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家独立书店

作者: 不完整的容器 | 来源:发表于2014-12-14 21:34 被阅读246次

    (20141215周一)

    独立书店已死?

    互联网时代,平坦的世界,越来越多人,越来越多的事情转向数字化。白纸黑字,向符号转去,在价格与方便程度的对比下,纸质书的手感和书香不过只剩下一个“情怀”的空壳。

    可我还是想开一家书店。而现在的书店更像是沙龙。

    在台湾拥有五十多家分店的诚品书店只是诚品集团下的一个小小的经营分支,而书店也同样拥有庞大的业务扩展,以求在纸质书不赚钱的市场中,从别的地方捞钱来补。下图是诚品书店复合经营方式的部分附加项目:

    而我要做的书店,只是小小一家就好,这么大的规模,我不喜欢,也做不到。

    都说北京好,机会多,父母的同事同学纷纷把“孩子去北京读书了”当作一件喜大普奔的事。我来到了北京,工作是多,人也多,但都好陌生,与己无关,没有家的感觉。唯一让我感到高兴和“首都就是好”的是北京大街小巷里,许许多多的书店。

    太多的书店,或者说沙龙。书店大多在举办各种各样的活动,而沙龙里一般也都要几个书架。其实我不大喜欢沙龙这个称呼,好像中国今年才赶上了17世纪的法国,但叫青年空间也不合适,这样的称呼似乎只欢迎青年般的,诚然大多数顾客都是青年,但我还是觉得不能从名称上就把一部分人拒之门外,这与“交流、理解”的宗旨相悖。那叫什么?俱乐部?还是暂且叫沙龙吧。

    北京的单向街书店就把书店和沙龙结合起来。在房价突飞猛进增长的北京,房租是书店最不可缺又负担最大的开支,而日渐衰退的实体书店似乎也无法使书店收支平衡,于是单向街书店也开启了属于它自己的重塑之旅:投资转型成为多元文化品牌空间——单向空间,并在单向空间的大框架下分解出:单读(出版物以及APP自媒体)、单谈(文化沙龙)、单厨(美食)、单品(设计衍生品)。《商业价值》对它的投资转型评价是,在传统书店风雨飘摇的互联网时代,“单向空间”借助资本力量,在结构和商业模式上大胆创新,最终走上逆袭的道路。

    单单走传统书店的路走不通?那就多挖几条路,把土运过来继续铺这条满是裂缝的老路。

    还能怎么走?所有人都因为简单快捷从A往B跑的时候,我可不可以从简单些B开始,再走回我梦想中的A?

    前一阵子,我发现了青番茄。青番茄严格的来说不能算是书店,他们自己的定位是一家跨界的创意公司,致力于“变革阅读世界的体验”。青番茄一开始的经营模式是网上借阅实体书,每个注册用户需缴纳100到500元的押金,在网上选择你想借阅的书,下单,然后快递,阅读,还书,一切免费。那么青番茄靠什么盈利呢?我不知道,但是前不久,青番茄也开始转型和投资新的项目,大概是想趁手里还有资金的时候,把稳固的盈利模式建立起来:第一步,取消了网上借阅,节约快递成本。第二步,与全国各地的咖啡馆、汽车4S店合作,建立900家有“in library”标识的实体青番茄书店。第三步,开发“青番茄”APP应用,让顾客能迅速通过应用查找身边的in library及书籍,并通过扫描二维码,真正实现免费借阅。此外,青番茄走访了很多企业发现,企业购书由于缺少专业指导没有目的性、利用率低。如果由青番茄去配备企业所需的专业书,企业可以花更少的钱,并向员工提供借阅服务。这种增值服务要是能行得通,就又是一条“挖得到土”的路。同样,青番茄未来还打算推出与阅读结合的“书式深度在线旅游”,到书中的地方去,将阅读推广与旅行类网站的产品进行合作。

    条条大路通罗马,前提是你心中的那个“罗马”还存在。

    我想开一家独立书店,看着自己的书,不必面朝大海,也不必等到春暖花开。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 Ackeman蛋糕君:身在北京,近日也在策划过几年回老家开自己书店的小方案,空有情怀,青番茄的方案更像是夹缝中草籽,足够顽强、坚韧十足的商人模式,然而并非我能所驾驭的,在这一方面,看来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 jieroarchl:我不喜欢书 - 我喜欢交流,想象,更高效的知道越来越多,建立无数不知道的支点。不要一个故事,虽然可以随意捏造一个故事——但那也无趣,只是人生这么短。却要无数代价才能得到尽可能的东西——再怎么也不可能习惯自己站立在他人的时间代价上,自己享受的一切无法交给别人。不可原谅。
      • 不完整的容器:@AaronFLY 谢谢,努力学习中,一定要开起来
      • 227d04df74af:有趣。别的实体店全死光也没关系,书店不能少。站在我的立场上,期待作者的书店开起来并活下去。

      本文标题:一家独立书店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rbxott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