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妈,我腰疼。”
“你一个小孩子家家的,哪来的腰?”
“妈,我难过。”
“你一个小孩子家家的,懂什么叫难过?”
在成人世界里,我们好像自然而然的淡化了孩子对压力,情绪的理解和认知。心理健康问题似乎在大人的世界也是一个“新奇”且“敏感”的话题,而事实真的是这样吗?孩子真的不会抑郁吗?
萌萌是一个乖巧伶俐的10岁女生,活泼可爱的她总是在班上名列前茅,可萌萌的班主任却很担心她的最近一系列反常的表现——不仅成绩直线下降,而且任何班级活动也似乎再也提起不了她的兴趣了,和同学也不再像往常一样一起玩耍交流,有时候甚至还一个人躲在角落里抹眼泪。当忧心忡忡的老师打电话给家长,建议家长带萌萌去医院咨询一下的时候,却收到了萌萌父母漫不经心的回应:“她那么小,哪能有什么心事啊,又不需要她挣钱养家。”
在老师再三的劝说下萌萌的父母才带着孩子去看了心理医生。结果把大家都吓了一跳。只有10岁的萌萌被确诊为“儿童抑郁症”,抑郁症的主要表现是情绪低落,严重时可能有自伤和自杀行为。
医生说,萌萌并非年龄最小的抑郁症患者,他见过的最小患者只有八九岁。
其实“儿童抑郁症”早就不是什么新鲜的话题,早在09年华盛顿大学医学院的研究人员,对306名3岁至6岁的儿童进行了长达24个月的观察,结果发现在他们天真无邪的生活里,并不完全是玩具和彩色画册,而且抑郁的情绪也不是一定会结束的。
所以小至3岁的儿童也有可能罹患抑郁症,而不仅仅是闹情绪那么简单。这种情况也反映在其母亲身上有情绪问题、或经历过骤变的儿童身上最为普遍。
萌萌是幸运的,老师的及时干预使得她接受到了正规的心理治疗。而扬州市花园小学11岁男孩阳阳放学回家后,在厨房缢亡。江苏扬州市警方初查称,阳阳系自杀身亡。事发前一天他发QQ空间称“学习太累、活着太累”。
据相关数据显示,我国未成年人自杀的比例呈上升趋势,有明显的低龄化趋势,情绪问题和抑郁心理正成为困扰青少年甚至儿童心理健康的最大障碍。相关的新闻比比皆是,可相关的心理教育却迟迟重视不起来。
孩子身体上的疾病父母一刻也不敢耽搁,都想给孩子最好最优质的治疗,可为什么精神和心理上出了问题中国父母们却选择性忽视呢?
其实儿童抑郁症是起病于儿童或青少年期的以情绪低落为主要表现的一类精神障碍。美国研究者的调查表明抑郁在儿童中的发生率为0.4%~2.5%,在青少年中这一比率可能上升至5%~10%,这与澳大利亚及意大利的研究结果一致。在10岁以前男女患病比例相似,之后随年龄的增加女性患病率逐渐增加接近男女比1∶2。
抑郁症患儿往往感到很孤独,认为没有人能理解他们,往往会出现情绪低落、兴趣减少、自我评价降低、言语减少、动作迟缓、行为退缩、激惹性增高、容易发脾气、恐惧不安、悲观厌世等表现,甚至产生自杀的企图。
那我们怎样才能及时发现孩子的异常呢?
多观察!
情绪上:
孩子突然变得情绪低落、沉默少语、有时无故哭泣、易忘事、喜独处、经常自责,对平常喜欢的活动也不再有兴趣。严重者可有自伤及自杀冲动。
行为上:
过去很听话的孩子忽然变得不听话、表现易激愤和冲动,注意力不集中、学习成绩下降,与小伙伴的关系逐渐疏远。
躯体上:
孩子在躯体方面可表现出食欲减退、睡眠障碍,体重下降,头痛,胸闷,腹痛,乏力。
另外,儿童抑郁倾向与家庭环境的亲密度、情感表达、矛盾性、知识性、娱乐性、组织性也有关,其中儿童家庭矛盾性是影响儿童抑郁倾向发生的重要因素。
孩子的成长离不开
我们的细心关怀和全方面的呵护,
让我们一起掀开
蒙在心理疾病上的这一块遮羞布,
让孩子全方位的成长为
一个健康,优秀的人。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