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熬夜的好处是醒来后不疲惫,马上就可以起床做事。今日早上六点自然醒来,不再像往常那样恋床,而是精神抖擞地看了半个小时的书。
今日阅读的枕边书是李政涛的《重建教师的精神宇宙》。过了“不或之年”却很多的“惑”,走向“知天命”的路上却不愿意被命运推着走。当内心的渴求与现实的境遇不匹配时,痛苦就会日复一日地跟着。这种痛苦的根源不在外,而在于自我的精神宇宙不够 广阔深远。怀着满腔热血投身教育,总想着自己能多做一点,再多做一点。心急反而不容易看清现实,而是陷入自我幻化的理想主义中。师傅对我说:“你看书不要局限于专业,要多看拓展认知边界的书籍,提升精神力量的书籍。”因此,这段时间我把这本书放在枕边,时常翻看,从中吸取力量。
读到第六辑《自我重生的历程》,这位让我十分敬重的学者所经历的事情与我多么不同,可是他的语言文字却是那么的有力量,总是一次又一次击中我的心灵。精神的故乡在灵魂的深处。所有与灵魂有关的唤醒都不是轻而易举。我的自我生命成长的原点在哪里呢?教育学者日常化高密度地深入课堂上全新的生活方式,那我们这样天天浸润在课堂中的教育实践者的理想生活方式应当是怎样的?我们的“现场功”真的练习得很扎实吗。“案头功”有如何修炼才有效呢?没有理论的实践,容易陷入碎片化;没有实践的理论浮在半空中。一线教师,能够通过哪些途径练习“双向转化”的本领呢?“
”教育理论的研究者一定要有面向合作者的倾听、倾思、倾心和倾力。“我们面对儿童,何尝不是如此。我的问题捕捉力、课堂重建力和现场学习力如何提升?重建价值观(生命自觉、成事成人、关注理论与实践的转化……),主动去做,读书实践、学会反思,去倾听、去建构、去融通,不以自己的清晰代替学生的清晰。
想起今日的语文课,口语交际《朋友相处的秘诀》,营造交际语境,明确交际要求,小组完成观点的梳理与整合,全班分享补充互评,再对照要求自测学习收获。一整堂课都让给学生,老师偶尔穿针引线,激励点拨,学生在口语表达与应对中真实地提升自己的口语交际能力。我不再以我的体验,我的感受去代替学生的体验与感受。无论学生学习多少关于口语交际的技巧性知识,如果不进行真实的交际,就无法从陈述性知识变为程序性知识,学生的能力就无法真实提升。
这堂课还有更多的价值吗?有,“与朋友交而不信乎?”孩子们的观点碰撞不但点出了朋友相交的核心是真诚、信任,他们还列举到更多的观点,包容朋友的错误,不小看朋友,为朋友提供帮助不求回报,发生冲突主动道歉,朋友难过陪在身边……这些美好的词汇何尝不是这些活泼泼的生命需要的营养呢?有生命营养的课堂需要有生命营养的老师打造。我是一个有”心灵体温和生命质感“的教育人吗?努力中……
眼前又浮现出那几张如工具一般的疲惫的脸。不,不做工具人,不被工具化,不培养工具人,这是我的底线。让身边每一个活泼泼的生命有”生命自觉“且强健幸福,需要教育者多么强大的心力、多么远大的眼力、多么坚决的执行力啊!
树林美丽
幽暗而深邃
但我有诺言,尚待实现,
还要奔行百里,方可沉睡
我要”高高山顶立,深深海底行“,追寻“心境澄明、意态执着、神清若水、心细如发”的生命境界。虽然很难很难!我愿意迎难而上!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