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夜,灯下,一人端坐案前,拿着钢笔,时而奋笔疾书,时而眉头紧锁;桌上、地面纸篓里散乱着多个揉搓而成的纸团。
一提写作,巴尔扎克般笔耕不错的画面就不由浮现在笔者的脑海中。
不管是刚写的,还是经常写的,几乎都会遇到下笔难的问题。或写写停停,删了重写,或压根不知从何处开始。
那么有没有什么办法,能改变这种情况呢?
1 心态
阻碍下笔的第一道闸门就是心关。当问向自己的大脑,写点什么好,脑子必然会给你答案。不听问,答案也会持续出现。
但都被自己否定了。所以,以至于一直无法开始。
其实,搞创作的人身上,多少都是有些完美主义的。越是高手,越是大师,对自己要求反而越高。所以,问题不在对自己高要求,而在于方法。
“先走一步!”
不走一步,便会一步不走。人脑的“内存”是有限的,不可能临时记着很多的事,又去想很多其他的事。不管有什么想法,哪怕不成句,只是只言片语,也不妨先写下来,再在基础上进行联想或者修改。有了着力点,何愁不能砌砖盖瓦呢。
2 素材积累
写不出来,也有一部分是因为缺乏素材。写作毕竟是输出的活动,脑中没有足够的存量,确实是“巧妇难为无米之炊”的。
其实,现在社会这么发达,每个人都可以轻易地和这个世界建立链接,用自己独特的视角去捕捉各种现象以及其背后的本质。
无疑天生敏感的人,写起作来会有巨大的优势。但好在敏锐感是可以培养的,比如通过观察等。
观察
自己每天经历的事,看到的事,遗漏的事,都可以是写作素材。
笔者每天晚上睡前有个习惯,就是复盘。去回想下今天做了哪些,有哪些不足或遗漏,看看怎么补救或者改进,有哪些做得好的,如何去放大持续。
这是从自己的角度,也可以多留意周围的人和事。比如《办公室的故事》、《我爱我家》,这都是典型的职场和家庭的故事。
吸收
当然,观察吸收到的信息会有一定的局限性。为了弥补这点,打开自己的维度和格局,听和读都是很好的方法。
个人比较喜欢听喜马拉雅、得到和樊登读书,读上面提到且感兴趣的书,今日头条上的新闻,和自己喜欢的大V公众号文章。
思考
通过观察和汲取了足够的信息,但直接拿来,就和复制粘贴没区别。为了自己的个性化表达,就需要通过思考,对这些进行过滤,深加工和沉淀,让它们成为自己的东西。而写作,就是一个很好的思考整理的过程。
3 写作技巧学习
简洁
碎片化的时代,注意力绝对是稀缺资源。有限的篇幅必须用吸引人地方式把事情讲到位,再长就没有人看了。
简洁,简洁,再简洁!除非是满足自我表达,不在乎他人是否关注的纯自嗨文,否则“简洁”已是生存的不二法则了。
研究高手
不是第一个吃螃蟹的人,你遇到的大部分问题,前人已经遇到并解决了。所以,跟已经被市场证明的成功写作者学习,是一个高效途径。
从选材、标题、开头、文章结构、文采、结尾等去研究分析10W+大V或者高打赏的牛人。
自己目前关注的大V公众号是槽边往事、懂懂日记、圈外同学、不山大叔、Spenser和雾满拦江。风格迥异,但无疑都是高手。
注意规则
2019年下半年各大自媒体平台上。都有一大批大V号被关闭,如咪蒙、老道消息、琢磨先生等,都因不当言论被封了。要注意价值观,不碰法律政治相关的东西。
写作是一门技能,也就意味着是没有捷径的。愿大家都能在这个平台,持续地写下去!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