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是一个回北京的下午,我坐在高铁里读这本书,四周人很少,读到感人肺腑的情节,我不仅潸然泪下。我看着车窗外远处的高山,一座一座从我眼前飞过,寂静无声,联想到福贵的人生,就是这样此起彼伏,波澜壮阔。
福贵最初是一个富家少爷,因为赌博败光了所有家产,父亲被气死,随后在给生病的母亲请医生的路上,被抓去当了兵,两年后回来时,他的母亲早已去世,女儿凤霞也因为一场病变成了聋哑人。之后,小儿子有庆因为给县长媳妇输血过量而死,女儿凤霞因为难产而死,失去儿女的妻子家珍因病和绝望而死,为人踏实且善良的女婿二喜在施工时因意外而死,就连最小的外孙子苦根也出人意料地因为胀食而死,最后独留福贵一人,守着空房。
单纯看福贵的这些经历,他的人生似乎充满了痛苦,全家此前一直饱受食不果腹和下地耕作之苦,随后亲人相继离世,自己又亲手为他们一一挖坑盖坟,很难想象他是如何活下来的。
但是从另一个角度来看,福贵的一生,也有很多幸福。妻子家珍美丽贤惠,即使在福贵败光所有家产之后也始终对他不离不弃;女儿凤霞和儿子有庆都特别孝顺懂事,小小年纪就分担了家里的艰苦劳作,从不抱怨;女婿二喜善良忠厚,不嫌弃凤霞是聋哑人,反而对她疼爱有加,对福贵和家珍夫妇也是百般照料;小孙子苦根虽然年纪小,也懂得帮外公分担一些家务,从不言苦。如此看来,福贵也拥有过幸福的家庭生活,虽然贫困,但是只要一家人生活在一起,仿佛就拥有了全世界。
最后福贵花钱买下了一头即将被宰的老黄牛,并给他取名福贵,从此和这只黄牛相依为伴,继续日常的耕作生活。当这部沉重的小说结束时,活着的意志,是福贵身上唯一不能被剥夺走的东西。
“他们时常流出浑浊的眼泪,这倒不是因为他们时常悲伤,他们在高兴时甚至是在什么事都没有的平静时刻,也会泪流而出,然后举起和乡间泥路一样粗糙的手指,擦去眼泪,如同掸去身上的稻草。”
我一直认为,一个人的认知能力越高,对痛苦的感知能力往往就越强。福贵是个农民,没什么文化,对痛苦的钝感力和屏蔽力是他活下去的重要原因之一;反观今天的很多年轻人,虽然都是知识分子,但有时对痛苦的感知太强,反而会一叶障目,使他们仅能看到痛苦。其实,痛苦也好,幸福也罢,都只是一种主观感受,都可以由自己来决定。一念天地宽,有时对所谓的“痛苦”麻木一点、钝感一点,痛苦也可以转化为幸福。
“作家的使命不是发泄,不是控诉或者揭露,他应该向人们展示高尚。这里所说的高尚不是那种单纯的美好,而是对一切事物理解之后的超然,对善和恶一视同仁,用同情的目光看待世界。”
我一直认为,一个人的最高境界是对一切都能以一种平和淡然的心态去面对。当他经历的越多,他越能看清生活的本质,明白世间万物不过如此的道理,遂以同情又超然的眼神去看待一切,那是一种近乎神的悲悯。
余华说,“人是为了活着本身而活着的,而不是为了活着之外的任何事物所活着”。
人生碌碌,竞短论长,却不道荣枯有数,得失难量。是是非非皆为虚妄,真真假假亦为幻影,愿你我都能在这世间,找到一方心灵的净土,怡然自得。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