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底有幸参加了张小桃桃总的“桃共读”阅读活动,阅读书籍《刻意练习》,为期21天,每天打卡记录心得并参与群内讨论。群内潜伏众多高手,思想火花不断。十分有趣有益(有机会你一定要来)。以下是我读完《刻意练习》之后的小小分享。
《刻意练习》是著名心理学家艾利克森和科学作家普尔合作撰写的。艾利克森是“刻意练习”的研创者。
读完《刻意练习》,颠覆了我很多的学习认知,理清了很多学习概念与方法。主要包括以下3点启发。
一、“天才”是训练的产物
天才是被训练出来的,通过正确的高强度的训练,人人都可以有天赋般的神奇能力。天生身体缺陷的人,比如自闭症也不是生来就有某种神奇的能力,而是因为他们在某些方面更关注。跟任何人一样,也是通过训练造就的本领。
我们的大脑和身体有无限的适应能力,“天才”正是比我们更多的利用了这些能力。
在我们看来很多不可思议的事情,也是他们日积月累努力的积累。对他们来说自然而然发生的。并没有我们想象的神奇。
二、有目的的练习和天真练习
大家看起来都很努力,成绩却相差甚远。原因是使用了不同的练习方式,即:有目的的练习和天真的练习。
天真的练习:周而复始的重复某件事情。不关注过程,不看重结果。一直在自己的舒适圈徘徊。用3个字总结:埋头干。也是我们很多人(包括读这本书之前的我)使用的方法。传统认知认为,只要这样不断练习下去,就一定会有进步,而事实相反,不仅进步停滞不前,技能水平还会偷偷下降哦。
有目的的练习:专注其中并及时反馈,不断的确定目标走出舒适区。
热门的“1万小时天才定律”更像是畅销书作家的商业噱头。重复的机械式的动作,无法带来成功。
“瓶颈期”是我们经常会遇到的问题,并不是我们达到了自身极限,我们可以用不同的方式来思考解决事情。这也是我们需要导师的一大原因。而事实上,新手到高手的过程,就是不断打怪升级,突破瓶颈的过程。
有目的的练习是一项艰巨甚至枯燥无味的任务。我们常常难以坚持,很多时候即使仍坚持练习,但难以保持专注和努力。可能就停止了进步。所以“保持动机”至关重要。这也许是每个训练者要面对的最大的问题。说到这里,很多朋友会想,咦?这难道不是我们的“意志力”决定的吗?而实际上,世界上根本没有“意志力”的存在。意志力与动机完全两码事。回到“动机”的讨论,动机由两个部分组成:1、弱化停下脚步的理由,2、强化继续前进的理由。
有目的的练习可以让我们的技能有一定程度的提升。但如果想成为某个行业或领域的杰出人物,则需要使用“刻意练习”这个法则。
三、刻意练习
刻意练习是有目的练习的一种。是迄今为止提高人类在各个行业或领域中能力最强大和最有效的方式,没有之一。
针对同一件事情,新手和高手看待问题的高度和深度是不一样的。这种认知差异,就是心理表征。我们做刻意练习的训练,就是创建高手的心理表征。
刻意练习与其他类型的练习有两个重要的差别:
1、需要一个已得到合理发展的成熟行业或领域。对成绩有清晰严格的评判标准。新手高手能客观明显区分开来。
2、需要一位能布置作业和及时反馈的导师。这位导师已经达到一定的水平,能把自己的经验传授给他人。
那我们如何运用刻意练习呢?
1、确定杰出人物。最好是杰出导师,如果没有,就找经典书籍。再没有,最大限度的使用刻意练习的本质。进行高强度高质量的反馈复盘纠正。
2、找出杰出人物和其他人的差别。
3、寻找对方可能成功的原因。
4、复盘,投入足够多的的时间精力反馈。
使用这些小技能,助力训练。
1、在情境中学习,找到属于自己的学习小团体。从外围工作做起,随着技能的提升,进入圈子核心。
2、隐性知识显性化,多观察多思考杰出人物的行为。
想要获得提升,需要我们不断走出自己的舒适区,甚至枯燥无味。但这意义非凡。很开心参加了这次共读活动。更爱桃总,爱大家,爱自己。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