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顺治十八年,西元1661年,此时的中国依旧处于南北对峙的状态:当时的云南处于南明永历朝廷的统治之下,而其余大部分地区都在清朝的统治下。不过,此时的胜败已经一目了然:清军在这一年,攻入云南。无力抵御清军的南明永历皇帝只好逃到缅甸。

对于永历帝的出逃,清朝自然不能坐视:清朝朝廷于第二年:即康熙元年,指令吴三桂对永历帝出逃展开行动。迫于清朝压力的缅甸王只好将永历帝献给负责统兵追杀永历帝的吴三桂。
吴三桂俘虏永历帝没多久,就处决了永历帝。而对于吴三桂的这番行为,有历史爱好者认为,这也为吴三桂后来的悲剧埋下了伏笔。
1、吴三桂的短视
吴三桂存在一个幻想:那就是按照明朝的惯例,明朝朝廷将云南分封给了沐英家族。清朝入关,想必对云南也不能直接管理,所以,自己只要努力奋斗,自然可以成为清朝版的沐英。但是,吴三桂却忽略了一个问题:那就是,清朝凭什么要让一个降将来扮演沐英的角色?
当然,如果吴三桂能够多次放水的话,其实目的也可以达成:那就是不对永历帝斩尽杀绝,而是让永历朝廷以流亡的形式,继续在东南亚流亡,给清朝造成边疆不稳定的印象,这样,自己才可以如同唐朝的节度使那样,独霸云南。

不过,吴三桂处决永历帝,意味着对于清朝来说,边塞已经消停了。此外,也彻底断绝了吴三桂的后路:最起码在明朝的遗老遗少眼里,吴三桂谋害永历帝,这个大明朝头号乱臣贼子的帽子,他是永远都摘不掉了。
不过当时吴三桂大概率是没意识到这一点。所以,很多年后,吴三桂起来造清朝的反,选择“反清复明”的口号后,天下人——不论是清朝百姓还是明朝遗老遗少,都感到要笑掉大牙:清朝方面认为,处决永历帝的人是你吴三桂,打南明军最积极的也是你吴三桂,你还好意思说反清复明?明朝遗老遗少对于吴三桂的行为,几乎表示无语了:你也配?
2、吴三桂的无奈
当然,处决永历帝,对吴三桂来说,也存在一定的无奈之处。
因为当时的清朝,处于主少国疑的状态:吴三桂生擒永历帝的时候,刚赶上顺治皇帝驾崩,清朝的康熙朝廷刚刚建立。当时康熙帝还是小孩子,朝政由四个辅政大臣负责。当时的环境很微妙,尤其是康熙朝廷方面,也非常担心会不会出现边将造反:毕竟,康熙初年,明朝的遗老遗少还客观存在。打算打着反清复明旗号搞事情的也不占少数。

所以此时的永历帝落到吴三桂手里,吴三桂也很尴尬:如果不处决永历帝,很可能被康熙朝廷视为存在不臣之心。吴三桂此时没有考虑造反,一来是主观上,吴三桂当时还真没那么大的野心;二来是客观上,吴三桂也估测自己多半干不过当时的康熙朝廷。所以思前想后,吴三桂也只能处决永历帝。
吴三桂其实也存在着一定的侥幸心理:他认为自己的行为,算得上十分昂贵的投名状,应该可以换来世代镇守云南的报酬。但不曾想,康熙帝亲政后,就开始研究让他回家养老。这是吴三桂十分不接受的,于是,吴三桂选择了造反。最终,落了个身败名裂的下场。
其实归根结底:吴三桂的悲剧,就是吴三桂目光短浅、盘算不周的结果。或者当初就不该对永历朝廷赶尽杀绝,或者当初就该老老实实做人。但是实际上,眼光有限但还不老实的吴三桂,最终只能收获悲剧。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