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吴军的《见识》第二章。这一章的卷首语我很喜欢:
人的天性是喜欢增加而不喜欢减少,喜欢获得而不喜欢舍弃,但是,很多时候减少和舍弃会让我们过得更好。由于这种做法有时违背人得天性,因此很多人做不到,当然,这样也就给了那些能做到的人更多的机会。
今天你买了一张福利彩票,发现中了500块钱,你很高兴;到了晚上回家的时候,发现钱包丢了,里面的500块没了,你很懊恼。那么,你认为今天的运气好不好呢?
你可能会说,一得一失,扯平了,说不上运气好不好吧。但是据调查,大部分人会认为这一天的运气都不好。为什么呢,因为发生了“失去”的事情。这也说明了在人的内心深处,对失去的恐惧和厌恶是要大过得到的愉悦。而且失去带来的负面情绪和心理影响,要比得到的兴奋和快乐持续的时间要长的多。
这是人类经过长久的进化,被刻写在基因里的天性反应。
在原始社会,人类赖以生存的食物极度匮乏,你多吃一口,我可能就会饿死,所以都需要拼命的去占有食物等资源。一旦失去食物,那等待你的很可能就是死亡。所以人对失去有着本能的恐惧和厌恶。哪怕到了现在物资充沛的年代,刻在基因里的天性还是会时不时跳出来提醒你那已经不存在的存亡威胁。
有一次和一位大学时候的闺蜜聊天,说到她的父母对吃饭的执着。她的父母把吃饭当成人生头等大事,无论是在家还是外出去旅行,一到点就必须吃饭,只有吃了饭之后才会安心去做别的事。如果到了饭点还没能吃上饭,或者在外地找不到吃饭的地方,就会开始变得很紧张和焦躁。她觉得很困扰。我问她父母童年时候是不是经历过饥饿,是不是经常饿肚子,她说是的,而且一直到她自己的童年,也是经常吃不饱饭,直到她读了中学之后,家里经济才逐渐好转起来,才算吃上了饱饭。现在她每月给父母的伙食费是足够的,加上老人家的退休金,隔三岔五的来一次豪华大餐也没有问题。可是她的父母仍旧摆脱不了对饿肚子的恐惧,家里的冰箱经常塞满了食物,通常过了保质期都吃不完,闺蜜每每回家看到那些过期的食品塞满冰箱,只能动手清理扔垃圾桶。
还有一次看到网上有一个帖子,帖子的作者提到父母在家里放了一个大的冰柜,就是商场里卖雪糕的那种,里面全是一袋袋的饺子,包子等食物。而且只进不出,一直把冰柜塞得合不上门了,他动手清理的时候发现,最底下的食物早在一年前就过期了。可是父母就是不肯扔。看到他把过期的食物丢掉,马上又去超市买了一大堆,直到又把冰柜填满为止。
我想这些父母大概都经历过饥荒或者经常挨饿,甚至见过身边有人饿死,所以虽然存活下来,但是那恐怖的记忆太过深刻,以致于即使不再缺衣少食,仍旧无法克服那种恐惧。只有看到食物满满地堆在面前,心里才会略感到放心。
这些人类的本能可以在物资短缺的时代帮助人们存活下来,确实是非常珍贵的经验。但是这种惧怕失去,对任何事物都要抓在手里的心理,如果不能因势调整,也会对人类造成不必要的负担。
如何合适地获取,适当的舍弃,是现代人需要掌握的一项技能。
拿工作来说吧,抓大放小是原则。紧急又重要的工作马上办,重要但不紧急的工作慢慢办,紧急但不重要的工作让别人办,或者应付着办,不重要也不紧急的工作不要办。这样为自己节约更多的时间和精力,也能保证时间和精力都放在真正有意义的事情上。如果不分轻重缓急大事小事一手抓,生怕授权就会削弱自己的影响力,甚至影响自己的职场存活力,那必然是要承受所有事情带来的压力,而且长期来看,时间、精力都会跟不上。
生活呢,就要“断舍离”。一柜子的衣服鞋袜包包,每天却仍然要烦恼穿什么,其实经常穿的就是眼看的见的那么几套,其他衣服好像就是为了收藏,过了几年,没穿过两次就过时了,还要烦恼怎么处置。说实话,除非你家有专门的形象顾问每天为你打造形象,你只需要按照她给你搭配好的衣服穿戴好,否则衣服越多,烦恼越多。还有就是各种小玩意,小摆设,时间一长,光是保持清洁就费掉不少时间和精力。而断舍离之所以能风靡全球,就是它倡导的简单生活能够释放人的生活负担,让人回归生活的本意,把收拾家居节约下来的时间用来陪伴家人,享受生活。
当然还能用来学习,在专业上精进。
正如吴军老师说的,舍弃不必要的事和物,很多人做不到,但是只要你做到了,你的机会就比别人多。
有得就有失,有失也自然会有得。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