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问生活的意义,我感觉生活本没什么意义,但要决定去生活就要赋予它意义才有趣儿。那么生活的意义就是找快乐吧,有长久的快乐也有短暂的快乐,有真实的有虚假的,有的现在体会不到未来却可以体会,有的现在体会到未来却感觉是痛苦。寻找快乐需要好奇心,好奇周围的一切,这样才会充满激情,才是生的态度。好奇的发掘总会积攒智慧,智慧就是掌握一部分人类社会和自然的运作规律而已。开始发掘这个世界的时候我们总会充满不安、焦躁和恐惧,是因为我们对它陌生。而摸清规律掌握智慧就可以熟悉它们,我们的心就会变得安和坦荡。安和坦荡不仅是伴随我们继续寻找快乐的工具也是快乐的一种。如此寻找下去,我们的好奇心不断得到满足又不断被激发出来,我们得到的快乐不断增多,我们对快乐的理解也不断加深,我们的生活充满了快乐~
寻找快乐的寻找是高贵的好奇心,快乐是大千世界万事万物,对一切充满好奇心的人是幸福的人,弄清楚事物的运动状态会带给我们满足感和平静的心态。所以中国古代的修身养性有点这个意思。把一切当做快乐,认真地体会并又可以跳脱于外,在出入之间体会自然之道,也是其乐无穷的。
当然,人是社会动物。人为更好地生活创造了社会,社会也在重塑人,人已经离不开社会,人是自然的也是社会的。作为自然的人他的天性用我们社会的语言讲是“自私”的,我们社会是鼓励相互帮助与合作的。所以人性“恶”,社会性“善”。上帝安拉佛祖法律道德规范宗庙是“善”,繁殖抢夺淫乐是“恶”,我们作为社会人为了让人类社会更美好要趋向善抑制恶,但要有限度。寻找快乐也是这样,要能够“从心所欲而不逾矩”,在追求快乐的时候融合人的本性与社会性,这样才能享受如鱼得水的乐趣~
生和死是一个问题,这句话确实有意思,这是个选择题。如果选择生,就要好好地生,有生的态度。生意味着变化和运动,意味着不同。死意味着不变化,意味着相同。所以庄子的齐物论是都一样的哲学,虽然它让你放下,去追求坦荡,但那是呆木头的哲学,是死的哲学。它的价值也很大,你鸡血满满的时候疯狂感受不去搭理它,当你遇到挫折的时候可以看看它,然后对自己说:“多大点事儿啊~”
记个感悟:有的人如太阳,有的如火柴,有的如暗物质。阳光在哪儿都可见,身边的燃火柴几个人可见,暗物质无人可见。阳光和火柴有时候对某些人影响力不可断言,比如孔子和父母。而至人隐士也许就如暗物质,享受着极致快乐却并不为人所知。
概括一下:主观唯心会荒诞,置于荒诞的世界,生和死的选择,生,生的态度,求快乐,如何求,好奇心,什么是快乐,真假长短高下,如坦荡平和智慧,如干净整洁清新,置于其中,乐在其中,出入世间,其乐无穷
梦的解析,对潜意识表赞同。人是善恶的统一,本源的恶与社会性善的统一。社会性使人必须改变自私,但调和冲突必需心理伪装。化妆不但在白天,且在梦中也有审查机制。但毕竟梦中潜意识的涌流因缺乏理智控制而更加通畅。
但社会性与本性已然犬牙交互难以区隔,正由此才造就目前阶段之人类本性,在潜意识之内仍有道义等社会性产物存在,社会性已是人性。
人在荒诞世界(主观唯心或存在主义)下有生死两种选择。死的哲学是出世,是齐物论,是静止。生的哲学是入世,如果我们选择生就要对生赋予意义。
人在本欲与社会的塑造下形成,人要生的意义就是寻找“快乐”,而这快乐可以有很多解释,可以解释成追求优越感、满足好奇心、变得智慧缓解无知的担忧和焦虑、干净健康坦荡等等。有些心理学家只执其一,比如弗洛伊德认为是性和冲动,他只关注到人的本欲。阿德勒认为是追求优越感。我感觉都有些道理,目前我认为生的意义在于追求快乐,而快乐要由对万事万物的好奇心才能取得,好奇心产生探索实践,探索实践取得规律知识和智慧,智慧可以换来改造力和坦然。这种内心的坦然可以缓解人对陌生事物焦虑和担心,而改造世界的力量可以带来我们追求的便捷。便捷、舒服、坦然、干净、健康这些要素往往带来快乐。
当然,追求的快乐是各种各样的,长久的幸福快乐离不开满足本欲同时兼顾社会性,因为这两点是人本身。所以长久的快乐看起来很高尚(社会性)也让自己舒服(本欲),比如周总理为人民服务,他把为他人好与对自己好进行统一,找到了统一快乐,这是一种长久快乐。就如之前我讲过的一个例子,人类为更好地生活(本欲)结成社会,为维持社会存在产生道德法律,社会为更好发挥作用(满足每个人的本欲)鼓励团结互助和分工,但是社会分工把我们拆分,就像我们围着一锅肉汤却每人都拿着一个长柄汤勺,自己喝不了只能喂别人,别人也这样喂自己。如果看清这一点,主动去喂别人,将为他人服务与满足本欲统一起来,那么就会得到长久的快乐。
其实这种长久快乐为什么长久的本质是:解决了人本性与社会性的矛盾。本性自私,社会性无私,解决了自私与无私的矛盾,就消除了焦虑,换来了坦荡。坦荡是快乐的一种。
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小人在求索的路上,君子已经表里如一了。
快乐可以是一个快乐因素也可能是很多快乐因素的结合,比如酷夏口渴时一杯干净的橙子味冰汽水。
我想,人为什么热衷创造宗教,也是为了解决本性与社会性的矛盾。统一快乐的方法解决了这个矛盾,所以它是长久的快乐。
自由也是快乐的一种。有一种自由叫哲学自由。就是理解万物规律,达到一种智慧,凡事做到宠辱不惊,为实现目的能找到恰当方法,也知道为什么要有这些目的的时候,从心所欲而不逾矩,这就是自由,得到它是快乐的。
当然哲学自由也是调和了本欲与社会性的矛盾的。
想起庄子一句话: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以有涯随无涯则殆矣。
想起打游戏通关:我时间有限,而关卡无限,还是慢慢玩吧,只打一关也无所谓。
我感觉每一关都有新奇的东西,都会获得新感悟,得到新快乐,所以还是多玩几关好。
多玩几关,主要可以自娱自乐,当然也可以把通关的经验和别人说说,别人如果因此得到一些启发,看到了下一关的风景,也是很好的。
当然,干嘛玩得那么急躁呢?云淡风轻,岁月静好,不亦乐乎
易经有蒙卦,蒙以养正,圣功也。天真的本性得到保留,是很好的,但是在驳杂的世间也很难保持纯心。所以持有一颗天真无邪的心,需要用各种复杂的技能保护它。纯心难得,保持一颗纯真之心,也是大智慧,大快乐。
纯心就是天真善良的心,人的社会性决定人的善良,怀有纯心就会天真烂漫。但是所谓恶在人类社会会表现得纷繁复杂,纯心容易被污染,当你明白事物运行的规律的时候,当你明白善恶的原因的时候,当你有拨除迷雾的能力的时候,你会发现纯心的可贵,并保护它。
纯心是社会性的产物,悲悯心怜悯心的初始是爱惜自我,然后同理开去,推己及人,及亲人朋友,再及陌生人,再及动物,再及植物之类。故唐僧打坐蚂蚁爬到手心也要慢慢放到地上,故君子远庖厨。
某游客在甘肃破坏丹霞地貌并说破坏六千年形成的东西自己很爽。他也许因为这种破坏感而爽也许因为感到自己出了恶名而爽,或者单单感觉被骂很爽,或许也是各种因素集合的原故。但是他的爽并不会长久也不会真实。因为他既然可以发视频,则证明他是一个人,是个人就脱离不开社会,当一个人公然挑战道德的时候,以他浅薄的大脑将无法抵御鄙视的力量,他会轻易屈服,这个loser。
我有很多年一直在思考一个问题,为什么二战时德国人日本人如此凶恶,为什么文革时会发生那么多惨剧。也许是人本性不受社会性控制的结果。传统的理念道德和法律让位于鼓吹的新理念新道德新法律,这种新东西是宣扬暴力的,宣扬不平等的,宣扬种族主义的,它根本无法约束本欲,当它们并肩携手的时候,是文化毁灭的时候,是悲剧的开始。当一个狂人坚定地不断断言的时候,当所有的理智逻辑与悲悯荡然无存的时候,当大多数容易被带动的绵羊热血沸腾的时候,危险就会到来。今天是抗战胜利纪念日,认识历史的作用是给未来以启思。希望烈士的血、无辜者的血、人类的血没有白流。
老子说静心修为,认识规律,会免于危险(道德经十六章)。免于危险我认为是快乐的一种或者是快乐的一个前提。免于危险则长久,坦然。长久则可以悟更多的规律,增加更多的体验,享受更多的快乐。
老子说绝仁去义,绝圣弃智,百姓恢复的状态就会很好。孔子可不敢这么做,即使说人心本善的人也不敢。有人说汉初不是黄老吗?但是这实验不彻底,没统治者管,也是有乡里管的,有宗族父母管的。一旦不管试试看。二战的日本人德国人,文革的中国人就是这个实验的表现。
所以人本性与社会性要相辅相成,不可偏废。偏废人本性就会造出存天理灭人欲的圣徒超人畸形人。偏废社会规范,就会放任暴力屠戮淫掠。
道家讲放飞自我好。比如孝,本心有最好,用礼次之,用法更次之。但本心之孝,也是社会性的产物。
天高地厚。十三四岁不知道天高地厚所以狂得很。如今自以为知道天高地厚,所以很平淡。正因为自以为知道天高地厚,所以又狂起来。
长久的快乐,也许有些符合弗洛伊德的升华。把假为他人服务变成真为别人服务,心情会舒畅,潜意识都不会被压制了,因为潜意识都改了,它升华了。
失道而后德,失德而后仁,失仁而后义,失义而后礼。这么看有道理。但是也可以说本来就恶,就无所谓失,不过是不断规范不断完善不断进步。就像孔子叔向反对子产改革。谁能说孔子老子对呢。所以怀疑与好奇是双胞胎,他们一样宝贵。有他们才能有独立之思想,自由之精神。
一个人可以心存道存德而蔑视仁义礼,那是修为的境界。但不能假定,人类之初就是懂道懂德的。人类之初可能连礼都达不到,才做出礼来,再做义,再做出德。也可能礼都达不到,先做出德,再做出义,再做出礼来规范。
凡事连问十个为什么
为什么有些国家舆论很敢说可以骂总统,电影很敢拍可以说警察头头和黑手党勾结?也许是因为:选民选的政客不听话可以让他滚蛋,不听话的人被选上来是选民的责任,选民的错误,所以选民可以骂,骂了后再选别人。所以民选的一个好处就是不怕骂,因为选民在骂自己看走眼了,他们还是可以再选的。
有人说言论自由好,我认为有道理。大家随便说,觉得不对可以反驳。不让说话大概有几个顾虑:1.我觉得你不对,但我怕辩论不过你。2.大多数人容易被妖言蛊惑,不如不听妖言。3.我觉得这事确实不对,但要维护权威,因为不维护之后的事做不好,或者保住这个人会有更好的作用。我认为这些理由不值一驳。
为什么有的政府不愿意被批评?也许是制度原因。它是指导者,为大众某福利的。它有权威并以之号召大众同心协力。一旦被批评,权威会受损。受损的权威在此种制度下恢复得会很慢。所以最好别被批评。
制度哪个好,哪个在特定环境下更适合,这问题很复杂,简单化很危险。
评价一个人“成功”是很俗的,用钱评价则俗之又俗。为啥?首先明白人追求的是快乐不是成功,可以把成功的感觉视为快乐之一,对成功表示羡慕不如对快乐的人表示羡慕。其次,一个人的富有感(可视为快乐的一种)体现在精神上,比如某人读了若干书明了若干理做了若干事识了若干人赚了若干钱,所以富有感体现在很多方面不单单在钱。再次,赚的钱只能体现人的一部分,一个人赚的钱表示他为社会奉献了很多得到社会以钱形式的回报,所以它体现的是贡献换得的物质回报。所以拜金主义是一叶障目的。
环境的塑造力很大,智慧的人要知道什么样的人是自己想成为的,然后靠自己的双腿选择好的环境。人起初不能行走,不知道要成为什么样的人,他先观察,再判断,先犯错,再改正,他慢慢成长,然后他才能够设计一条道路,并用双脚去开拓。周围的环境影响人,开始人总是被动接受,后来就可以主动选择,智慧的人会为自己主动选择适合发展的环境。环境包括很多东西,比如读的书,接触的人,做的事,走的路,吃的饭,各种各样的思想,总而言之是外在的一切。
今日读孟子废寝忘食,其乐也无穷,于此记之~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读书学习东西和神农尝百草一样,有好东西有坏东西,要学会独立判断与取舍。不能因为草有毒就只吃吃过的老草。也不能囫囵吞下,那样会口吐白沫。慢慢品尝,感受它是食物还是毒药,毒性几何,何种毒,如何治。这样不但能尝出新品种的粮食还能找到药。
所谓《开学第一课》:以其昏昏,使人昭昭,岂可得乎?
道德经讲心静,如何能心静?我感觉我可以平淡地看事情了。
很多东西已经包含在上述观点里了,可以展开很多东西。比如掌握社会性就掌握了人类文化,它是所谓高贵与低级,上层与下层,荣誉与苟且,等等概念分野的源头。它是阳,人性是阴。阴阳化为万物。
有人类社会就有社会性就有文化,就有高下好坏高尚卑鄙的区分。那么选择生的态度,应该有区分,应该承认不同。齐物是认识到不同后面的相同,是看透了,是死的,不好玩。
美丽的时刻,快乐的感觉,是无价之宝。人往往用钱评估价值,其实层次差的远。快乐如钻石,荣誉如黄金,金钱如白银。青铜黑铁,山花木石,黄金白银,皆有纯度,纯之又纯,精益求精,近乎道者,可凝为钻石,如庖丁解牛,如汤之大国小鲜,皆为近乎道而其乐无穷者。有时凝为钻石在不经意处,拈花莞尔,如此而已。
今天看垃圾推送看到一个有意思的,人类用超级计算机算尽了兀会如何。我感觉这个小编愚蠢极了,难道他用脑子不想想为什么算不尽吗?原因就在于它是3和4之间一个没有长度的点,所以不可能找到它的准确位置。点是人想象出来的东西。事情虽小,但是告诉我们不思考会显得多么无知可笑。
当然,我也很可笑,我又仅仅思考了一阵,感觉这个问题没那么简单。
快乐的层次也可以展开。极致的很好的一般的。长久的短暂的,浓烈的平淡的。有的在长时间努力中得到,有的在舒缓的生活中偶然获得。各种快乐皆有其妙处。
比如发现真理的乐趣,比如得到关爱理解的乐趣,比如得到荣誉赞赏的乐趣,比如帮助别人的乐趣,比如得到权力金钱的乐趣,比如欣赏美景吃到美食的乐趣,比如偶然一瞥获得一点感悟的乐趣,比如在秋天出去闲逛的乐趣。
喜欢甜的人在苦味中也能感受快乐的是广博的,但一个人说我喜欢苦不喜欢甜,我以为是反人性的,并不舒服。
即使是经典好书,也往往有毒,即使是智者的话,也往往有毒,所以质疑与辨别是无价之宝,吸取有启发的好东西,摒弃不好的东西。
闻过则喜,君子不器
帮助别人根源是帮助自己,那么长久的快乐都是为了短期的快乐。如果是这样,我听过的一种说法将很愚蠢——有一天人可以长生不老,他的思维被存储在云端里,那时候他的身体早已腐朽,他依靠数字化的大脑思考并与外界交流……我不知道这种存活的意义~
刚刚还在看美食纪录片,如果人脱离了肉体,那么将失去很多快乐的事。也许会找到新的快乐的事吧,比如纯精神快乐。但是那样的话,人类将变成远和现在不同的新物种。
谈到社会性已是人性那一块有一点扩充,也就是人类文化的产生和变化:产生文化是社会性的集中体现,每个时代文化也在变化。只不过有的变化慢,有的快。比如人需要家庭婚姻,这个几千年了变化不大,比如穿什么样子衣服买什么牌子手机这个比较快。快慢表面看的是心理基础,比如人要结婚家庭这文化底子深厚,华洋皆如此看似天经地义。深层次还是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经济基础上层建筑相互影响。社会性改造人性是跟着经济发展步伐的,社会的状态变了文化就要跟着变。只是这社会状态分很多类,有的变得很缓慢,有的较快。比如近百年,科技发展,人类物质富裕了,吃穿用度大改变。因为女性经济独立所以多妾制度大改变。但很多东西也没怎么变,比如冬天穿多夏天穿少,因为气候没什么大变化嘛。细心观察,很多东西在历史上慢慢变,或快速变。有时迂回有时倒退有时前进有时增速有时放缓。表面的变化是深层变化引起的。
有两句话我感触颇深:闻过则喜,君子不器。
闻过则喜:我刚听舜是这样的,我很不理解。每一个人喜欢听别人说你是错的。但现在想,舜真是求知若渴的人,自己不看到错就一直局限于自己过去的收获而不能长进,越来越不快乐。但是自己往往自满,看不到哪里不对。别人说过,无非几种情况或兼而有之1.苦口婆心好心教育希望你更完美2.你妨碍我了,骂出来。反复想来皆有原因,想到原因就有收获。或有过,或认为说的不对有则改之无则加勉,或处事不够艺术,总能有收获。朝闻道夕死可矣。
君子不器:有人问孔子为啥你会那么多,孔子说君子不用会那些。其实应该会那些才好玩,只是孔子怕你被这些器困住。会的多说明接触社会多,见形形色色像,更能更好地了解空。但是五色令人盲,不求解的懒人容易被困住,比如一个木匠一辈子做木匠而不知道为什么要做木匠。人是由空如色,由色悟空的。可惜的是很多人由色不能悟空,因为他们沉到色里去了,被器困住了。禅说:禅悟之前担水劈柴,禅悟之后担水劈柴。但是心境是不一样的。悟空后的境界是坦然而常乐的。
闻过则喜君子不器,可以放在好奇心和探索那块儿
佛道讲摆脱苦的办法是无欲无求,却不知无欲无求也是摆脱快乐的办法。那办法是死的办法,如果选择生,这办法没什么意思。如果了悟了万物规法,明白痛苦和快乐的本质,再一心享受快乐,那才是处于生的好办法。
有人问是不是赚钱越多对社会贡献越大。这样想是机械的。有时候浅薄的东西很多人可以听懂,浅薄的欲望可以让很多人沉迷,大多数人没有享受深厚快乐的能力,只会把钱给浅薄的制作者。曲高和寡,好东西只有少数勤于品尝的人才能咂摸滋味,少数人不会给高曲很多钱。好东西混在平庸的东西里也难有真正的鉴赏家发掘。所以牛人感叹知己难寻,感觉无敌是多么寂寞,他们只能在历史里找朋友,感叹微斯人吾谁与归。
为什么结合社会性的快乐才长久?1.人脱离不开社会。2.为他人贡献让社会更好,你也可得到别人的贡献。(根本原因)3.社会的文化道德观念与压力,促使你为社会做贡献(文化原因)。
艺术的作用是用各种形式描画人的情感,给人以触动,该触动可转化为快乐。艺术是生活中美的汇集,就如把铁矿石炼成铁一样。
寻找快乐(提纲):1.选择生死2.选择生3.生的意义(无意义,但可以赋予意义)4.赋予生享受快乐的意义5.快乐的定义(性质:长远与短暂之类,种类:平和,心安,干净,健康,满足等)6.人是社会动物,快乐分为人自己与社会的快乐7.人与社会的关系(为什么要形成社会,社会的存续和发展要求人什么,社会如何塑造人,人脱离不开社会)8.人本性的恶与社会性善的关系9.快乐有一项是坦荡,要坦荡就要解决人恶社会善的矛盾,解决的方法是人把为社会服务当做快乐(1.本质上为自己2.无道德压力)10.如何寻找快乐:从本欲与社会性中找。工具是好奇心求知欲。解决的问题是消灭无知带来的焦虑得到平和与坦荡。
11.其他衍生问题:文化的变化,人对塑造的选择,入世出世的态度,快乐既然是精神方面的感觉为什么不对快乐进行技术干预以及不快乐的自由(对真实的讨论,无为(敬畏之心)在人的命运问题上的作用),道德法律艺术等的本质,金钱和物质与快乐的关系(精神与物质,浅层精神与深层精神的关系),自由的尺度(人欲快乐与社会约束的平衡,哲学自由(知道规律后的智慧产生的自由)),好奇与求知的态度(闻过则喜,君子不器),为什么人不忍杀生(人和社会的关系,推己及人的推展理论),人是精神感受组成的如果大脑和身体分离的永生是不是人需要的,读书和实践寻找快乐时产生的审美是什么为什么需要审美(好感觉(对各种快乐有益)形成好经验,好经验对寻找快乐的指引),快乐的层次与组合(快乐的高下长短,与各种快乐元素如何组合)
快乐的一种——利益:精神利益物质利益。精神利益:当为某个精神付出得到精神利益,就会守护(比如电脑游戏打出的装备,比如爱国的屈原投江)
快乐的感受有阶段问题。如童年有的快乐体验感觉,成年无,反之亦然。有的则普遍存在。
想到一个问题:好坏既然不绝对,可转化,为什么还要区分?我想可转化不代表必然转化。好的本质是利于生的,坏是利于死的。有人说庄子是死哲学,还学他个屁啊,nonono,不全是死的。在一个儒学者在社会上四处碰壁的时候也许他想死,但是看到庄子他就超然物外了,不必在生理上死了,当他调整过来又可以好好活。所以庄子是坏的,但是有时却有好的用处。
有些坏东西却不是会变成好的。比如养一株花,希望她在温室里沐浴阳光雨露。但是如果她要在天地间生长就经风的吹刮,所以提前接触适当的风对她有好处。但是病菌、毒药对她的生存有什么必要呢?一点用也没有,不如不遇到的好。所以接触人,不必贪广泛,道德鄙劣的人不必贪求遇见用来拓展视野,遇见了不过是倒霉,最大的价值不过是让你知道世间道德的低处。
说话要负责
只有信仰能让聪明人变傻。所欲有甚于生者,故患有所不避也。
社会的建构与存在需要文化统一思想。文化的纬度也很多。仅举一例,亲亲得相首匿和大义灭亲。本质上是用亲情保护家庭进而维护社会秩序与用法律惩治破坏规则的行为进而维护社会秩序之间的矛盾。都是想维护社会的存续,但是也会产生矛盾。取舍权衡就要结合经济基础以及其他因素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了。
仁是慈悲,儒佛相通。儒是知悲观后的乐观。
以大公为大私是理想化的。正常生活在人类社会应该学会区分自由的界限。什么可以自由,什么需要约束。带着脚镣跳舞。
大风起兮云飞扬是快乐,人间有味是清欢也是快乐。生的态度让自己对世界有所改变成为快乐,改变的狂潮带来的兴奋是快乐,小确幸,舒服安逸的心境也是快乐。
我今天感觉:最高未必快乐,也未必智慧,统一也未必舒服未必快乐,因为做到极致的统一太难,几乎不可能。所以看透之后做一个中人多好啊,道德不高也不低,不被万众敬仰,不被万众架着抬高钉在高空,也不被唾弃谩骂打扰。做一个平常人,有自由也有界限,偶尔不道德也有小确幸,这样世界就大起来了,自己就可以隐于世了
上边这两条说的是烟火气。(不食烟火也是一种烟火气,只是这种烟火比较特别)
我喜欢烟火气,生活应该经常闻烟火气,而不是做个外星人,人这样比较舒服,蠢蠢傻傻过生活
以上观点也未尽然
不要好为人师,要随时接受批评教导,能够接受批评才能不断成长。圣贤也不断犯错,何况平常人,过而能改,就是进步。人的主观与社会的要求矛盾。
杂质很多环境很乱,要想提纯塑造就要有塑造标准,标准就是社会性,玉不琢不成器,琢的技巧就是社会的道德要求。
为什么没有“完人”,因为人出生时并不自然具备社会规则属性。如果要成为符合所有社会规则的人就要不断学习,不断切磋琢磨,几辈子都是学不完的,所谓的错也是犯不完的,不过是越来越近于符合社会完美要求罢了,何况即使是社会要求也有诸多含混之处,彼时要求到此时就有些不适用了。既然要求变化了,那么切磋琢磨的雕像又要修改了。
研究人类的规则,人类社会的自由边界,法律,道德,规范
在人工智能时代或者任何人类时代,人非工具,人的价值体现在探究人应该向何处走的问题,而不是死记硬背一些东西。
希望能够多研究研究什么是公平正义,广泛阅读多加体会,然后付诸实践,让过错者得到教育,善良者更加善良,社会更加美好。希望能够时时修身律己,明白自由的边界,经常反思。希望能够有勇气发现错误承认错误并及时改正自己的错误,过而能改善莫大焉。希望努力学习,多见世面,让自己更加广阔。希望能够珍视好奇心,不断发现生活的精彩。希望自己不妥协,不做一个庸俗的人。
快乐终是一切道德效能之最大者
盲人摸象,一孔之见
今天回想起了很多往事,感觉以上的想法很好玩也很可笑。不要太执拗,太执拗就会失去很多乐趣[憨笑]
今天回想了一下自己从小到大的很多事,感觉自己很努力这两年经历的挫折也颇多但是自己没有退缩,首先应该感谢一下自己和家人。又想到自己犯了很多错误,做过很多后悔的事,有的是可以避免的,有的是当时的情况或思想状态下也许不能避免的,希望能够得到原谅。也有很多当初不理解的事,现在感觉自己很糊涂。又想到很多老师很多朋友对我的各种帮助,但是我都没有表达感谢,实在不好,希望他们幸福健康,以后一定要聚聚。
勇敢是好的精神吗?勇敢很难吗?我感觉很难,有时候考虑到一些东西就怂了,真是壁立千仞无欲则刚啊。我在很多时候就不是个勇敢的人,我希望这个社会鼓励勇敢,培养鼓励义的环境,当然培养勇敢有很多可担忧的地方需要仔细研究方法。
不要以意气或怨气等为思想借口去犯一点错误,这是愚蠢的也是危险的,容易被人利用。
生如夏花般绚烂,要绚烂也要快乐还要淡然如和风
看 被讨厌的勇气 有很多观点和我相似。为什么有人无勇气去改变呢,我还有一点特别:与成本和收获有关。比如我常劝我爸学新东西,但是他说年纪大了没用。我说朝闻道夕死可以,获得快乐还分早晚吗?但是获得一些非浅层快乐(比如获得知识的大脑快乐)是需要时间付出和枯燥的努力的。年轻时候学可以一箭多雕,可以对工作有用对思考有用对找对象有用还可以多享受几年得道的快乐。年老学也许是一箭一雕或者半雕,只能获得得到知识的大脑享受,而且这享受时间比年轻人还短。所以要用经济学来看。“日初之光,炳烛之明”的区别有一些道理。
快乐有多少种呢?这个太复杂了。一切快乐是客观的但体验上都是精神快乐。我目前有一个大概的种类分类:工作(事业)灵魂(信仰)生活(社交)。比如工作吧,就有奉献获得价值感的快乐,工作被他人承认获得尊重的快乐,各项能力提高的满足感快乐,晋职加薪受荣誉表扬的快乐。灵魂上有看书获得收获的快乐,创作的快乐,体验实践获得感悟的快乐,发掘一种理念并信仰的快乐。生活上有亲情爱情友情的快乐,有吃喝玩乐的快乐。
今天又看了一遍辛德勒的名单还是白天看的,又哭得稀里哗啦的
人应无时无刻不体味快乐,纵是奋斗的苦也有希望的乐,学习的过程也要体会得知识的乐,至于奋斗成功考试通过之乐是一箭双雕。所以时时享受,人生无憾矣。
我有个老师经常用比喻的方式把事物的道理简单化,虽然有时候我感觉比喻得不贴切,但这确实是个明晰问题的好办法。我以后也常用这个办法解决一些现实或者思考的问题。现在有几个比喻寓言放在下边以防忘了:
1、一个咸水鱼到了淡水里浑身不自在,翻身打滚抽筋。淡水鱼游过来惊诧地看他,认为他是个精神病。咸水鱼感觉淡水鱼对他有恶意,所以也憎起淡水鱼了。直到咸水鱼翻到海洋里,他又能自由自在游泳,这时候他想“”如果翻不到海里我就死在那儿了,以当时的情况作为淡水鱼来说看淡水鱼的看法也有道理。”
2、小孩儿感觉白天的太阳和晚上划的火柴一样亮。温度似乎也差不多。但是他俩的影响范围却大不同。
3、夏天渴了,想喝一瓶干净的凉快的冒气泡的甜味的苏打水。也许很多好的基本元素合在一起可以制造更好的东西。艺术或者生活是不是这样呢,是不是应该组合好的元素呢。
有其心,坐小屋如游万方。无其心,游万方如坐小屋。
深层持久的快乐是道德吗是秩序吗是精神自由吗是自我实现吗是苦尽甘来吗是品味苦乐吗
过去的起码两年,我用努力换来思考的时间和可以新发展的时间。所以现在我不能浪费这些用血汗换来的时间,我应该寻求新的进步。
今天七里香和无怨的青春到了,七里香的代序“要如何封存 那深藏在文字里的我的年轻灵魂”我有同感,我可以看到每首诗里那个年轻的自己,现在很难再有当时体会,是我“老了”吗?还是现在要刻意回避那种为乌托邦而燃烧的感觉呢?
燃烧吧,刚刚开始的时代[憨笑]
智慧 快乐 价值 只要生活就应该有此追求
得一种快乐有可能与其他快乐相冲突,所以要懂取舍,比较快乐的厚薄层次长短高下,既然是生的智慧就应有这些比较,然后本着智慧原则做出选择。
快乐有时候是随时间阶段变化而取舍的,比如动久了想静,静久了想动,坐久了想走,走久了想坐,在此种层次的快乐是常变化的。
也有时想改变某些快乐而不得,因为此快乐被另一快乐所牵制,比如近期不喜吃西红柿味道,但其又有补充维生素效果,营养快乐制约味道快乐,所以还是要吃一点。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