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s://img.haomeiwen.com/i7658123/9139c991f1febb4f.png)
内容简介
《自卑与超越》是个体心理学创始人阿德勒非常有名的代表作,为心理学的必读书目。《自卑与超越》自第一版发行已逾八十年,仍具有强大影响力。
《自卑与超越》可以教你用心理学知识来实现有意义的生活。《自卑与超越》为心理学专业译者翻译的完整全译本,同名平装版年销量破100000册,为此,特推出《自卑与超越》。《自卑与超越》从个体心理学观点出发,通过大量实例,从教育、家庭、社交、伦理、婚姻等多个领域阐明了人生道路的方向和人生意义的真谛,帮助人们正确面对自卑感和缺陷,正确对待职业、融入社会、理解生活、探究潜意识,所以《自卑与超越》具有深刻的哲理性和巨大的学术价值。
作者简介:
阿尔弗雷德·阿德勒(Alfred Adler ,生于1870年2月7日,逝于1937年5月28日),奥地利精神病学家。人本主义心理学先驱,个体心理学的创始人,曾追随弗洛伊德探讨神经症问题,但也是精神分析学派内部第一个反对弗洛伊德的心理学体系的心理学家。
著有《自卑与超越》、《人性的研究》、《个体心理学的理论与实践》、《自卑与生活》等,他在进一步接受了叔本华的生活意志论和尼采的权力意志论之后,对弗洛伊德学说进行了改造,将精神分析由生物学定向的本我转向社会文化定向的自我心理学,对后来西方心理学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精彩书评:
壹:
这里只是谈一谈我看过此书后的感受和反思。
心史老师说,很多学心理的不是想弄清楚整个人类的心理状况是怎样的,也不是想纠结于感觉知觉记忆这些实验内容,而是想解决自己的问题。说得没错,至少我选择心理的其中一个原因,是因为我对自己有疑问。
一直以来我都认为自己是自卑的,优柔寡断、临阵退缩的事在我身上都发生过。我害怕失败,害怕当众讲话,所以越发沉默,越发犹疑。朋友说我谨慎,我却知道这是没自信没激情,恶性循环。尽管我努力改变,想用变得更开朗来解决这个问题,但是自卑总是让我一次又一次地错失机会。但根据阿德勒的看法,培养对外界而非自身的兴趣、合作和社会化的能力,确实是超越自卑的好方法。
阿德勒说自卑有三个最主要的来源:身体缺陷、娇纵和忽略。虽然阿德勒提出这三个原因也与他自身的经历有关,但无可否认,这三点至少是造成自卑的原因的一部分。前两个对我来说不符合,最后一个有可能。幼儿园本应上大班那年,由于某些客观原因,我没有学可上,而爸妈都上班,于是我一个人待在家里,这可能就是“忽略”。我很庆幸父母关系很好,家庭相处融洽,所以我没有变成神经症。我记忆最深的是,有一次一个人在家看某个京剧的连环画,看到一个在城墙上防守的将军之类的人自刎,被吓到,愣了好久。可能因为这件事,我从小就对死亡很畏惧,甚至曾大哭着跟爸爸说“我不想死”。阿德勒曾说自己的生活目标就是要克服儿童时期对死亡的恐惧。其实我也是,但现在还没能克服。他还说,在面临困难时,退缩的最彻底表现就是自杀。我是不会自杀的,可能因为我怕死,但更重要的是,我明白我对父母的重要和自己的责任,自杀在我心中是最不负责任的行为。
我会承担已有的责任,但对于需要争取的东西就会犹豫退缩,尤其是要面试的时候。我不知道我害怕当众说话是为什么,而且似乎从小学开始,随着年岁增大,这种情况越来越严重,直到高中我有意纠正才稍稍有点好转。如果是因为我父母的社交圈就很窄(因为我爸是个不喜欢社交的人),那为什么小学之前没有这种情况?我觉得还是因为自卑,并且害怕失败。
其实这是个悖论。照理说高自尊并且将成败归因于稳定因素(能力、任务难度)的人,才会在遇到困难时通过贬低其难度、降低努力来给失败找借口,让自己好受点。而我很不幸的符合上述描述。高中之前,我学习并不算刻苦,每晚十点半之前睡觉绝不熬夜,甚至初三了都还每天看电视看小说,但由于初中知识较简单,我的成绩居然很好。上了高中,这套学习方法显然不再适用,但我的改变仅体现在将睡觉时间推迟到十二点之前,还有由于住读,将看电视换成了每周回家上网。可能是基础较好或运气不错,成绩虽没有初中好但也过得去,偶尔还能一鸣惊人,就如某个无聊测验的结果所说,“段誉”式学习,不刻苦钻研,涉猎广而不深,关键时刻发挥不稳定。其间我对成绩持不太看重的态度,虽然心里还是会着急,但就是不够努力,似乎潜意识里觉得如果努力但得不到好成绩是重大失败,不太努力而得到这种成绩就不那么难受。但我又是一个自卑的人,难道自卑和高自尊能同时存在?
其实我认为,自卑和高自尊本质上是相通的。自尊的定义现在依然很混乱,比较受人接受的自尊是自我能力和自我喜欢的整合,是个体对自我形象的主观感觉。但我觉得这不确切,因为个体对自我形象的感觉也是多方面的,很难用一个高低维度来说明。比如我认为自己是一个有价值的人,并感到自己值得别人尊重,但不太能接受个人不足之处,那么这到底是高还是低?各个维度可以加权吗?至今没人能回答。表现出高自尊的人可能是因为自卑而用自信的肢体语言来掩饰,表现得不怎么出众的人也可能对自己很满意以至于不需要用争取成功来证明自己的能力。我认为区别只在于一个人对自己能力是否让自己满意的关注程度的强弱,即:有人很在乎自己的能力如何,有多少有缺点;而有的人却把精力放在其他地方,对自身是否称得上优秀不太在意。用现在的理论来看,前者自卑所以很想摆脱自卑而很在意自己对自己评价,后者不自卑所以对自身关注较少。所以,阿德勒说将注意力投向社会和他人以超越自卑,是个非常明智的命题。
贰:
什么是自卑?阿尔弗雷德▪ 阿德勒在此书给出的定义是,“当个人面对一个他无法应付的问题时,他表示他绝对无法解决这个问题,此时出现的情绪便是自卑情绪。”
人类在生活中会遇到各种各样的困难。我们常常希望我们能对目前的地位进行改进,这种想法可以说是一种广义的自卑感。在理想的情况下,我们能通过这种心态的驱使改造环境、改善自己,从而获得安全感、建立优越感。这也是人类这个物种生存和进步的主线。然而在某些情况下,我们为了摆脱自卑选择了错误的方式和错误的目标,问题就随之而来。当人们在职业、社会、性这三个生活的主要方面频频遭遇问题,他所表现出的就是一种自卑的人格气质。
异常是怎么出现的?作者认为在四五岁之前,人的生活经验决定了他/她解释周遭事物和回应的方式,对于“对这个世界和对自己应该期待些什么”有了基本的答案。作者将器官缺陷、被娇纵、被忽视归纳为儿童时期最容易碰到的三种问题。存在以上问题的儿童,他们在早期获得安全感优越感的方式可能是强调自己的身体缺陷、依赖他人的肯定、哭闹淘气以引起他人注意等等,缺乏通过自己正常的努力或是通过奉献、对别人发生兴趣和互助合作来达到目的的成功经验,并更容易感受到挫败。结果在之后的生活中,错误的行为-目的环路不断被强化、放大。
如何超越自卑?作者是从教育者和治疗者的角度讨论这个问题的。作者否定了遗传或者性压抑决定性格的观念,认为自卑是有希望被纠正的。简而言之,人们需要判断哪些行为其实是自卑的表现,患者的潜在愿望是什么,患者的哪些早期经验造成了现在一种错误的反馈模式,然后向患者指出错误所在,鼓励其建立正确的反馈模式——即作者通篇强调的“合作”,以达到一种利人利己的普世价值。
具体而言,他强调母亲在养育孩子的关键作用:第一步,母亲爱护孩子,让孩子与外界建立一种初步的、积极的联系;第二步,母亲将孩子的兴趣转移到父亲身上,引入另外一个合作的角色;第三步,母亲引导孩子进一步扩大社会接触。然而作者也认为比教导父母可行性更强的是对教师进行指导,鼓励教师在学校生活中发现孩子的问题,判断孩子的真正需求,与家庭合作加以引导。
该书观点对我自己的启示:
第一,我的自卑。其实我记忆中的童年经历没有明显的归类。最初两三年父母因为工作忙,可能有忽视的因素,但即使有影响也是非常潜意识的影响。作为独生子女更有可能属于“被娇纵”的类型,过度依赖他人对自己的评价。自己在小学时代学习和人缘都不错,所以这个问题并不明显,只是有时候在新的群体中(比如和父母同事、同学的孩子在一起玩)没有得到话语权时会表现得特别孤僻、不合作。进入佼佼者汇集的初中以后,彻底失去了中心地位,自卑感明显凸现,具体表现在习惯于很低的自我评价,不喜欢和人缘很好的人交朋友,当他人表示肯定(比如我擅长的科目)自己才会报以加倍的努力。遗留到现在的问题在于:习惯自我否定,寄希望于他人的反复肯定;习惯要么在一个群体中做主心骨,要么完全漠不关心;习惯被控制,当处于一个相对自由的学习环境就会无所适从。我需要更好地认清自己,判断哪些是我性格的一部分无需强求,哪些是我逃避问题的方式应该矫正。
第二,拖延症相关。人们通过懒惰和拖延,拒绝“通过努力有质量地完成工作”的行为模式,避免“努力后仍然失败”的可能,从而获得安全感。我曾经一度认为赶工比提前准备是更适合自己的工作模式,然而我的拖延症在最近两年从习惯赶工恶化到完全无法完成重要任务的境地,说明这必须调整。通过对自己能力的客观评估、把任务拆分、具体的时间规划、短周期多次自我评价及肯定,可能有助于改善这种情况。
第三,怎样坚持对目标的追求?当目标带来的动力大于障碍带来的阻力,人才会产生前进的愿望。所以在长期计划的执行中,我需要不断强调目标达成可以带来的正面感受。
总而言之,人人都自卑,人人都需要安全感优越感,但是实现的方式各自不同。克服自卑乃至超越自卑不会靠一句心灵鸡汤轻松解决,但的确可以通过不断强化积极的心理行为模式,积累成功经验,让自己的感觉更愉悦,更有效地达成自己的意愿。当自己的某种习惯已经造成困扰,不妨问问自己内心真正需要的是什么,能不能通过别的方式来解决,相信自己,相信外界的善意。然后去做,去证明。
需要这本电子书的朋友加 微Q:2802031363免费获取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