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上这本书,只留下一声长叹息。一方面跟自己读书少有关,一方面跟自己此前偏爱读经管方向的所谓“有用”的书有关,一直觉得对这种类型的书没办法做到吃透的地步。
还没来得及了解村上村树本人以及作者所处的时代背景,通常而言,这是一切创作的基石,就像欲刨根问底的了解一种食物来源需要了解它的土壤一个道理。抛开文化土壤,先谈谈个人感受。
这是一篇诚实的作品,即对作者来说,这篇小说是偏私人性质的作品。
这种诚实对于部分读者,比如我,起初是难以接受的。比如,一个18岁抑或20岁的男孩子,不断地跟周围的女生发生生理上亲密关系,这个女生可能是死去朋友的女朋友,可能是死去朋友的女朋友的好朋友,可能是一边有交往的对象,一边与街边的女孩子睡觉来解决生理冲动,这在受传统道德观念教育下的我是不可接受的,以至于我最初曾经几次试图读这本书,都没读下来,本质上是内心两种道德标准作祟的结果。
但不得不承认,这本书是诚实的,不避讳的,是客观描述社会中正在发生的事,只是我们因为忌讳那些道德而故意忽略这些事实。作者用大篇幅描写那些情色画面,读之只觉得真实,虽然与所受教育的认知冲突,还是感觉那时是必然为而为之,而并不觉得龌龊。动情时是真的动情了。
每个人都很可怜,所以想要相互依偎。
如蝼蚁一般的人,每个人都有难言之隐,都有难处。每个人的选择都有一定的原因,背景等等,所谓所有事情都是必然而然的选择。
渡边,老好人一般的存在,不取悦人,即使不被世人理解也无所谓的人,挣扎在现实、初恋、爱情、责任的漩涡里,没有建功立业的大志向,也不愿自甘堕落,只能选择顽强生活的普通人。他作为这个社会微视角的观察者、记录着、体验者,这本书也是他逐渐从年少的迷惘中长大成人的见证。他忘不掉直子,给他若隐若现的渴望的女孩,她对他来说是被记忆神话的存在,又在他翘首期盼生活的时候悄然离去,那个记忆中初恋般存在的女孩走了,带走了他的理想,他注定是要脚踏实地生活的。后来有烟火气息的绿子来了,带着爱情来了,结局也将回归到柴米油盐的爱情中去。
直子,因自身的隐疾,亦或是与众不同的需求是她不能接受自己的主要原因,初恋男友木月的死让她恐惧感更加一层,又加上在于与男友的朋友发生关系后让她添了一层罪恶感,她一直在纠结自责的泥潭里拔不出脚,最终走向毁灭。
木月,作为渡边少得可怜的朋友,可以说是与社会格格不入地死,当然女朋友的隐疾也是推手之一?个人感觉。直子曾说,是他们活的太轻松了,跳过了成长的烦恼,因而也付出了成长的代价。
绿子,做为书中最终在生活的重压下活下来的女性,特别想为她干杯,甚至在书中为数不多的感动都聚在绿子身上。【勇敢坚定】是她最显著的标签,勇敢地直面生活的苦难,不消沉不退缩,当爱情林临时亦是要勇敢表达喜欢,在作者的半开放式结局里,绿子无疑是最终获得幸福的那个。【善良孝顺】是她的第二个标签,特别是无微不至照顾父亲的场景,让一个短发、墨镜、超短裤的女孩显得更加出彩,人不可貌相的绝佳代表。【独立思考】是她身上的第三个标签,读到她那个马克思那段的解读,妙不可言,绝大多数人都在装腔作势地假装读书,而她不是,因为思考所以批判,这样才不会被是非不分的思想泥石流裹挟前进。【小情小爱】正是由于从小在缺爱的环境中长大,才特别从一些小情小爱里获得满足,每次看到她和渡边的对话都能笑出声的那种,这才是正常人爱情里最庸俗最美好的一面吧。她是渡边到最后都没发生关系的女生,他们都期待那场关系不仅是生理性的,更是爱的证明。
玲子,初期是弹钢琴时手突然不会懂得抑郁症,而后是因为在当钢琴老师时被13岁女孩挑逗,觉得无法接受,觉得过于离经叛道而无法接受自己,导火线是99%满意度的丈夫,因为1%暂时没满足她需求,导致她内心的弦断了,再次抑郁。对渡边来说,她是亦师亦友的存在,更他生活指路照灯。最后他们发生关系对渡边来说是成人礼,是告别,是长大的分水岭。
水泽,是现实中为达目的不罢休的实践主义者,他腔调目的,不甘平庸,不屑爱情,这是他无法摆脱的性格,也将注定他的命运,不屈服不退缩,遇强则强,永远的奋斗者,如果善假于物,必定是社会变革的中流砥柱。所谓物极必反,若是朝相反的方向发展,也是类似法西斯一样的存在。
初美,她被水泽的光环吸引,一如既往地爱他,甚至不干涉他在期间睡百八十个女人。但是她不理解他的志向,他的报复,甚至觉得他是被社会磨完棱角就会回归家庭的人,她觉得自己可以等,等他回头,她至始至终想要的就是有老公孩子热炕头那样的平庸的家庭生活而已。作者觉得,初美是人作为人自身“天真烂漫的憧憬”,“一种从来不曾实现而且永远也不可能实现的憧憬。”最终她死于幻灭,对希望的幻灭。“来到人生某一阶段,突然想起似的突然中断生命”。
关于渡边的爱情观,其实仍不甚理解抑或同情,当然作者也说了“不要同情自己”。
渡边这个老好人,有点过于好了,在爱情里面没有主次轻重的拿捏,过于性任性,或者说过于动物性了。虽然可以理解,但并不赞同。
也许将来,遇上了那些更可爱更漂亮的女孩子,他会在绿子和那些女孩子之间徘徊做选择吗?如果是,虽然真性情却也真的随意;若不是,那与他本人的性格不甚相符。不过说不准他经过这么些诸多时间想明白了也未可知。
说说文学价值。
也许对日本乃至人文史都贡献了许多价值,比如对那个年代迷惘的人生、残酷的现实做了很多描写和铺垫,但是不是所有的文学作品都是这样吗。
其次是阐述了错综复杂的爱情观,没有绝对的好坏对错,还能是当时能做的最优解。这说明了什么呢,要顺其自然做选择?爱情来了就是来了要坦然接受?要在爱情里说实话?要对爱情负责?坦白说,这个确实只看到了现象,至于作者的趋向,不甚明白。
我只能说,看到那些书中罗列的大文豪的作品,那些钢琴曲,只能感慨作者是个博览群书的人呐。
我真的是个俗人哦。
以后读了村上先生的其他作品或者时代背景可能会更好理解些吧,读过再回顾下这篇,也许有新的收获。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