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文章的第一部分,二、三部分以后陆续完成。
关于这个问题,我想结论是肯定的,几乎所有的家长,都想更好的提高孩子的学习成绩,只是在操作过程中,受主客观因素的限制与干扰,未能达到我们的目的。
第一, 对人性有基本的了解
结论:对孩子的学习-----适度参与,孩子需要适度的“他律”。
95%以上的孩子不可能做到,对应父母要求那样的高度自觉。我们自己是普普通通的人,我们的孩子就是普普通通的孩子,
不要再幻想、再奢望,自己的孩子能够高度自律,95%以上的父母自己做不到的,就别再要求孩子,孩子肯定也做不到。
1、 适度参与就是要遏制,人好逸恶劳的天性
因为绝大多数人,天性是好逸恶劳。
这里说的不仅是孩子,成年人也是如此,成年人在某种程度上比孩子强不了多少。
大多数人只管现在,不管明天,只管当下,不管未来,这在生活中特别常见,包括最宝贵的生命的对待态度也是如此。不是道理不明白,只是因为道理坚持下来变成行为,他不符合人的天性,所以行动上就慢慢放弃了。
心脑血管病,按理说预防比治疗要容易的多,花一块钱预防就能起到几十元钱的治疗的效果。但是人就是不预防,反倒更多的花钱去治疗,治疗的效果差强人意。大部分的结果是,只能是给钱花没了,把前花到急救上了了,自己孝顺心愿满足了,但被治疗者生命的质量和长度,没能达到咱们预想的目的。
因为锻炼身体不容易,长久坚持更不容易,喝酒吃肉太容易,满足食欲的舒适感抗拒不了。大多数人管不住嘴,也迈不开腿。
社会管理体制措施,也给人们提供了一定的好逸恶劳的空间,比如说最近有一个城市取消了暑假前的期末考试,原因是有一个孩子跳楼了,所有孩子的这次暑假的期末考试就取消了,孩子们欢呼雀跃,皆大欢喜,可是取消了,学生之间差距不是真正消失,未来中考高考还要靠成绩去录取,今天取消,只是应付了一部分人的心理需求,并不代表着,你不用好好学习了,道理虽然是这样,但大多数孩子们还是高兴的不得了。
父母适度参与,就是让你家的环境对孩子起到一定的制约作用,让父母的爱的天性,对孩子的好逸恶劳的天性起到一定程度上的遏制作用。
2、倡导适度参与,就是让教育者学会反思提高。
因为,生活中的许多事例,给大家的感觉是,相当一部分孩子越管越不行,可父母不认可,加大力度,但力度越大,反弹的力量也越大,不仅没有起到正作用,而且副作用越来越强烈,这时父母需要适度收手,因为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你采取目前的教育手段是事与愿违。
出现这种情况的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有集体的,个体的、文化环境的、历史、经济的。我们的国人性格有些太急于求成,太想证明自己,太想出人头地。违背客观规律,生活中拔苗助长的例子,屡屡皆是。
适度参与就是一边做,一边反思,不断总结,再用经验指导实践。这样就会少走弯路,不一意孤行,世界上不存在,拿来就用的,适合你自己及自家孩子的教育方法。
3、适度参与,就是不期望孩子高度自律。
自律对人的要求很高
《自由的孩子最自觉》是尹建立老师的一本名著,我对书中理念高度认同,写书的尹建莉老师本人,非常出色。作者的自身成长,自律水平,对自己情绪的把握,对孩子成长规律的认知远在普通人之上。她自己教育孩子的水平,我自己认为我们平常人难以企及。我们可以吸收其中的理念,但具体做法需要认真考究,结合实际。
例一、我一个亲戚小孩,自己在家吃饭的例子…….
例子2:手机的例子……诚实的告诉自己,手机随便给孩子玩究竟行不行?
4、适度参与会让教育者们少留遗憾。
常见的情况有很多种,但最常见的就是,平时对孩子不管不问,期末考试成绩单拿来了,哇哈,诶呀,亲亲,这成绩怎则么差啊?因为:
**小时候一直和爷爷奶奶在一起,,长大了,跟我也不亲,始终也没有建立良好的关系,唉…..
**你说,最近我也是忒忙,也没顾得上这件事。
**别的爸妈都陪陪孩子,说我这个爸妈当的有点不合格,没陪伴啊!
其它 ……..。
要管管,兴许这好点儿。
事实上,让孩子无论怎么教育,怎么成长,都会有遗憾,因为人生不能重来,不能再从头再活一遍。没有得到的,在某种程度上看来就是好东西,所以适度参与能避免此类遗憾(未完待续)。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