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吧,我又落下了3天没写。幸好还是看了书,不知道为什么我就是不懂“临界知识点”,书中不断提到:“如果你只是孤立地记住一些事物,试图把它们硬凑起来,那你无法真正的理解任何事情。。。。。。你必须依靠模型组成的框架来安排你的经验。”这到底是什么意思呢?
难道是每个人有每个人的思考模式,每个人都要找到最适合又最正确的思考模式吗?可有时我们的看待不同的事务有不同的思考,不同的时期有不同的思想,就像10岁的我们和20岁的我们思维存在着不同,心情好时思考带着正能量,心情不好时思考带着负能量,那什么才是最适合又最正确的思考模式呢?
还有,事情的底层框架是什么呢?难道所有事情的底层框架都一样吗?怎么找到自己的框架又如何运用呢?
书上说的我大概是这样理解的:“任何事情都不只是表面看到的一切,还有一些你看不到的,理解不到位的,而临界知识就是任何事情我们都要深入思考,思考里面的、底层的、看不到的更加真实的事实。”这有点像马克思说的“现象是多变的,易逝的,本质是相对平静的,相对稳定的。现象是显于外部的,可以为人的感觉器官直接感知,本质则是隐于内部的,只能靠人的理性思维才能把握。”那么书中说的“临界知识”是否就是马克思说的“本质或是寻找本质的过程呢?”
书中还提到在数学、物理、化学、生理学等领域比较能找到临界知识,我则将这些领域统称为科学,而马哲里提到:“哲学作为世界观的理论体系同时又是方法论。方法论是关于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方法的理论。而马克思哲学是对具体科学的概括和总结,实践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出发点和归宿,马克思主义哲学既是科学的世界观,又是科学的方法论。”
为什么科学领域更容易找到临界知识呢?成甲老师是这样说的:“临界知识的思想核心是用更加可靠学科的研究方法、思想和结论来处理没那么可靠的领域问题。”也就是说用无数次假设、求证、实验、和已证明的事实来解决相对应的问题。同样实践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出发点和归宿,那么实践是否就是寻找“临界知识”的过程呢?
我大胆猜想,临界知识就是寻找本质的过程,而“本质”就是底层框架,怎样找到底层框架呢?那就是实践,不断的假设、求证、实验最终得出结论。
回到最开始那段话:“如果你只是孤立地记住一些事物,试图把它们硬凑起来,那你无法真正的理解任何事情。。。。。。你必须依靠模型组成的框架来安排你的经验。”意思大概是通过假设、求证、实验来认识到事情的本质,这样我们才能真正理解事情,而不是单看事情的表面给出结论或处理。
经过不断的假设和求证,我终于明白了成甲老师说的“临界知识”到底是什么意思,明白之后再回顾书籍,发现成甲老师早已说明了寻找临界知识的方法:“把科学研究的严谨方法引入日常的生活思考。”果然不弄明白事情的本质,连书都看不懂呀。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