傅雷家书也是以前听过却从未静静拜读的一本书,如今有时间就拜读这本家书家教的精品之作。
我的角度可能有些不同,也许不对,仅个人拙见。
傅雷和妻子朱梅馥夫妻两人与长子傅聪的书信往来,从1954-1966年,每一个字句都透露出拳拳爱子之心,让人读着都有些于心不忍。
我虽然现在没有读完,有些感受,且读且分享。
第一,可以看出傅雷对傅聪的培养倾注了毕生心血。傅聪没有上学,从小就表现出对音乐的天分,父亲找大师测试过儿子的音律,确实十分有天分,7岁时候傅聪开始练钢琴,学习乐理知识,甚至没有上学,傅雷就自己编写教材,亲自教授文化知识,培养成才可见多么不容易,呕心沥血可以说是。
我中间好奇,为什么信中,父亲多次向儿子道歉,甚至是忏悔,所作所为对儿子和妻子造成的伤害。我就去查一些背景资料。
原来,傅聪小时候一天至少练习7-8个小时,甚至十几个小时的钢琴,小孩子当然有叛逆的时候,代价则是拳打脚踢,甚至被绑在门口“游街示众”,以儆效尤。
傅雷自己信中也说,脾气暴躁,有一次,父子冲突,竟然把傅聪一个人丢在某个地方,他们自己回上海了,后来傅聪无奈之下办了一场义演,筹集路费才回到上海。
人有时候就是这么一个矛盾体,亲情有时像一把伤人的利剑,伤人一千自损八千。
第二,特殊的时代,很多没有选择的无奈。傅聪成绩优异,是当时中国唯一参加世界性音乐交流演出的代表,选中后公费到波兰学习。后来,傅雷被打成右派,身在国外的傅聪也感受到前所未有的压力,突然从波兰去英国,后来还娶了英国大师梅纽因的女儿,九年后离婚收场。
互联网资料记载,傅聪当时出走英国,承诺不改国籍,可是后来1964年依然改为英国籍。这也就是突然信中傅雷称作儿子为叛徒的原因。
虽然,事情的发展已经超出一家四口人的预料,可是傅雷夫妇任然苦口婆心劝慰儿子,爱国,守心,祖国的大门永远为你敞开。
当时的环境,氛围,我看再多的资料也无法想象,更无法体会。
有著名音乐才女与母亲,弟弟一家人一起去做古人的,还有那么多知识分子不堪受辱,逼不得已做古人的。
傅敏后来说,那时候如果傅聪回来,面临的就是,父亲揭发儿子,儿子揭发父亲,会更加速父母的最终决定。
虽然历史事实很多已无法追忆,可是那个时代的人,有多少可以自己选择啊!
傅敏后来当一辈子中学英语教员,一直收到一位好心校长的庇护,可是后来校长也被批斗无法保护他,他的家庭成分就被翻出来,也不可避免的被批斗了。
这期间,傅敏接到父母已做古人的消息,万般心痛之下,心如死灰,两次自杀未果,头上撞出大口子,去医院缝针不给打麻药。
哎,生活在那个时代的人,深深的不容易。
虽然十年动荡时间,也是刻不容缓的时候,更是对yishi形态领域最惨烈的斗争,这些我是务必支持的,可是过程中,被冤枉的人,我也是务必同情和心痛的。
所以,我们没有资格批判当时每一个人的选择。
第三,不得不说傅雷先生和朱梅馥女士的爱情。没看家书之前,我以为他们彼此十分恩爱,珠联璧合,相亲相爱的一对模范夫妻。
读了之后,我才发现,原来和平常的夫妻一样,会争吵,会被琐事困扰,还得处理亲子关系,会彷徨,会心痛,一起面对苦恼,一起从容踏上一条不回头的路。
以下一段信中原文摘抄:
回想二十年前,我跟你爸爸的情形,那时你五岁,弟弟二岁,我内心的斗争是剧烈的,为了怨恨,不能忍受,我可以一走了之;可是我再三考虑,觉得不是那么简单,我走了,孩子要吃苦,我不应该那么任性、自私,为了一个“我”而牺牲了你们的幸福。我终于委曲求全的忍受了下来。反过来想一想,要是你爸爸当时也只为了眼前的幸福而不顾一切,那么,今天还有你们吗?还有我们这个美满的家庭吗?那是不可想象的。所以幸福是拿或多或少的痛苦换来的。眼前的,短时期的幸福往往种下了将来的,长期的,甚至下一代痛苦的根,这是最值得深思的。常常要设身处地的为人家想,这也是化“大我”为“小我”的一例。我们做父母的,决不自私。对人家的婚姻,有美满的,有痛苦的,看也看得多了,因此对你敲敲警钟,无非出于爱子之心。
所以呀,这位母亲是忍受了很多委屈,忍受父亲的坏脾气,家庭琐事,一切困难,冲突,她都默默调停。
她展现出一个中国女性的美德,一个有知识的贤内助的品质,真的是一位好妻子,好妈妈。
最后,傅雷决定走一条不回头的路,朱女士是知道的,朋友们还劝傅雷可否留下朱女士,可是他并不同意。
所以,结局就是两人在自家的房子里以惨烈的方式结束这一生。
甚至,怕踢到凳子吵到楼下邻居,还在凳子下面铺了一层棉被子。
读到这里,我真的是深深的同情,这是什么样的修养啊?自己都被逼到这幅田地,心里还在考虑别人。
写到这里,我是很伤感的。
像杨绛晚年写我们仨,那时候钱钟书和钱媛都不在了,她一个人记录他们一家三口人在这人世间的记忆。
人生啊,怎么就这么艰难,走着走着,一家四口就这么走散了,哪天离开的时候也不知道这竟然是最后一次见面了。
写到这里,我不经潸然泪下。
要不是傅雷家书有名,我作为几十年后的普通人也不会知道傅雷,更不会知道傅聪,也不会了解他们一家四口的故事,一个建国初期普通家庭的命运。
虽然看了别人的故事,最终还是想自己的人生。
不妨大胆一点,想爱的人,想做的事情,拼尽全力去做吧,毕竟我们终究都会离开。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