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极简思维》七日共读
为什么努力以后还是成绩不好?

为什么努力以后还是成绩不好?

作者: 爱读书的小熊猫啊 | 来源:发表于2019-11-05 14:27 被阅读0次

从小到大,我们都拥有一个共同的身份——学生。我们都经历过语文课上看到课后练习题中“背诵全文”崩溃,我们很努力地去学习,可是语文的古诗、数学的公式、地理的地质地貌、历史的事件背景等等压的我们喘不过气,好像大脑在和我们开玩笑一般——就是记不住。为了应付考试,我们只能死记硬背,成绩也不尽如人意。于是我们成为了家长口中被比较的对象,谁谁谁的孩子又考了第一名;谁谁谁的孩子多么聪明·······而我们,就成为了脑子笨、不聪明的代名词。

可是,我们真的是大脑天生愚钝不聪明吗?

当然不是,是我们的学习方法出现了问题。我们上学的时候会认真读课文,一遍又一遍,书上的文字让我们用五颜六色的笔勾勒出了重点,我们误以为反复阅读课本就可以记住知识点,但是这样的学习方式一方面浪费我们的时间,我们无法在头脑中留下持久的记忆,另一方面则会让我们产生一种错觉——随着对所阅读的文本越发熟悉,我们以为自己已经掌握了内容,而且看起来很刻苦,但是学习时间的长短并不能够用来衡量我们掌握知识的程度。

那么如何帮助我们可以更快更好的提升自己的记忆能力呢?

1.检索式练习

我们在阅读过一段文字或者上完一堂课后,只需要用几道简单的小问题考考自己,就可以巩固所学的内容,强化我们的记忆。许多老师都认为,只要让学生学习的更快、更轻松,学习效果就会越好。而大量的研究却证明事实恰恰相反:正是感受到学习更吃力时,记忆才会更为长久。我们在用问题检验自己的时候,也正是大脑在进行检索的过程。从记忆中检索知识点有两大好处:一是能告诉你什么是你知道的,什么是你不知道的,然后你就可以判断以后把精力放在哪个薄弱环节上,并加以改进;二是回想已经学过的知识会让大脑重新巩固记忆,强化新知识与旧知识之间的联系,方便你在今后进行记忆。检索某个知识点所耗费的努力越多,我们学习的就越扎实。

2.穿插练习

我们很多人在学习的时候都是进行“集中式练习”,在一段时间内反复练习一件事,直到真正掌握。我们把重复练习称为“暂时的优势”,也就是说,集中练习可以让我们在短期内取得成效,但也很容易造成遗忘。研究表明,只有当练习被安排在有间隔的培训里的时候,才能更有效。在练习中插入两个及两个以上的主题或技能,穿插安排其他的学习内容,会让我们把学到的东西掌握的更为牢固。这种学习方式可能会放缓我们学习的进程,从表面看我们的成绩并没有得到提升,但是从长期看,穿插练习把学习与练习间隔分隔开来,让两者之间间隔一定的时间,这样做可以让学习成果更加显著、记忆更加牢固,能够有效的形成习惯优势。

3.打造心智模型

心智模型就是被牢牢记住并熟练应用的技能或者知识结构,就像有多年驾龄的老司机,他们根本不需要在开车的时候,想着第一步要关车门,第二步要系安全带。心智模型和习惯一样,可以被调整被改变。医生、律师、运动员,各行各业专业的表现,源自于在不同环境下,在各自特定的领域进行的数千小时的练习。通过这些练习,我们可以积累大量类似的心智模型,从而保证自己在特定环境下做出正确的分析。越是专业的人员,他的心智模型越是复杂。

4.化解因失败带来的焦虑感

对失败的恐惧会导致学生厌恶尝试新事物,讨厌下功夫冒险,或者导致他们在面临考试等压力下表现不佳。在考试中,越是害怕失败犯错的,成绩可能越差。因为他们把很大一部分工作记忆容量浪费在监测自己的表现上了,我做的好不好?我是不是犯错了?而这样的担忧势必将分配给测验中解答问题的记忆容量降低。所以,我们要知道学习新知识时,虽然会遇到困难,但是困难也是有益处的,错误也是人生中的一笔财富。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为什么努力以后还是成绩不好?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rcesbc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