刚刚结束和朋友的语音聊天,聊的都是本心的成长,学习本心实修课程已经过半了,收获颇多,是时候该做个小总结了。
今天是比较特别的一天,经历了两件事,想明白了我自己本心成长的关键点,第一件事是体验店人员管理整合,上一篇作业已经说过了,不再赘述。
今天要说的是第二件事引发我思考的产品思维和成长性思维。
事情的经过:今天我和另外一个副总与项目方商务谈判,我方是甲方,在谈判的过程中,我方的另一个副总质疑对方的产品不够好,原话是这样说的:作为这个产品的开创者研发者,在你身上没有让我感觉到这个产品有这么好,你的脸很明显是血液不畅通,如果这么好,你状态不应该是这个样子”
当她说完了这段话,你的感觉是什么?是不是感觉很有道理?把人家怼的不要不要的,当然,作为队友,我没有说对与不对,思维模式不同罢了。
我心里终于想明白了为什么大半年的时间她一个好的项目都没有引进来,其实也不奇怪,因为大多数人都是产品思维,而作为企业运营的管理者,我们根本无需去验证产品对她个人有没有效果,而是要验证对这个市场有没有效果,说白了就是你的产品你的商业模式能不能让我这个甲方赚到钱?至于你个人有没有效果和我们有毛关系!
举个例子,这就好比一个抗癌药品的研发者,你难道让他用自己去验证这个产品对他有效果?一个卖飞机的非得去买飞机?我突然就记起了六年前我做销售的时候,有个销售高手告诉我,要想做好销售你得自己去买,我就傻了吧唧的听话买了公司的产品,几千块一套,几次就没了,用了发现,没有客户反馈那么好的效果,当时有种被骗的感觉,没有意识到产品本身不是最重要的。
所以,有的时候我们经常会被别人看起来很有道理的话给勾走了,处于无名状态,就像我方这个副总用这句话去怼乙方,她偏执的认为公司没有绝顶的产品就做不起来。所以她个人也是从总经理被降到了副总的位置也是因为她的思维模式。
其实无论是经营企业还是做管理,好产品到处都是,为什么成为标杆的只有那么几款产品?中国的人才到处都是,为什么成功的只有少数?换言之,产品或者是人,都只是整体中的一个小的环节,对整体很重要,但并非全部,无可替代的产品真的能够让企业长存么?不是的,相反,一款无可替代的产品太可怕了,就像我们人的心脏一样一样,到了一定的年龄,没有疾病也会衰亡。如果有一款绝无仅有无可替代的产品你敢引进么?这里面隐藏了多大的风险?
我想明白了,这对于个人成长也是一样的道理,之前纠结自己不够好,总想着把自己修炼的很厉害了再出手,事中修边做边成长?这期课程最落地让我收获最大的就是医生讲到的成长要在事中修,在面对中成长,这颠覆了我之前对成长性思维的认知,以前我会认为我要像其他学员一样每天能够静坐个几个小时才叫成长,能够跑到道观或者寺庙去内观过十天半个月才叫成长,那个时候,我完全是把自己当成一个产品来打造,打磨不好不敢出去讲课,觉得自己业绩做不好没有资格去做营销方面的管理,内心匮乏感特别强。
记得之前我和朋友在做一个课程请一个运营帮我们引流的时候,她死活不去引流,说我们产品不够清晰,不够完美,导致后面闹的不愉快,我当时没有想明白这件事,虽然没有她的快速引流,我们还是坚定的一期又一期的开下去,而且越做越好,现在看来,我们是在做的过程中不断的试错,然后纠偏和成长,就是成长性思维,而她包括前面提到的我方副总,就是产品的思维。
坦白讲,修了本心,我目前脱离了之前的思维模式,很多东西虽然不能全然看明白,但是明显通透了很多,虽然还是观不到白骨,但是经过几天的练习,明显这个修习方式比观呼吸更适合我。
我会随本心继续精进,每日精进,绝不放松,不是对于成功的渴望,而是对成长的迫切渴求,不成长的苦,我真的吃够了!
感恩本心,感恩遇见!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