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这几天,一个高三女生燃爆的高考动员演讲刷屏了网络。
可以说,她感动了自己,也感动了在场的同学。
但这段之所以会刷屏,倒不是因为感动了网友,反而因为表情被网暴了。
有些人还提到,等她出社会后,再看回曾经这段誓言,就会知道多尴尬了。
但我倒觉得,未来不管这个女生考上什么样的大学,出社会后找了如不如意的工作,她一定会非常怀念这段青春。
为什么?因为最心无旁骛,最目标明确,只需要盯着一个锚点——考上好大学,在这个目标的指引下拼尽一切读书。
眼下的苦,在以后看来,比起人生更多两难的选择来说,这个苦,相对是明确的,有付出绝大概率上就会有相应的收获。
这个女生的学校,是小地方里的高中,她如此情绪饱满,铿锵有力,带着一种必胜的生命状态,要挤过高考这座独木桥,给自己今后的人生更多的选择。
毕竟,在此之后,从大学,到社会,就会慢慢明白,选择比努力更重要。
但起码,先要有得选。
二、
读书阶段的目标是最纯粹的,也是最单一的。
幼儿园知道下一个目标是小学,小学很清楚6年后是初中,然后初中是为了50%的几率挤上高中,高中是为了争得好大学,而一切, 都是为了毕业后,更好找工作。
现在大学还不够,更多人,选择了考研。
一方面是考研几乎成了刚需,因为本科学历已经有点不够看了,就我住的这一带,周边很多基层岗,要求学历不少都是研究生。
另一方面其实是毕业生迷茫,脱离了学习这条单一清晰的目标后,一下子,真的不知道该走哪条路,干脆先考研再说吧, 起码又有了一个明确的目标。
但一直读下去,终究是有脱离象牙塔走向实践的一天,坦白讲,现在的就业形势越来越卷。
这两年,听到有人说孩子全级第一啊,考上排名前几的大学啊,考研终于上岸啊,一方面自然为他们高兴,也暗自希望自己的孩子以后别太拉垮。
但另一方面,心里又总是隐隐地知道,这还只是一个小阶段呢,人生的赛道还好长。
一个人,当他真正步入社会,突然失去了从小到大习以为常的单一的学习目标,如果他大学的专业指向性很强,也刚好是他的热爱,他也愿意找对口工作,那么只要他愿意坚持一直在这条赛道上深挖,那大概率上他会比较有出息。
然而,更多的人,其实,哪怕是大学毕业,都不太清楚自己究竟要做什么,如果碰上专业是综合性较强的,好像干啥都行,那正常来说就会选工资高的,口碑好的,实力强的。
于是,就有了选择的不确定性。
选择了处在行业上升通道的,熬个几年,跟着趋势飞升了。如果选择的是当时不明朗,后边下行的,就会怀才不遇。
然后,有一部分会滞留原地,想着硬着头皮要在一条赛道上坚持到底,也有另一部分人换来换去,也许换对了,也许换错了,这时,选择的重要性就更凸显了。
我跟周边的朋友也交流过,包括985/211高校出来的,其实,我们这一辈,真的好多人,毕业后出来究竟想干嘛都是不清楚的。
有个前同事,复旦出来的,他总说,大学就不应该那么快分专业,高中生哪里懂得怎么选呀,无非是按着大人的想法,选了以为不错的专业,但很多时候是当时不错,谁知道后边的趋势呢。
结果是一进大学,其实两眼一抹黑,反正教什么学什么,以至于直到毕业,究竟自己想干嘛,还是不清晰。
其实,何止是毕业了还不知道自己究竟想干嘛?像我,工作了好些年,曾经也不知道自己的终极人生想干嘛?很多时候,只不过是被当下形势推着走而已。
这是有限的家庭背景,以及有限的学校教育,带出来的被动思维模式。
三、
但如何让选择,可以更有确定性呢?
这个,当然离不开父母的眼光,而眼光,是伴随着家世、资源、社会地位的。
很多有远见的父母早早地观察到了孩子的特性,喜好,天赋,提前为孩子创造了条件,筛选了世界,让他们,在那块接触到的资源中,润物无声的让孩子找到了自己的赛道。
然而,大多数的普通家庭,哪能看得到这么远的趋势,眼下, 就只有跟着学校教育阶段,一步步来。
但人生的大目标,有没有,差别是很大的。
知道了大目标的,会清楚学校这样一次次阶段性的考试,都是为了解锁人生大目标设置的,于是,他们更主动,更有使命感,更全情投入,去吸收自己想要的知识,毕业时,早已知道自己是为什么学了这么多年。
而没有大目标的,大概,哪怕曾经一次次考试很亮眼,依然还是会面临毕业即失业的心理状态。
那除开靠父母,靠学校,就没有办法了吗?不禁让人有点气馁。
我认为,还是有一条途径的,就是靠大量阅读。
脚步去不到的,书可以带到。
但是,仅是阅读,说起来太笼统,它分太多种类。
我认为,可以从杂书,到明白自己的偏好,再锁定偏好,到某一专业的全面性阅读,就能形成自己的体系认知。
有了认知,就会有自己独立的想法,也会有自己的依据和判断,可以更早清晰人生方向。
这个动作最迟拖到大学,四年时间是绝对不能放过的。一切的问题,书中都能找到答案。
而且这条途径,甚至,更准确,更受益,更有自驱力。
能够更早找到人生大目标的人,以终为始,为当下, 才是真正幸福的人呀。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