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代有一穷书生,叫崔郊,是唐朝元和年间的秀才,虽写得一手好文章,但早年家境贫寒,家徒四壁。幸而他有一个稍微富一点的姑母。考取秀才后,他借住在襄州的姑母家,埋头苦读,准备考试,憧憬着一举高中也好报答姑母家的“二次养育”之恩。读书之路何其漫漫,崔郊寒窗苦读,在姑母家一住便是数年。因姑母身体不好,家中琐碎事务便一直由婢女料理。其间多次换人,直到一个叫红袖的婢女的到来,打破了一如既往的平静。她生得姿色秀丽,楚楚可人,据说还深谙音律。她小心翼翼端送茶水送到了崔郊的书房,见公子正在书写诗文,趁放茶盏之际轻瞄了几眼。崔郊听闻新来的婢女唤自己喝茶,下意识地抬头瞥一眼,这一眼便是缘分的开始。婢女虽没有倾城之貌,却生有一双灵动的杏核眼,身上的粗布织衣也遮不住她的优美体态。如果不是因为一心想要考取功名,崔郊在老家已到了成婚的年纪。青年才俊爱美人,情之自然,他初尝到了悸动的滋味。崔郊问婢女:“见你看纸砚的神态,可是识字?”婢女羞涩地低下眉眼,微微一笑,摇摇头:“公子见笑了,我不懂,但之前总路过学堂,听到过读书声,知道笔墨纸砚都有雅韵。”崔郊一听喜出望外,一介婢女生的娇媚已是难得,还有心听书看字,就更不得不令人高看一眼了。崔郊心生怜爱:“如果你愿意,以后可来书房伴我研墨,我教你识文断字可好?”婢女眼神一亮,又有些许羞涩,可还是连连点头感谢公子,随后欢快地转身走出门口,留下崔郊一人回味着。自此,红袖一得空便来公子书房端茶送水。小憩之时,她伴读研墨,崔郊教她研墨的手法,讲文字里的故事。日积月累,婢女已能读得些许文字。两人都十分高兴,红袖心里感谢公子的抬爱,他不嫌自己侍女的身份,反而耐心教导。春来秋往,此时两人已是彼此心中的秘密,且早已成了热恋男女,可惜,一个是寄人篱下穷书生,一个寄人篱下的婢女,所以他们没有公开关系,只是私下定终身,想等赴京赶考回来后,再跟姑母说此事。转眼迎来赴京赶考的时刻。临行前,红袖忍不住流泪,她生怕崔郊此番前去,要是一朝飞黄腾达了,有可能就记不得红袖是谁了。但崔郊向心上人承诺,等他考取功名回来便向姑母坦白心意,娶她为妻。却不成想,这一朝分别,远行在前的人却是红袖自己了。因姑母家中遭便故,无奈之下将红袖以四十万钱卖给了时任襄州司空于頔为婢女。一晃数月,崔郊考试完毕,日夜兼程,只为早日归来与心上人团聚。回来后,当一切似乎都无法挽回时,崔郊万念俱灰,难以自持,常常一个人到司空府的大门口徘徊,希望能看到心上人一面,但是显贵之家门禁森严,并非他一介书生能够踏进去的。他只能在树下远远遥望,却从未等来红袖的身影。他怎能甘心?昨天还浓情蜜意的两个人,今天便咫尺天涯。不过,时光不负苦心人,寒食节那天,她外出踏青,刚好与站在柳树下的崔郊相遇。两人相遇,四目相对,却无法互诉衷肠。回去后,崔郊写下了一首《赠去婢》诗送给红袖:“公子王孙逐后尘,绿珠垂泪滴罗巾。侯门一入深似海,从此萧郎是路人。”想必于頔也是性情中人,读到此诗,颇为感动,随即畅快一笑:“好一个痴情的崔郊,好一个‘从此萧郎是路人’!既是如此,情不可负,我愿成人之美,速速找崔郊前来。”于頔对他们两人说:“好一对璧人!你既钟情于红袖,我便将她正式许配给你,且赠礼近万银,以供你二人谋生,让你们不再漂泊!”崔郊凭一首28字短诗,意外地再次与意中人相亲相伴,不要说是崔郊,就是旁人看了也觉得不可思议,此事迅速传为诗坛佳话。一首诗挽回了一段爱情,成就了一段姻缘。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