回到宿舍,简单吃点儿东西,又背着书包到图书馆看书,一看就看到半夜一两点。

    美国的授课方式以启发式为主,所以必须作好预习,否则很可能听不懂。例如在法学院,课堂上讲的都是复杂的法庭案例分析,其间还夹杂大量的法理、习俗和以往惯例等。老师的假设是学生们已经熟读了所有背景资料,对课上要讲的案例都基本理解,因此在授课时一般不会重复书上已有的内容,而是加入课本上没有的内容,启发学生更深入思考。所以,如果想偷懒,那你就惨了。

    一位哈佛学生回忆说:“我的每一分钟都是掰着手指头算的。预习、上课、做作业,预习、上课、做作业,预习、上课、做作业……每天只睡四五个小时,睡眠严重不足。实在太困了,就在书桌上闭一会儿眼睛,再用凉水洗洗脸,然后继续看书。仅仅半年时间,我的体重下降了15千克,视力也急剧下降,不得不戴起了眼镜。值得高兴的是,我的几门功课成绩全部高于毕业要求,其中有3门是A或A-。”

    这种情况并不是特殊的,而是每个哈佛学生都要面对的。一个学生这样说:“在哈佛,你不想刻苦也得刻苦。”因为,只有顶住学习的压力才能证明你的优秀,那些因无法忍受学习压力而退学甚至自杀的学生是不被人同情的,哈佛认为,只有先征服了学习,你才能证明自己有征服未来的能力。

    一名高考生一旦成为哈佛大学的学生,便会得到一份安排缜密的学习计划、锻炼表格和校内政治文化活动安排。哈佛的学生要首先弄清楚,可以做什么、不可以做什么,什么是选修课、什么是必修课,然后再根据个人特点确定整个学期的学习计划。“起跑线一旦画定,落后的人会吃尽苦头。你没有别的选择,只有沿着别人铺的铁轨跑,而且以不是你自己选择的速度飞速奔跑。”曾以优异成绩毕业于哈佛大学,如今在一个跨国公司当经理的彼得这样说道,“否则的话,你会被甩出去。”

    一位哈佛商学院的学生说:“在哈佛不想刻苦也得刻苦,因为每天3个案例,每个20页,然后还要准备5到6个问题,如果积压一天就会成为6个案例,熬夜学习自然在所难免。12点之前很少睡觉,一两点也正常,晚睡也必须早起,8点40分准时上课。”哈佛商学院被称为“商业的西点军校”,在巨大的压力之下,有的人退学,甚至有的人自杀。

    从哈佛大学毕业受聘于世界银行的于家娣说:“在哈佛学习,语言是第一关。上课时,老师的讲课只能听懂小部分;完成老师布置的阅读作业,速度较慢;用英文写作,就更加困难。由于作业多,每天夜里两点钟才睡觉,有时早晨四五点就起来,因为要完成作业。每星期上6门课,还要做助教,整个日子过得昏天黑地,没有时间做饭,就吃速冻饺子,后来吃腻了,一闻就想吐。学习强度大,睡眠很少,有在炼狱的感觉,对意志是一个很大的挑战。但是如果挺过去,以后再大的困难也就能够克服了。”

    在这样的环境下,大多数学生当然是图书馆的常客,不敢松懈。不是哈佛的学生有多优秀,而是在多年形成的制度之下,不用功也得用功。要成为优秀的人,这些就必须做到。

    哈佛告诉它的学生:“学习时的痛苦是暂时的,未学到的痛苦是终生的。”“现在流的口水,将成为明天的眼泪。”“只有比别人更早、更勤奋地努力,才能尝到成功的滋味。”这就是哈佛人成功的秘密。今天你努力了吗?

    哈佛的“通才教育”

    哈佛告诉我们:如果为了应付工作,那你只需要一些特定知识就行了;但是从长远看,要成为有成就的人,就不应该只是专注于狭小的领域,而是要让自己成为一个“通才”。

    哈佛之所以能够培养出那么多世界级的人才,主要源于它培养“通才”的理念。所谓“通才”,就是全面发展的人才,他们不仅具备渊博的跨学科的知识结构,而且具备各种社会能力,比如创新能力、独立思考能力、社会参与能力、领导能力等专长。哈佛喜欢全面发展的学生甚于喜欢独具某方面天赋的学生。哈佛着眼于培养未来各个领域的领军人物,综合素质是这类人物成功的必要条件。

    哈佛大学的课程,在本科阶段都是“通才教育”的课程,其核心课程分为七个大类,跨越七大领域,综合了社会科学与人文科学,包括外国文化、文学与艺术、道德伦理、社会分析、人文历史、数理与科学等。在哈佛大学,学生初进校园是不分学科的,开始选修的全都是“核心课程”。修完核心课程之后,二年级开始才从不同的课程分类中选择不同的主攻方向,主攻方向可以是几个不同的类别。学生从三年级开始,即可尝试做一些研究项目。到了四年级,部分学生甚至就可以选修研究生的课程,并且与以后的研究生学习结合起来。到了研究生阶段,“通才教育”自然过渡到“专业教育”与“课题研究”阶段。

    哈佛的目标是培养全面发展的卓越人才。为了使学生成为品学兼优、熟悉艺术、体格健壮、扶危济困的未来社会栋梁,学校内往往设有文学社、合唱团、辩论会等社团组织。

    关于为什么要实行“通才教育”,哈佛大学数学系丘成桐教授说:年轻人也应当多念书,不仅读专业的书,也读其他方面的书才可能成才。这些知识是你考试所不能得到的,因为考试是其他人写下题目你去解决,并不是你自己去创造。我们讲的是怎么样去创造,怎么样去解决,这两个过程是连在一起的。此外,你还需要种种修养,无论是数学、物理,还是文学的修养都需要。哈佛大学很注重“通才”的培养,一个学期里,学生应该去学不同的学科,有了这些教育,才能够掌握种种不同的接触大自然的方法和能力。知识面窄对于学生一生的成长和发展都不利,甚至有的人因此毁了前途。

    哈佛的教育宗旨是培养综合性的“通才”,使他们能够真正地适应社会,对社会有用,在未来能够领导更多的人带动社会的进步,因此哈佛录取学生的标准就是你首先要有“优异的学习成绩”,其次是要有“过人的才华和潜力”。在哈佛录取的几乎所有学生中,学习成绩优秀只是参考指标之一,哈佛更关注其他能力,如曾经做过什么,在社会活动中获得了什么能力,是否拥有综合性能成为可塑之才等。因为它要挑选和培养的是未来的社会精英,所以招收的学生必须是个综合实力很强的好苗子。

    波士顿地区有个小镇阿克顿,它的高中某一年有四位学生考上了哈佛,其中有三位是华裔学生,除了优异的学习成绩,他们的社会活动成绩都非常优秀。一位叫缪忱然的女孩综合素质报告简直令人吃惊:课外活动——演讲与辩论,连续三年获全国参赛资格,多次地区比赛第一、二名,麻州第六名,全国第四十八名;学术十项全能,团体第二名,麻州比赛四面金牌、两面银牌,全国比赛一面铜牌;领导能力——全国优秀学生联盟阿克顿分会主席;奖励——西点军校特邀工作展成绩优良奖、哈佛图书奖、全国拉丁文考试金牌。还有一位叫昊欣儒的女孩则突出了另一些方面:校刊主编(两年),校高年级学生会主席,校环保社创始人,镇公所、爱默森医院及学校义工,女子曲棍球及田径队成员。

    从这两位被哈佛录取学生的履历中不难看出,哈佛对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全面发展的高度重视。这些要求不仅是对报考哈佛考生的要求,也是对哈佛在读学生的要求。

    哈佛在校生的课余生活丰富多彩,学习的时候小组讨论和合作是哈佛教学的特色;学生们组织参加各种联谊会,组织各种大型活动、学术会议;参加各种社会活动,无论是进入社区做志愿者,还是进入企业或是政府机构都能让他们学到很多。在这样的学习生活中,哈佛学生的学术精神、领导能力、个性就培养出来了。在在这样的学习生活中,哈佛学生的学术精神、领导能力、个性就培养出来了。在哈佛,重要的已经不是学到多少知识,而是培养各方面的能力,哈佛要打造的是“通才”。

    美国第二十六任总统西奥多·罗斯福18岁进入哈佛大学学习,其主修课有英法文学、拉丁文、地质学、古生物学、美术和演讲术。但他的兴趣主要集中在社会科学方面,他选修了十几门历史课和大量的政治学、经济学方面的课程。这些课程包括欧洲史、英国史、美国史、美国政治、立宪政治、美国立法倾向、国际法、国家法、货币法规以及有关金融、运输和企业方面的古典经济学课程。

    在“通才”方面,哈佛的教授可以说是典范,比如哈佛大学著名的心理学家柯尔伯格教授,他做学生时最大的成功是不但学有所专而且博览群书。不光如此,他还指导他的学生也博览群书,学会从不同角度去看待同一问题,这就是他做学生的诀窍。

    大多数人考进大学,只是希望将来能够在社会上获得一份理想职业,或者说获得一份工作。美国的大学也是这样。但是哈佛告诉我们:如果为了应付工作,那你只需要一些特定知识就行了;但是从长远看,要成为有所成就的人,就不应该只是专注于狭小的领域,而是要让自己成为一个“通才”。

    哈佛的“通才教育”告诉我们:一个人必须全面发展才能在知识、思想、才能等各个层面成为一个完整的人,才更能适应社会的需求。学习期间切记不可在学习上有严重的偏科现象,或者只以学习成绩评价人。

    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

    哈佛大学的教授,每年都会为自己的学生列出一长串学习书目,作为教学的辅助学习材料要求学生学习阅读。因为他们深知仅仅是课堂教授的知识是远远不够的,学生们更需要在课余通过自己的学习去扩展知识面,学会一种学习的方法。教授们可以说是用心良苦地希望学生将时间用在学习上,打下实现理想的坚实基础。

    在哈佛大学博物馆,陈列着许多关于哈佛的介绍资料。其中有一份,标题是:“教授布置了大量阅读,我根本无法完成,怎么办?”答案是:“阅读材料是教授们精心准备的,要尽量阅读,哪怕是在离开哈佛以后。因为,哈佛的字典里没有‘毕业’。”

    这个问题的答案使他们明白了一个道理:在你离开哈佛以后,虽然形式上的学习生活终结了,但你一辈子都还是学生。不到生命和世界告别时,你真正的学习生活是不会结束的,也不应该结束。你还需要不断地去学习,让学习成为你一生都在做的事,而不管你的人是否还在学校。

    每一个成功者都是有着良好阅读习惯的人。有人做过调查,世界500家大企业的CEO至少每个星期要翻阅30份杂志或图书资讯,一个月可以翻100多本杂志,一年要翻阅1000本以上。如果你每天读15分钟,你就有可能在一个月之内读完一本书。一年之后你就至少读过12本书了,10年之后,你会读过总共120本书!想想看,每天只需要抽出15分钟时间,你就可以轻易地读完120本书,它可以帮助你在生活的各方面变得更加富有修养。如果你每天花双倍的时间,也就是半个小时的话,一年就能读25本书——10年就是250本。

    不要总是找借口没有时间读书,每天进步一点点,每天都是一个崭新的、不断进步、超越昨天的自己。

    在哈佛校园中,除了教室,就是图书馆学生们最多了,如果说哈佛大学的真正财富都在那一百多个图书馆,那么哈佛要让每个师生的大脑都变成一座移动图书馆。

    这本书,虽然拼凑了很多观点、素材和鸡汤,逻辑比较散,但是基本反映了哈佛大学的状况,也给了不少启发。

    本书摘作者Sting发起了乐读创业社(http://ledu.omeng.co/),从2015年4月开始进行的“一周读一本书”活动,已经持续118周,欢迎参加,并阅读800多人提交的4000多篇读书笔记(http://www.jianshu.com/c/d3950a9c3431),也可看Sting的书摘笔记汇总

    也欢迎关注“乐读创业社”微信公众号看大家的精选书摘书评。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123《哈佛凌晨两点半》(一周一本@乐读创业社)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rarblx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