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 学习中心,怎么学?
答案很简单,无非就是线上线下相结合,个人与团队相结合,时间和空间被打破。
学习到底以什么为中心?
以学生为中心,不是以知识为中心
其根本原因,是过去以传授知识为主要目标的教育,在信息革命摧枯拉朽的攻势下束手无策,因此把原有的教育目标调整为学会学习、加强素养的新目标。这是信息时代促使的教育的改变,也是教育对信息时代的回答,是对以学生为中心的呼唤。
在未来的社会,学力将比学历更重要。学历只证明着过去,学力才意味着未来。如果我们不能够成为一个善于学习的人,我们将会被时代淘汰。
以学定教的个性化学习
未来的学习中心,无疑会采取一种“以学定教”的个性化学习。
所谓以学定教,就是依据学生的具体情况(学情)来确定教学的起点、方法和策略。
这里的学情包括学生的知识、能力基础,学生的年段认知水准,学生课前的预习程度,学生对新知的情绪状态等学习主体的基本情况。
如何将学情数据化?现在可以借助人工智能技术,对学习记录进行有效的分析。当前的评价标准虽然只有考试的分数,但是分数相同的学生,其能力、方法、知识掌握水平其实是不一样的。好未来做过一个有意思的实验,发现有的学生平日的做题正确率很高,但考试时总是做不完。通过对课堂记录进行分析,发现他是每完成一道题就检查一道,所以每次考试都做不完。帮助其调整方法后,这个学生的成绩一下子就提高了。所以,分数相同的学生,其真实能力可能是大不相同的。
而“定教”,就是确定教学的起点不过低或过高,在恰当的起点上选择最合适的教学内容,最优化的教学方法,让每一位学生达到最大可能的发展。
可见,以学定教其实就是一种个性化教育。其实,以学定教,也可以说是以教助学,是以学生的学习为中心的教学。
改变大班学习的毛病
从学校规模来说,我们的学校都是大规模,五六千人,甚至万人以上的学校比比皆是。我们的行政管理部门,甚至我们的校长教师,还美其名曰“规模出效率”。
我们知道,这种思维是现代学校制度基因中带来的毛病。最早的西方义务教育制度,就是伴随着工业革命规模化生产的要求而出现的,它强调的是效率,强调的是规模,要用最少的投入去实现教育效率的最大化,自然对个性化重视不够。
改变统一课程的毛病
适合的教育就是最好的教育。
多样化应该是未来教育一个非常重要的特征。现在的学校千人一面,统一的标准,统一的考试,统一的课程,统一的评价,统一的服装,统一的教材,把本来千姿百态的教育变成了一个色彩,把本来具有无限发展可能的学生变成了“单向度的人”。
特色就是卓越。能不能把每一所学校办出特色?能不能把每一间教室都办得与众不同?能不能使每个孩子的个性充分张扬?能不能不以分数高低论英雄?能不能让每个学生自己选择一些他最需要的课程?这是每个教育工作者需要认真思考的问题。
今后,我们现在的所有学校,都应该变成各具特色的学习中心。学生可以今天在这个学习中心学习这门课程,明天到另一个学习中心去学习另一门课程,所有学习中心都是充满个性的,有着自己的私房“绝活”。
许多地方现在搞“多校划片”,让许多买了学区房的人叫苦不迭。那么,在同一个大学区里,有没有可能把其中的每一所学校(学习中心)办得更有特色?这所学校(学习中心)的这门课程特别棒,那所学校(学习中心)的那门课程特别棒,这样学生可以今天在这里学习这门课程,明天到那里学习另一门课程。学生的文凭也不再是某个学校的文凭,而是整个学区的文凭。
改变统一难度的毛病
从学业标准来看,现在我们国家的学业标准(学科学习标准)定得太高,我们的学校对学生的学业要求太高了。学生的学习内容太深、太难,广度不够而深度有余,生活常识不够而学术知识有余。造成了学校中大部分学生都是失败者,大部分人是陪着少数人去读书的,学生在学校中没有成就感,在学校中被摧毁了自信心。
现在教育领域很大的失误就是对所有人都提出了清华、北大的要求。所以,不妨把标准降下来,让大部分学生学那些对他们将来发展真正有用的课程,帮他们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形成良好的人格。一句话总结就是,让我们的教育更有人性的光辉。
改变统一进度的毛病
与统一课程、统一难度的毛病一样,统一进度也是传统学校的一个明显的缺陷。每个人的学习能力是不一样的,每个人学习不同学科、不同内容的特点与节奏也是不一样的。
统一进度完全不考虑学生的个性差异,不考虑学生的不同知识背景与学习基础,采取“一二三齐步走”的简单做法,结果造成已经远远走在课程前面的学生早已经掌握了学习内容,而远远落在后面的学生则不知所云,跟不上课程的步伐。对于所有的学生用同样的进度,显然也是不能够适应个性化的学习需要。
未来的学习方式有什么不同?
未来学习中心会打破传统的班级授课制与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会形成线上线下相结合、集体讲授与小组学习相结合、主动学习与认知外包相结合的新型学习方式,与今天的学习方式有许多差异。
突破时空限制的泛在学习
未来学习中心的一个重要标志,就是突破时空限制的“泛在学习”(U-Learning)将逐步取代传统的有固定时间、固定地点的学校学习。
泛在学习,顾名思义就是指无时不在、无处不在的学习,是一种任何人可以在任何地方、任何时间,用任何方式获取所需的任何信息的学习方式。也有人将之称为无缝学习、普适学习和无处不在的学习等。
学习时间弹性化与学习空间多元化
泛在学习有两个最显著的特征。
一是学习时间弹性化。学生不需要在固定的时间准时入学与上课,每天上学和放学的时间也是弹性安排的,一方面不同的学习中心可以自主安排学习时间,另一方面学习者也可以预约学习指导或者实验、交流的时间。
二是学习空间多元化。学生也不需要到固定的教室学习,可以到学校或者社区的图书馆学习,到科技馆、博物馆等地学习,到各种有特色的学习中心学习,还可以利用网络教育资源进行学习。
学习游戏化
游戏是儿童天性。杜威说:“游戏是儿童的精神态度的完整性和统一性的标志。”美国学者詹姆斯·约翰森等在《游戏、儿童发展与早期教育》一书中论述了游戏对于儿童成长的三个方面的重要作用:一是对儿童的认知发展具有积极意义,如想象游戏能够锻炼发散思维能力;二是能够使个人获得独特个性,因为游戏是一种表达个体品位和兴趣的方式;三是能够通过游戏与他人建立联系,也是获得自我意识和成为群体一员的手段。
其实,游戏也是人类的天性。从牙牙学语的婴儿,到白发苍苍的老人,玩游戏的经历贯穿我们的一生。小时候的过家家、捉迷藏、荡秋千、下军棋,青少年的篮球、足球、“密室逃脱”,成年人的象棋、围棋、“掼蛋”(一种扑克游戏)、桥牌、麻将,一直到适合不同年龄的各类网络游戏,让多少人乐此不疲、废寝忘食。
从世界各地的探索来看,游戏完全可以成为未来学习的一支生力军。尽管人们对网游或者数字游戏有着不同的看法,但是,对于游戏蕴含的追求自由与创造、勇于挑战与闯关、遵守规则与约定、享受愉悦与幸福等特有的功能是没有异议的,这就是游戏精神的本质。
所以,未来学习中心不会把游戏作为学习的敌人,而是尽可能把学习与游戏结合起来,尽可能使游戏成为学习的助推器。
当然,我们说游戏化学习将成为未来学习的一个重要方式,并不意味着未来的学习就能够完全像游戏一样。北京大学教育学院副院长尚俊杰博士认为,目前,游戏化学习面临三个方面的困难和障碍。
一是表层的困难和障碍。主要是教师无法拿出大量时间来组织游戏的进行、引导学生的反思和总结,学生不明白自己在游戏中到底担任什么角色,学生也缺乏正确的学习策略或方法,这是人的因素。
二是深层的困难和障碍。这体现在动机、行为与成效方面,游戏与学习追求的是不同的目标和境界,如游戏强调的是情感的沉浸,而学习追求的是理智的沉浸,两者时常会发生冲突。
三是游戏自身的困难和障碍。游戏具有自愿性和自由性,而学习化游戏进课堂后,成为正式课程的一部分,学生就无法自由选择,自愿与自由也就无从谈起。这是两者本质上的差异造成了困难与障碍。所以,游戏化学习仍然任重道远。
用虚拟现实技术,实现沉浸式学习
虚拟现实(Virtual Reality,简称VR)技术,是指利用电脑模拟产生一个三度空间的虚拟世界,提供用户关于视觉、听觉、触觉等感官的模拟,让用户如同身临其境一般,可以及时、没有限制地观察三度空间内的事物。
虚拟现实技术在教育领域有着广泛的应用,如在医学院校,学生可在虚拟实验室中,进行“尸体”解剖和各种手术练习。使用这项技术,由于不再受标本、场地等因素的限制,所以培训费用会大大降低。
项目制学习
项目制学习,英文叫Project-Based Learning,有人把它简写成“PBL”。
项目制学习是和问题式学习相对而言的。问题式学习就是我们过去在中国课堂遇到的学习方式,老师先把一些问题拿出来,然后跟学生一起解决这个问题。在这个过程当中,帮助学生获得知识和技能。
项目式学习不一样。学校不教数学、物理、化学,不分生物、历史、地理这些学科,而是由老师带动学生寻找真实的、有意义的、连贯的项目中的问题,让学生围绕项目,深入了解相关知识内容,涉及数学的问题,用数学知识去解决,涉及化学的问题,用化学知识去思考。
在未来的学习中心,项目式学习所占的比例会越来越大,甚至会成为主流。
合作探究性学习取代接受性学习
探究性学习,顾名思义,是一种以研究问题、解决问题为导向的学习方法。这是一种学生学习方式的革命性改变,因为传统的学生学习,主要是一种接受性学习,一般是从听教师讲授开始,从学科的概念、规律开始的学习方式,而探究性学习则是学生自己通过各种事实来发现概念和规律的方式。
检验接受性学习的效果主要是看学生掌握了多少,接受了多少,能否完整地复述和重现知识。而检验探究性学习的效果是看能否选择好的学习课题;能否有效地针对问题开展探究活动;能否通过假设、推理、分析,去找出解决问题的方向;然后通过观察、实验来收集事实,能否对获得的资料进行归纳、比较、统计分析,形成对问题的解释;能否有效地在探究中发现新的问题,对问题进行更深入的研究。
探究性学习是现代教学改革的趋势,因为它更符合科学发现与科学创造的规律,更能够发挥学习者自身的学习主动性、积极性,激发学习者的学习兴趣。
当然,由于难度也更大,往往需要合作者的参与,集思广益,共同探究。所以,合作探究性(也叫自主合作探究)的新型学习方式,越来越受到师生的欢迎。
认知外包,方法论的学习
混合学习与合作学习将成为未来学习中心的主要学习方式。
借助于智能设备而生存与发展的时代已经来到,人机结合的学习方式会发挥更大的作用,认知外包的现象会更加注重方法论的学习。
所谓混合学习,也就是说未来的学习主体是一个人机结合体。未来的学生将不是完全借助于自己的手和脑来进行学习,而是借助于外脑,借助于人工智能,借助于大数据,借助于计算机技术,所以认知外包的现象会成为一个很重要的特征。也就是说,很多过去需要用传统学习方式来解决的问题,如查找资料、整理归纳等,就可以委托机器来完成。
所谓合作学习,也是未来教育的一个重要特征,即基于项目式、主题式学习的过程,同时也是团队合作共同完成学习任务的过程。团队学习、合作学习,对提高学习效率、调动学习积极性、共同去探讨研究问题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所以学习方式会发生很大的变化。
通过互联网指导学生
教育和互联网的结合,远远早于商业。
互联网给教育带来的变革是巨大的。在互联网模式下,学习不再只是呈现、接收、评价、反馈的过程,而是一种全新的认知过程。课程与教学需要更加关注进度设计、用户感受、社会参与等。互联网给教育带来了许多新的可能性。所以,互联网出现以后,利用网络改变教育的努力与投入,力度也远远大于商业。
利用网络学习会成为未来学习的一个重要的特征。
我们一直提倡,要在我国国家开放大学的基础上,建立一个真正意义上的国家网络教育资源平台。这个平台应该采购全世界最好的学习资源,而不仅是中国最优秀的课程资源。这个平台上的教育资源由国家统一采购,免费为所有的学习者提供,同时也提供考试和评价等基本公共服务。各个学习中心可以研发自己独立的具有个性特征的课程,作为国家课程资源的重要补充。未来将形成一批各具特点的网络学习中心,通过互联网来指导学生学习。
目前,我们还没有类似于斯坦福网络高中那样的网络学校。在未来,不仅这样的网络学习中心会出现,而且更多的学习中心将采取线上与线下相结合的办法,帮助学生更便捷地学习。
大数据和人工智能实现精准学习
所谓大数据,不仅是指数据的数量之大,更主要是指通过对维度交错、来源多元、类型多样的大规模数据的深度挖掘与分析,寻求数据背后的逻辑关系,使人们可以脱离以往常依赖于小样本数据的推测或感性化的偏好性选择,转向基于理性证据的决策。
通过对于教育大数据的采集、处理和分析,可以帮助学生发现并开发自己的学习潜力,提升学业表现。学生可以掌握学习的主动权,自主规划学习的计划,决定个性化的学习内容、路径与方法,随时监督自己的学习进度,检查学习的效果。教师也可以根据大数据全面掌握学生的学习行为与学习结果,有针对性地进行教学。
所谓人工智能,是指研究、开发用于模拟、延伸和扩展人的智能的理论、方法、技术及应用系统的一门新的科学技术。
当然,大数据和人工智能运用在教育领域也有一些问题需要引起高度重视。
一是关于大数据背后的隐私与伦理问题。
二是关于只见数据不见人的问题。
学生从知识消费者变成知识创造者
未来学习中心的学生将从知识的消费者变为知识的创造者,研究型学习将成为学习的主要方式。
也就是说,未来学习的过程本身就是一个探索的过程知识。在学习的过程中,学生不仅可以验证已经发现的知识,也可以在学习过程中创造新的。研究型学习将会成为未来学习非常重要的学习方式。
如果学习中心建成,课程资源一定要有强大的技术支撑,能够实现想学就学、应学尽学。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