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天前,父亲过了70周岁生日。
父亲身体比较硬朗,但在我的眼里他还是老了,密密的皱纹里印证着世间的沧桑,浑浊的双眸里藏着岁月的深邃……
父亲出生在一个大家庭里,一共有九兄弟姐妹,父亲排行老二。
父亲的童年恰逢三年自然灾害时期,农村生活特别困难,吃饭都成问题,尤其是孩子多的大家庭,吃饭更是大问题,饿肚子是常态,饿死人的事也时有发生。
父亲五六岁的年龄,就已经上山砍柴、捡野菜了……
父亲读书很少,在村里的小学读过三年书。虽然书读得很少,但是苦难却教会了父亲乐观和坚韧、善良和厚道。
六七十年代,父亲的中心工作就是土里刨食,种庄稼、打小工,解决吃饭的问题。父亲经常讲,那个时候是真的苦啊,一个红薯就是一个人一天的口粮,有时饿得晚上连觉都睡不着。
改革开放后,与父亲同龄的人都纷纷南下打工,有的还挣了大钱。父亲也曾动过外出务工的心思,但考虑到孩子尚小,我母亲身体又羸弱多病,只好作罢。
父亲在种好庄稼的同时,搞过养殖、贩过粮食、摆过地摊,做得都是一些体力活,虽然赚不上什么大钱,但能够解决家里的温饱问题。
八十年代,农村的信息还是封闭的,但父亲的思想却很开明,他知道只有读书才能改变人的命运。所以,无论生活条件多么困难,他送我读书求学的决心没有丝毫改变,总是督促我多读书,鼓励我走出大山……
通过读书和参军,我终于挣脱大山的枷锁,来到省城工作,但是父亲和母亲还是留在农村生活。一家人过着天南海北、聚少离多的日子。
天有不测风云。2008年,母亲身患重病的检查报告像晴天霹雳,打破了生活的平静。历来坚强的父亲,第一次被吓得瘫坐在椅子上……
后来,我把母亲接到省城手术治疗并留下来养病,闲不住的父亲则找了一份在小区搞绿化的工作。没曾想到,从未外出务工的父亲,在56岁时才开始了他的打工生涯。这一半是生计,一半是责任……
南方的夏天很酷热,剪树、拔草、施肥,父亲一点都不输给年轻人,工友们都夸他能干。
每次看见父亲汗渍斑斑的衣服,母亲总是眼泪汪汪,叹惜自己拖累了父亲。可父亲总是乐呵呵地说:“不累、不累,在哪儿都是干活嘛……”
那个阶段,我工作很繁忙,照顾母亲的活儿都是父亲一个人干,他无微不至地坚持了整整五年,直到母亲去世……
后来,父亲找了一个老伴。我接他们来城里住了一段时间,但他不习惯,坚持要回农村生活,觉得每天种种菜园子,养养鸡鸭,才接地气,才有精气神。
母亲走后,父亲是我最后的精神依靠。父亲在,家就在,思念就在。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