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小视频,看完了,很是无语,也很是无奈。
故事讲的是个上海知青小伙,高中没有毕业就下乡支农了。80年代返城了,破衫褴褛,举目无亲,作为一个无学历、无技能、无背景的三无人员,又能做些什么呢?
是庸庸碌碌度日,还是放手一搏重生。
他选择了后者, 也选择了一条万劫不复的人生。
通过画面,看到他已是一位四十大几的中年人,卷缩在东京的一个小屋里,一天打着两三份工,在小餐厅打杂,在街面上清洁路面,常年的劳累艰辛,让他早衰了,稀疏的发髻,佝偻着的身子,但面貌清秀、举止优雅的他,也能隐隐约约看到当年青春洋溢、激情似火的影子。
想说句题外话:通过故事情节,推断他应该是50后吧,从他们身上,有时候能感受到一种人性的力量,看到了一股汩汩外溢活力和精神,是那个火热的年代孕育了他们,是父辈从战争年代带来的沧桑抚育了他们,他们坚强,也坚韧,是当下这个年代所少见的。
当他带着理想和信念来到东京求学,更是带着所有的积蓄和债务绝地反击的时候,命运和他开了一个天大的玩笑,他被骗了,身无分文的他选择了逃离,他已无法回到祖国,不是不想,是不能,也不敢。
当时他已成家,妻子是高知家庭的大家闺秀,孩子小学四年级。
就在他逃离到东京的那一刻,曾经的、所拥有的,都划上了终止符,一切从零开始。
整整13年,他蹒跚着,咬牙坚持着,用中国人民特有的勤劳和坚韧坚守着,把生活过到极简,把工作做到了极致,他没有抢,他没有偷,他没有放弃,始终坚守着一个做人的道理,把每一分干净的钱汇到了上海的家里。
他说,我要给孩子攒够留学的钱,自己做不到的事情,就一定让孩子做到,实现阶层的跨越。
我不想评判他的想法和做法,因为我知道,不受他人苦,莫念他人非。
或许他说的有些偏激,但是绝对没有错。
结尾还是美好的,孩子考取了美国知名医学院校,父女终于在东京中转站见面了,再五年之后,妻子在去美国探亲东京中转站夫妻见面了。
那一夜,他拿出13年前,妻子送他的刺绣枕巾,铺在东京的那个小屋的床榻上。
一切都会过去的,一切都会好起来的。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