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528-539 3乌托邦和语法虚构

528-539 3乌托邦和语法虚构

作者: 榆木疙瘩b | 来源:发表于2021-12-06 15:30 被阅读0次

    528-529
    和音乐类比。音乐是一种典型的情况:声音表达意义并不是以语词为单位,而是以整体的结构性为单位。一个音节脱离旋律,脱离前后联系,没有任何含义。
    但是,音乐和语言游戏的区别也在于这里。音乐以给出来的声音为语言。这里有本质主义么?或许有某种字面的意思,表层语法。譬如音量大表示一种强调,节奏的速度和情绪的欢快相联系。但是,它还是要嵌入某种文化之下被理解。一个曲子的整体所表达的东西,还是要从我们所思的可能性中来考虑。只是,语言游戏指出的,是某种现成的文化。音乐中,越是认真的音乐,越是基于感受规范我们的所思,而通过音乐语言表达出来。

    w:带有表情的声音。音乐就是这么一种情况。

    用舌头讲话。就是巴别塔倒掉,造物主使各地的人语言不通之后的情况。(神话,宗教故事的传说,只是一种基于现状的解释。而非具有客观性或确定性的理解。这里没有作为理解的语法根据。信教的人不谈论所信的东西的论证。)没有文化的相通,语言就成了舌头的产物而非我们所思的表达。

    530
    语词的灵魂,指的是本质主义的情况,语词的本质。而语词的替换并不影响句子所表达的东西,指出意义并非基于语词,而是首先基于逻辑,或语法。

    就是说,语言基于整体表达意义,而非部分。这里部分和整体,又可以分为语词和句子,句子之于嵌入语境。
    逻辑哲学论,或弗雷格的句子意谓真,真是逻辑,都是以句子为意义的基本单位。日常语言的语言游戏,则是以句子的周遭环境上下文等作为语境。
    这两种情况里,前者是语词的替换,后者可以是句子的替换。

    531-533
    前一种是思想,作为真值函项的东西。
    后一种,不是作为真值函项。这里就有语法考察作为语言的综观形式,给出意义来。
    w的观点是把它们都称为理解。不同的语法,不同的理解。

    后者的理解,可以或者基于语境的领会,或者这里w指出的理解一首诗或音乐时给出的怎么听的解释:语法阐述。

    534
    这里指出语言到意义之间,可以有种种语法。语法在可能性上是多样的。
    535指出我们从这里如何理解句子。从语境中领会语法,作为现实的这里的这一个语法。语境作为语法考察的根据。

    536
    指出实在可以嵌入不同的周遭配置中,置于不同的过程中,得到不同的理解。单单基于一个横截的断片,并不能确定它所参与的整个事情的东西。

    了解灵魂,要基于它作为做出来的事情的根据,基于它作为可见的身体的行动,表情的根据的东西,它在可见的东西之外支配着或规范着可见的东西如此这般地产生出来。我们要在可见的东西之外的可思的东西可思的可能性中划出灵魂的疆界。而文化制度的传统则为灵魂提供出落脚处。

    单凭看的统一,得到的是指出可能性的设想、解释而非确定性的指出的理解。

    537
    是以 联想 方式 外在 地 和 这张 脸 联系 在一起
    这样就是解释,具有随意性。

    恐惧 活生生 地 呈现 在 面目 表情 里。
    本质主义在表层语法里是恰当的。
    字面意思

    我们 似乎 会 不知道 该 怎么 把 勇敢 安插 到这 些 表情 里面。
    本质主义带来的困难。

    但 这里 是什么 和 什么 般配?
    是语法而非实在和意义的般配

    539
    这里指出语境,周遭环境对于语言游戏的语法的决定。

    (概率, 频率。)
    使用概率来阐述意义,就是在本质主义的语法而言。在语境原则下,基于语境领会其语法,这里不是概率问题,而是确定的。

    频率大概指的是置于更大背景中来看语言游戏的意义,但还是持有本质主义的立场,那么这里会出现随着语境的变化而语法的变化:频率。
    这两个词指出的都是这么一种情况:基于语言给出意义。而忽视基于语境审视的语法考察。所以这里语法作为一个变项被忽视了。但是它又参与着从实在到意义的给出的居间支配的逻辑位置。对于它的忽视造成的是语言和意义之间联系的奇异。就像我们看待一个不知原因或内部机理的系统,我们看见语言游戏和得到日常使用中的意义,但是我们不知道它们之间的过渡,怎么从前者产生出后者来的。这就造成了一种魔法一般的效果。近代没有科技传统的文化看待西方科技,就是这么一种看作神奇的魔术。而非理解。我们对于科技作出种种解释,荒诞不经。但是它们不是理解。解释和理解区别于综观统一的确定性、客观性,而非主观随意性。
    这确定性产生了理解的客观性的要求。理解,对于因果的理解的根据,原因的原因,在自然现象中产生了客观规律的探究,在人类的社会生活中产生了行动的根据的探究。自然科学,哲学的逻辑的考察,反思,都源于这原因的探究。

    540
    语言建制,和其整体背景。
    分别指什么?
    前者指出的是句子的结构,句法么?还是也是指句子的语法,文化的东西?
    整体背景,指的是一种语言一种文化的东西还是经验的语境?

    破折号后一句,指出的似乎是语法的东西。

    第二段,指出一种情况,在同一个语境下,使用另一个句子来替换这个句子,它们表达相同的东西。
    这里的问题只是,一个人使用一种表达式却不基于公共的语言表达式。这样的语言游戏仅仅他自己理解,而不为他人所理解。
    这里是一种意义的设想脱离说活语言在先存在的情况的设想。如果成立,那么想可以脱离说了。这是不可能的。
    而这里的说,是一种意义先于语言指出来的情况。语言是基于想所表达的东西基于一种主观随意所产生出来的东西。概念思维中的概念之于对象(概念物,概念的外延)。
    但是我们所想的东西,是如何能够脱离说或语言而又能够被指出来的?不可能。
    设想一个外语不好的人,他设想使用外语表达一个思想。他并非正确地使用外语,而是基于一种随意地声音字节顿挫地说出一个句子。这时,这个思想并非基于这些随意的说出的语音的遵从规则所指出。而是他使用母语考虑这个思想的结果。这样的话,想还是始终基于说了。

    最后一句,揭示了语言建制和整体背景的存在。实在可以是随意的,但是语法或意义,作为一种逻辑体系相对不变。或者说,在语言里,语法逻辑先于实在是确定下来的东西。这也是语境原则的一种表现。
    这里的例子抽掉语言游戏而不影响意义的东西的考虑。

    ======================================
    1
    意义是可见的东西,语言、行动的轴心,做出来的东西的轴心。不可见而可思的东西。
    不可思的东西不可作为意义。因此意义是一种自觉的或有意识的实践。

    2
    一旦没法思考,切入概念思维,就是智性生活的终结。

    3
    乌托邦就在于语法虚构。一种理念作为目的设想没有落实到具体的经验的社会规则制度中来,不可行。还有一种情况是证明其逻辑上不可能,基于和人性的不相洽。
    虚伪是行动遵从虚构的语法规则的必然结果。虚构的规则,在于遵从规则做出来的事情和目的之间的不一致。而作为语法规则,其基底上就是其在经验中做出来的东西和其目的之间的一致,落到实处。遵从规则受到我们所考虑的东西,目的的东西的考虑的规范。所以遵从规则对于结果上造成这种目的的东西负责。遵从规则受到目的的规范是先天的,不然就是规则本身的错误。并且它还要能够落到实处,和是在的东西间接直接地嵌接或接契。这样,我们才能说遵从规则产生行动。这规则本身就要求是可付诸行动的东西。而行动总是落在实在之上,落在语言的东西之上。现象中的无中生有是魔术,行动却总是凭籍实在的东西的支配、安排,来达成遵从规则的表达。造成一种结果。(这是一段语法阐述,而非经验命题。)
    而人类社会的社会制度的安排,它所落到的实处,就是人性。人性有方方面面,制度的安排落到实处,就是在方方面面和人性的表现契接。一种制度抑制人性中的哪些部分,发扬人性中的哪些部分,就是这种制度的伦理价值的判断的一种标准。不是要造就的是什么的说,宣扬,而是其落到实处的对于人性的扬抑,它对于自由和公正的张力的平衡方式,是其基底的东西。

    关于落实到人性上。可以把人性看作自然规律之于现象的东西。但是,人性是在一种生存层面上的本能,并非自由意志。自由意志的表达是语言的语法的东西,它可以用来规范行动的遵从规则。这里,它可以某种程度上超越人性本能。而人性在于w指出的是人在生存中,在社会生活中为文化所规范的情况。我们的目的我们所考虑的东西本身为文化建制所规范。这里不只是一种逻辑的规范,而且是目的诉求作为逻辑的理想的东西的规范。这就在目的的给出上先验地由逻辑产生出来。而这里的逻辑不是自由意志,而是社会的文化建制的传统。逻辑在这里是一种经验性的东西。它就造成经验先于应然的情况。
    落实到人性上,指的是,无论何种目的诉求,我们总还是在实践的层面上落实都盲目遵从规则。这里的规则设定,就要合乎人性,合乎社会规律譬如文化建制的传统。
    人性在这里,指出的是一种文化传统的既有所奠基其上的东西。它是文化下面的奠基的东西。是作为社会现象语言的实在的基底的东西。而人的目的,则还是可以承接涵纳人的自由意志。当然,它也可以是处于社会规范之下。这就视乎个人。在目的诉求的给出里,始终含有一个伦理价值判断的环节。就像在理解中始终有一个语法考察的环节。如果忽视它,在理解中导致语言的本质主义的语法,在实践中就会导致我们考虑我们的目的时落入文化建制的传统中给出来的东西之上,落到经验之下。从而失去以文化建制的传统中的东西为语言/实在进而表达或实践一种意义的可能。
    伦理价值判断就其对于目的或实践的审视、判断的原则,它先于经验。就此而言,它是一种形而上学。

    或者说,人性是在实在层面上的东西。类比弗雷格的概念词意谓概念的固有用法。或者w的日常语言的表层语法的东西,字面的意思。人性不是实践中的意义层面上的东西。
    一种好的制度,对于人性的选择性地扬抑,是扬善抑恶。反过来,一种制度扬恶抑善,就是坏制度。善就是人性中创造的一面,恶是毁灭的一面。

    什么叫一种文化制度落在人性上?一种说出来的规则,它如果不合人性,那么,在社会实践中,参与社会的人总还是按照制度环境和人性结合产生出来的规则行事。这就是说,一种假大空的乌托邦的诉求而来的制度设计,在社会实践中,它就成为并非行动所遵从的规则,而是成为行动所要满足的表面的效果,而结果另有别的东西。这个别的东西和表面效果之间,是一种语言游戏和意义之间的关系。之间补充它们之间联系的,是一种用法。这种用法,或语法规则,作为这种表面文章的语言游戏(官话套话大话假话空话)的用法,受到我们在社会生活中基于人性两者的结合产生的目的诉求的东西作为我们所考虑的东西、我们的所思所规范。这时,叫作落到实处。我们遵从规则时,是盲目的。或者说不假思索。指的就是受到我们所考虑的东西所规范的遵从规则。一种规则,如果规范它的目的并非参与者所考虑的东西,那么,玩这种游戏时,就会落入荒腔走板。规则本身不是被遵从,而是遵从规则本身成为表面文章,而结果上产生出来的东西,在这里可以把遵从规则嵌入我们基于人性产生出来的东西的考虑之下对它的用法之中。就是说,我们考虑的东西,这是现实的,类似于弗雷格说句子意谓真,真在句子的语音系列之外。我们考虑的东西,也在语言之外。而社会目的,社会制度,诉诸语言,它们还并非就是社会生活中参与者的所思所想所遵从的东西。遵从规则是做出来的,而非说到就是做到了。这里,说,和想、做之间,作为需要语法考察的语言,和遵从规则的表达之间,前者是语言,后者是意义的东西。这里始终存在说一套做一套的可能。这也是一种语言的用法。虚伪也是一种行为方式,具有相应的遵从规则。

    关于落到实处。
    在自然科学里,实在是现象的本性,固有性质,自然规律的东西。在数学里,实在是客观规律。一个人可以用圆规直尺等分一个角。这件事情可以用若干步奏指出。人和人按照这个步奏可以做到这件事情。在每一步里,指出的规则和人的遵从规则的行动之间没有语法悬置的余地。譬如基于两点划出一条穿过它们的直线。这里没有一个人可以划出这条客观的直线之外的直线。没有别的可能性。
    在人类社会的社会生活里,实在落在社会协作所赖于的参与者的人性。任何落到字面上诉诸语言的规则,和行动之间,始终还有人对于规则的使用的用法的考察。宪法都可以不被引用,还有什么纸面的规则或约定具有一种天然的神圣性?约定始终还要进一步看立约者是否守约。而守约或不守约,却是参与者一种主观随意的东西。只有约定普遍得到遵守,约定才具有一种客观性。这种客观性也是人的主观的to be的产物。这里无法缺失人的主观的伦理价值判断来考虑约定的客观性。

    自然科学研究的是现象的运动。其考察的是现象之间的因果联系的根据,自然规律。自然规则如果看作遵从的规则,和人类的遵从规则之间的比较,就是运算的算子对于数的作用和语法规则嵌接语言游戏的比较。前者产生一个新的作为结果的现象,在结果的现象的给出中,作为原因的现象已经不存在。后者则在产生的意义之中保留造成它的语法和实在,并且意义就是作为实在嵌入语法的构造的东西。所以,意义始终不能脱离实在和语法的同时指出。想不能脱离说——“内心独白”。意义也总是不能脱离人的有意识而存在:离开人的有意识,那么语法/用法作为一种可思的东西而非现象,就不能存在。离开人的理解,就没有意义可言。

    4
    逻辑对象和一般语言的句子中的经验对象之间的区别。前者可以归于逻辑,从而具有同质性:可以做运算,得到的还是一个同类的逻辑对象。后者不能做运算,只能进行一种语言和语法的嵌入。
    a和b作为整体,是一个关系。但是一个a和另一个a作为整体,可以看作2a。这里产生了数的概念。同质的对象才能谈论整体上的数。弗雷格说,属于一个概念的一个数,就是这情况。概念在这里就是种类,是可以从对象中抽象出来的东西。共相。它对于处于其下的不同对象而言是它们所分有的同质的东西。概念物,就是当一个对象以这个概念被看待时的情况。这时,概念思维就出现了:这个概念所参与的命题先天地对于处于其下的对象成立。

    5
    疲倦时音乐容易入心。有两种情况。一种,是为工作为抑制的思绪产生思维的诉求,从而在音乐的刺激下敏感地发挥想象力。这是一种具有形式的思想的想象力。另一种,则是精力情绪疲乏,而流于一种形式的灌输,被给予。这时容易为一些漂亮的音色所沉迷,而非为赋予思想性的有力度的音乐所吸引。

    这也是感情的变化。开始只能领略水晶般的东西。后来领略表面上看来艰苦的不可能的东西。这里是语法的参与和领会。
    但是,回到天真,我们还是可以在生命上具有一种直截了当的语言。伦理价值判断的表达就是这样天真的直截了当的实践,通过把事情做出来来形成表达。这表达就是人的to be的自我造就的过程。

    6
    宗教和信仰提供的是对于现下的一种解释。不再通过欲望的诉求来满足这个现下,而是就此现下达成一种认知的自足。
    哲学的逻辑也提供同样的功能。
    它们同样达成的是人在生命上的完满自足。无论何种情况,人都可以持有一种生命上的完满,作为存在者的自觉。

    7
    饱满的生命在于把自身做出来,浑然于实践。达成一种实践语言的通透。
    审美是这种实践,人的风度也是这种实践的表征。
    w的遵从规则在于指出社会对于人的规范的通透,在于人对于社会生活的理解,承接这种社会的规范性。但是w并不讨论伦理价值。也就并不承认社会认知对于人的目的诉求的规范。
    但是人于社会生活中的任何目的诉求,基于其有赖于社会协作以及被理解,总还是要在文化建制的东西中把它做出来。这时,文化建制中的做,就是一种实践语言的东西了,它又具有自身的目的。譬如把做把实践看作伦理价值判断的表达。

    天真的语言在于其直接诉诸于生命的规范,而非文化建制的规范。前者是艺术和个性魅力的来源。后者是社会实践的情况。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528-539 3乌托邦和语法虚构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rbdixr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