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人性的枷锁》:人生是一席随意编织的波斯地毯,随机而无意义

《人性的枷锁》:人生是一席随意编织的波斯地毯,随机而无意义

作者: 灵舻 | 来源:发表于2023-08-19 09:47 被阅读0次

系统显示,2020年我就已经在看毛姆《人性的枷锁》了,但一直到昨晚,才全部看完。

完全没印象当时看了几页,是不是只添加到书架,看看有几章,一共多少页。中间两三年的时间,不断添加新的书到书架上,再没看过这本书。今年8月份,鬼使神差打开,页面停在三百多页的位置。犹豫要不要从第一页开始重新看,转念又放弃,因为一下想起前面的内容里,菲利普如何在大冬天每晚赤裸身体,双膝跪地,发愿会坚持祷告很长时间,祈求上帝让他的跛足变好,日子一天天来临,渴望有多深,上帝根本不存在就有多痛。那种晴天霹雳,来得太锋利了,根本不想重温。

菲利普的伯伯是牧师,父母早逝,母亲是虔诚教徒,他和伯伯他们一起生活。这样的家庭,宗教信仰的氛围甚是浓厚,或许心也很虔诚。菲利普却很早就经由自己的实验而知道,上帝不存在。这让他摇晃起来,一方面是解除了人性的第一道枷锁,另一方面,是身心无所依。

之后的时光里,菲利普的确只是从形式上不再信仰宗教,语言上不屑宗教,然而宗教在道德,在观念里对他的驯化早已经完成,无论下意识的说话做事,还是对人事物的看法与观点,天然的,不知不觉地,无疑还是教徒。

朋友一语点破这点,“你摒弃了一个信条,但却没有摒弃以此信条为基础的伦理观。“

菲利普对宗教的认识,进一步发生改变。或许是对宗教从前过分的执着转为犹犹豫豫,后退一步审视,看它如何流过生活,怎样在人的身上产生作用,是桎梏还是使人幸福。有这些过程作为基础,狂妄与执着之心并非难以撼动,而是从始至终就摇摇晃晃,随时接受变化,菲利普是唯一一个从艺术苦海中提早解脱的人。

当然,普里斯小姐毫无任何画画天赋,三流画家都算不上,穷困潦倒却坚信自己艺术水平高超有一天大作会轰动世人,就是要坚持画画,最后活活饿死这件事,给菲利普带来的震撼,警醒作用,也是相当大的。

“画画是一项人体机能,只有少数人才有。”确定自己勤勤恳恳最终也只能当个二流画家之后,菲利普头也不回离开,转到伦敦去学医。

爱情在《人性的枷锁》里,篇幅最多,持续时间最长,客观说来,就是米尔德里德这个女人,贯穿菲利普的一生。

他爱她,为她痛不欲生。他不爱她了,仍然放不下她,多年后走在街上,仍然渴望看到她。追着一个长得像的陌生人走好远,直到发现不是,既解脱,又失落。即便这个时候,他们之间经历了很多,实际上,米尔德里德对他的伤害,已经抵达疯狂地步。

不知为何,菲利普总说,他不爱诺拉,只是喜欢。即便萨莉——他想结婚的人,也还是喜欢,并不爱。

爱情是什么?

难以说清。

诺拉对菲利普说,你从来没有真正爱过我。

菲利普回,爱一个人不是什么快乐的事。

的确,和诺拉、萨莉在一起时,菲利普平和而快乐,有沉静安稳的幸福。米尔德里德只会让他痛苦,心脏漏拍,窒息,害怕,恐惧,绝望,甚至想去死,但他依然爱他。

他爱那种爱着米尔德里德时,身心合在一起,所有情绪,所有能量被激活,被全部调动起来的感觉,即便很快燃烧到只剩灰烬,只剩余温,再到余温也无,只要他活着一天,那些灰烬仍然是爱意,就仍然还在。

最后选择和萨莉结婚,并非被迫,也没有不甘心,不高兴,实际上,菲利普快乐而幸福。就如同烟花曾经渴望绽放于天际,璀璨夺目也好,噼里啪啦作响吓坏自己和世人也罢,总是不由自主要去做烟花,就是要尽兴,哪怕很短暂。后来发现,不知何时起,已经变得只想做一亩土地,在原地生根发芽,平静看天地浩大。而萨莉,如地母,给了他尘归尘,土归土的归宿和开始。

菲利普对爱情的认知,几乎和他对人生意义的探究同时进行,医院里生生死死的经历,海沃德的死,让他彻底认识到生命的意义是:

“生而受难,久难而终。生命没有意义。人活着没有目的。一个人是否降生在这世上,是否还活着或已经死去,这些都是无关紧要的事。生命微不足道,死亡更无足轻重。”

接着,他又问自己,又深入思考:

“如果生命没有意义,这世间也就没有什么残忍可言了。他做过什么、还没有做什么,都已经无所谓了。失败不重要,成功也一文不值。他是这群占据地球表面很小一部分的人里最微小的一个。而他又无所不能,因为他从世间的纷乱混沌中参透了一个秘密:生命毫无意义。”

这思考,这结论,却并不是从此要消极对待人生的意思,菲利普只是获得了某种意义上的终极解脱,人性最后的枷锁被解开了。

他认定人生无意义,反而可以畅快地,强悍地和人生对峙,博弈,奋力去争取,努力地生活。对着克朗肖送他的波斯地毯,菲利普这么去理解认识到人生完全无意义之后的人生:

“织毯子的人在编织花纹时也许仅仅凭借着一种审美的感觉,并不是出于什么“目的”。人生在世也是如此。或者说,如果一个人不得不相信自己的行为是不由自主的,那么他就可以这样看待生活,视生命为编织地毯上的花纹,既无意义,也无用处,只图一乐罢了。人们以生命中的一举一动、所感所想作为灵感,也许能设计出或规律、或精致、或复杂、或美丽的图案。尽管最终这只是一场幻觉,是妄想自己在这天地之间竟能拥有选择的权利;尽管这只是一出障眼戏法,是现实与幻想交织而成的迷梦,但这些都无关紧要了。起码看上去并不重要,或对菲利普而言并不重要。当你的手里握着生命厚重的经纱时(就像一条不知从何而起,也不知流往何处的大河),一旦清楚这世上本无意义可言,就能颇为自足地选择几根纬纱,编成想要的图案。有一种图案最为醒目、完整、美丽,它描绘了一从降生到成人,从婚恋到育子,为了一口果腹的干粮疲于奔命,最终在床榻上与世长辞。除此之外,生命还呈现出一些别的格局,错综复杂而精彩纷呈,只是其中寻不到幸福和成功的踪迹。相反,你能在这些图案里找到令人困扰和忧虑的雅致。有些人的生活,就像海沃德那样,图案还没有织完,就被盲目无情的命运一刀切断,等到那时,即使献上再温暖的安慰都已然无济于事。还有一些人,比如克朗肖,他们的生活轨迹让人难以效仿,要想理解这样的人生本身就是合理的,我们就必须要提前转换思维,重塑标准。菲利普觉得放弃对幸福的追求就是放弃自己最后的一丝幻想。之前,他总以过得是否幸福来衡量生命的价值,可最终却只能发现自己的生活过得一塌糊涂,而现在,他意识到也许衡量生命价值的标准并不在于此。幸福和痛苦都无关紧要。它们就像其他琐碎的细节,一同被设计到生活的图案之中。这一刹那,菲利普似乎凌驾于生活里的种种意外之上,而它们仿佛再不能像之前那样影响到他了。生命中的每首插曲都使复杂的图案更加精密,当日子终了那天,我们会因这幅图案的完成而欣慰不已。这将是艺术品,是最最美丽的杰作,因为只有设计者本人知道它的存在,随着他的死去,图案也将散如云烟。”

思考到这里,作者说:

“此刻,菲利普感到幸福。”

生来残缺,历经苦痛,忍饥挨饿,不断转化职业赛道,被爱情重锤到爬不起身,年近三十终于当上医生,有了能相守一生的人。人们说菲利普身上有毛姆的影子,《人性的枷锁》有很强烈的毛姆自传色彩。

到了最后,菲利普无论对宗教,文学,艺术绘画,还是行医治病,都有了新的看法,新的认识。这一切单方面或者都曾共同作用去重塑他,让他一段时间曾沉溺,或曾放弃。经由这些思索到人生毫无意义之后,这些东西的意义才终于浮出水面,他有了融合它们,并不避讳,热爱,却不痴迷,很欣赏,深入参与,心底知道只是路过的态度。摇摇晃晃,并不固定下来任何一方,有很多可能都接受,反而是另一种稳重的长久的为人之根本之道。尽管这一切得来殊为不易,仿佛九死一生,让人疲累。

每个人都能从这本书里,菲利普以及其他人身上,或多或少找到点自己的影子。至于说对人生的思索和探究,应该也会有很大帮助。

以上,一些杂乱的想法。

文字原创。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人性的枷锁》:人生是一席随意编织的波斯地毯,随机而无意义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rchjmd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