笛卡尔曾经说过:阅读好书,就像跟过去最优秀的人物对话一样。
普鲁斯特说:阅读过程是交流的过程,是一次与不在场或已死去的当事人的心灵对话。通过人书对话,真正认识自己。
多读书,读好书,应该多阅读典书籍。所谓经典,就是历经最糟糕的野蛮攻击而得以劫后余生的作品。那些历经给人最诚挚的颂扬而光景常新的作品,无疑也在其列。不能仅将经典局限在古今中外的文学名著上。从《论语》到《日知录》,从《理想国》到《存在与时间》。许多人文社科类著作,包括那些自然科学著作。并对人的处境有真切的关心;对人生在这个世界上的命运有深刻透彻地肯认;对人类性经验有感同身受的体谅;也都是经典。都应成为我们阅读的重点。
阅读经典能给我们带来哪些改变呢?
阅读经典能够使你了解世界;在书中发现自己或检查自己;给人提供切切实实的精神养料。助人涵养精神,拓展心胸,获得包括职场上的成功。
一份“死活读不下去”排列榜
前两年,一份“死活读不下去”排列榜公布。在这份榜单前十名中,中国古典四大名著尽数在列。此外,还有《百年孤独》《追忆似水年华》《尤利西斯》《瓦尔登湖》等外国名著。这些以往名誉极高的经典,如今却落的了“死活读不下去”的原因之一,是很多人认为:古典名著晦涩难懂、内容抽象、文化差异大。其实,在我读过的书单中,大部分都是古典名著。那我是怎么解决这些问题的呢?
在碎片化学习的今天 我怎么“偷食”古典著作《深阅读 信息爆炸时代我们如何读书》给了我们很多的指导方法。这是日本作家斋藤孝所写的著作之一。主要阐述了读书的意义,介绍了作者自己的创新性读书方法。
“偷食古典”的技法
偶尔,我们会想听听古今中外的大师的言论,想要到达人类的智慧和社会的深渊。为此,翻阅古典著作是最好的办法。但并非所有作品都是当代人容易理解的。可见阅读古典著作需要窍门:
一、是暂且放下原书或本译,先从针对其价值和当代意义的解读书籍开始阅读。
我们古代圣贤的经典著作都是以古文写就。读来晦涩难懂,味同嚼蜡,这也是普通大众不喜欢读古文的缘故。我们不妨从研究古代文学的大师著作开始阅读,也易于理解古代圣贤的思想。例如:阅读《论语》前,可先从其他大师的作品中了解,孔子与弟子平时的生活故事或是当时的社会背景入手;从侧面了解孔子当时的产生这种儒家思想的根源。加深对《论语》内容的记忆。
二、即使是难以阅读的古典作品。只要使用简明易懂的白话翻译,多数人也能接受。
对于古代汉语基础薄弱的读者,可直接阅读白话翻译本。《左传》、《战国策》是春秋时期的古典著作。内容晦涩难懂、文字枯燥,只读原文,要理解文中的意思,有一定的难度。可以选用现代的白话翻译本。读起来通俗易懂,字里行间能感受古文的“魅力”,也能为普遍大众所接受。
读完长篇小说的特殊方法
一口气读完长篇小说的“快速阅读”,是一种比较特殊的技巧。就是只读对话部分。而且,优秀作家的对话,部分也会很出色。只要把握住最初登场的各人物之间的关系。但“快速阅读”并不是所谓的“速读”。它不是一站不停的“长驱而过”,在某些“车站”还是需要停车的。总之,需要优先确保内容的解读,就不会错失重要的内容。
所谓的快速阅读,就是跳读。这种方法有不少的优点:通过快速阅读顺利读完,能让你对自己的读书力充满自信。阅读量也会有格外显著的提高。持续进行这种跳读,能培养类推能力。这跟看电影一样,即使跳过一些场景不看,也不难类推出期间的大概情节。
在阅读时,需要你对所读作品,在思想上对人物性格、事件的发展有自己的见解。这样就不会与作品中所表达的思想相差太大。在阅读过程中,对于书中的见解,需要停下来细细品味。这也是与一般“速读”不同的地方。
在全球化时代,阅读的风气在沦丧,但经典的魅力从未因此而消退。所以,我们不仅要多读书、读好书,还要掌握阅读经典著作的好方法。在这悠长的光阴里,你读什么书,能决定你将成为什么样的人!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