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社会对现代社会来说意味着什么?是充满冲突与混乱的蛮夷之地,还是尽享田园生活的世外桃源?
但无论如何它离我们并不遥远,而且潜移默化地影响着我们的行为和生活方式。
万维钢老师在日课中讲过,我们看似活得现代,但不知背负着多少历史的包袱。比如,欧美中产阶级家门前都有一片漂亮的草坪,每年花很多时间、金钱去维护,他们真的是很喜欢草坪吗?
不是,真正的原因是工业革命之前,在完全没有机械化,全靠人力的情况下,养护一块草坪是贵族身份的象征。工业革命之后,割草机和自动喷淋装置的普及让养护草坪的时间成本和金钱成本都下降了,于是,中产阶级也开始附庸风雅。
《昨日之前的世界》这本书的作者贾雷德·戴蒙德曾在新几内亚工作多年,与当地的原始部落有很长时间的接触,他用更深刻的理论和详实的例证,剖析昨日世界对今日世界的影响。
这本书,有传统,更有颠覆。
比如,胖子、神经质和话唠,你能想到他们是最优良基因的继承者吗?
一、胖子拯救世界
前几天,高晓松和钟汉良在微博上分别晒出自己的早餐。
粗略看了一下,高晓松早上要吃五个包子、两碗粥、一晚打卤面,还有小菜若干。
钟汉良就节制多了,只有两片土司面包、两枚圣女果、两枚烤过的小蘑菇。
网友表示,胖子别怪别人,就怪自己吃的多,要想瘦,少吃是王道。
还有网友表示,想要钟汉良的外表和高晓松的早餐。
但是,从人类进化角度来说,在有食物的时候尽量多吃是人的本能。
所以,克服本能的钟汉良很厉害,尊重本能的高晓松也没错。
1964年,贾雷德•戴蒙德开始在新几内亚进行调查研究时,大多数新几内亚人住在村子里,吃着自己种植的食物,饮食皆低盐、低糖,主要是甘薯、芋头等,那时候,新几内亚几乎没有胖子。
等到1998年,贾雷德•戴蒙德在新几内亚一处油田进行田野调查,发现那些过上西式生活的新几内亚人很多都变成了胖子,他们的餐盘里堆满了牛排、沙拉,洒了过量的盐和糖。
为什么会这样?
在原始社会,人们很难得到盐和糖。人们会捡拾某些植物的叶子,焚烧成灰,使之溶解在水中,最后让水蒸发,才能得到一丁点儿苦涩的盐。至于糖,主要是从数量稀少的水果中摄取。
所以,当有充足的盐和糖摆在他们面前时,他们就会毫不节制的摄取。
如今,一个汉堡包中所含的盐就等于原始社会中的人一个月的盐摄入量,全球每人每年摄入糖68公斤,而在1700年,这个数字是1.8公斤。
盐和糖都会引起肥胖,如今,肥胖已经成为全球性的问题,但在四类地区中最常见:一是最近暴富的国家,如沙特阿拉伯等中东产油国;二是从发展中国家移民至发达国家的人;三是在发展中国家从农村移居城市的人;四是受西方生活方式影响较大的原始部落,比如新几内亚的汪尼盖拉族。
肥胖会引发很多疾病,比如高血压、糖尿病、内分泌失调等,按照进化论的观点,我们会在进化中把不利于生存的基因淘汰掉,可为什么肥胖的人越来越多?
生物学研究,肥胖是因为胰岛素将进入肠胃的多余食物转化为脂肪储存,以备不时之需。遗传学家詹姆斯·尼尔提出节俭基因型学说,解释人类如何有效将摄取的糖分转化成脂肪。
某些人只摄取少许食物,便有一触即发的反应,一点点血糖升高便带动胰岛素分泌,这样一来,多余的糖分便可以完善储存,不会因为血糖浓度过高从尿中析出,造成无效浪费。一旦能够获取丰富食物,便能很快转化为脂肪储存,体重因此上升,一旦遇到饥荒便能保命。
在丰年与荒年无法预期的年代,带有这种基因乃优势体质。也就是说,胖子都是优质基因的继承者!
比如,生活在美洲的皮马印第安人,他们跟美洲其他原住民一样,长年饱受周期性饥荒之苦。19世纪末,白人者从水源上截断他们的灌溉用水,从此作物不生。在此严酷的考验下,能存活下来的皮马印第安人比其他原住民储存脂肪的能力更强,跟能抵御饥饿。可以想见,他们在食物充足的时候会很快把自己吃成胖子。
瑙鲁人也一样,他们经常驾驶小船在太平洋的岛屿间穿梭,在船上一待就是几周时间,如果没东西吃,他们只能饿死在船上,只有最胖的、最善于储存脂肪的人才能存活下来。二战之后,瑙鲁靠磷矿资源发了财,人人都成了暴发户,食物堆积如山,瑙鲁最终变成了超级胖子国。
丹尼尔·艾佛里特在著作《别睡,这里有蛇!》中记叙了一件很有意思的事:南美洲毗拉哈印第安人以食为乐,只要村里有食物,他们一定要吃个精光。但是错过一两顿不吃,甚至一整天不进食也没关系。他曾经看到有人连跳三天舞,中间只吃了一点东西。
当毗拉哈印第安人第一次到城市,他们很惊讶于城里人吃东西的习惯,特别是一日三餐这码事,离开村庄的第一餐,他们狼吞虎咽。第二餐,他们也同样尽情猛吃。第三餐,他们一脸懵逼,打着饱嗝问,我们还要吃吗?
等6周的城市之旅结束后,他们平均胖了13公斤。
在书中,贾雷德•戴蒙德证明了肥胖完全不需要自卑,这都是物竞天择的结果。但不管怎么说,肥胖还是现代人的心病,亟待解决。
贾雷德•戴蒙德建议,不妨跟意大利人学习,他们摄入的油、盐、糖数量在全球排名靠前,但肥胖人群较少,原因是他们喜欢边吃边聊,如果有时间,一顿饭经常可以吃好几个小时。
二、老祖宗都是神经质
贾雷德•戴蒙德刚踏上新几内亚的土地时,不知道当地环境的险恶,在一周多的时间里,他尽情的欣赏新几内亚各种美丽的鸟类,一次,他走到一处适合观鸟的大树底下,拜托那些新几内亚友人在此搭个帐篷。
没想到,新几内亚人变得焦躁不安,不肯在这里久留,他们解释说,大树已经枯死,可能会倒下来,压垮帐篷,他们就会被活活压死。
贾雷德•戴蒙德看了一下,他认为这棵树虽然已经死了,但是很粗壮,并且这里没有风,还是很安全的。
然而,那些新几内亚人还是不放心,他们坚持要离那棵树远一点。
最终,贾雷德•戴蒙德没有拗过他们,最终选择在稍远的地方搭建了帐篷。
事后,贾雷德•戴蒙德总结说新几内亚人简直就是神经质。
几个月后,贾雷德•戴蒙德注意到,在新几内亚的森林里,每天都能听到树木倒下的声音,也听说了一些本地人被倒下的树木压死的事情。
贾雷德•戴蒙德的想法开始改变了。
这些新几内亚人经常住在森林里,也许一年中有100个晚上,如果他们的平均寿命是40岁,一生中就有4000个晚上在森林中度过。
贾雷德•戴蒙德计算了一下,如果被倒下的树压死的概率是每1000次发生1次,但是你每年要做100次,不到10年,你就可能一命呜呼,无法活到40岁。
这样看来,新几内亚人坚持不睡在大树下的反应其实很合理,贾雷德•戴蒙德认为这是“有益的神经质”。
在现代社会,我们可能发生车祸、心肌梗死或者空难。但在原始社会,他们要面对的危险更多,平均寿命还不到30岁,所以哪怕是一棵枯死的树,他们也不得不小心应对。
从那之后,贾雷德•戴蒙德变得小心谨慎起来,哪怕回到美国也是一样,如果地上有水,他一定要绕着走,以防滑倒摔伤,朋友们都笑话他胆子被吓破了。
但即便如此,再次返回新几内亚工作的贾雷德•戴蒙德发现,新几内亚人在“有益的神经质”方面比他强多了。
那次,贾雷德•戴蒙德准备到山顶去观察一种稀有的鸟类,但那里疑似是另一个部落的领地。
这个部落居住在深山里,居无定所,贾雷德•戴蒙德的新几内亚朋友与他们不认识,无法提前沟通,而在新几内亚,不经允许踏上另一个部落的土地是十分危险的。
在百般联系无果后,贾雷德•戴蒙德决定冒险登上山顶,如果碰到别的部落的人就随机应变。
等他们的直升机抵达山顶,一位新几内亚朋友马上对周围环境进行了认真勘查。
这时,地上的一根树枝让他大惊失色。
那根树枝笔直的插在地上,看起来像是有人故意做的标记。
在新几内亚,这可能是某个部落用来标记领地的标志,如果陌生人闯入,他们很可能会立即发动攻击。
新几内亚朋友建议贾雷德•戴蒙德马上离开,但贾雷德•戴蒙德不愿意丧失这么好的观察机会。
经过研究,他们决定暂时留下来,同时排好了值班表,保证每时每刻都有人在放哨。
两周之后,他们结束了观鸟之旅,没有发生意外,也没有发现其他部落的人。
不过,新几内亚的朋友对贾雷德•戴蒙德说:“除非你以后听我们的,否则我们再也不会跟你出去了。”
我上高中的时候,班里有个同学认为头顶的风扇可能会掉下来,坚持要换座。
大家都觉得他在无理取闹,因为大家已经上了十年学,但谁也没见风扇掉下来过。
后来,老师还是给他换了座。
两年过去了,高三的时候,班里真的有一个风扇掉了下来,幸亏当时是晚上,教室里没人,否则后果不堪设想。
事发之后,我们都对那个同学膜拜有加,认为他是“大仙”,可以预知未来。
现在想来,他不过是比我们要“神经质”一点。
工作后,我有几次负责会场布置,别人摆好的茶杯我总要再看一遍,以防上面有污渍或者破损,同事质疑我是不是压力太大,已经神经质了。
当时我有点生气,跟他们理论了一番。如果发生在现在,我肯定就不会了。
因为咱们的老祖宗,个个都是神经质。
三、话唠是个宝,少了活不了
现代人流行的是高冷范,我们不会随便跟陌生人说话。就算是十几年的邻居,可能也只是面熟而已。
但在原始社会,如果不是睡觉,大家会说个不停。
贾雷德•戴蒙德在新几内亚工作的时候,发现那里传统社群的人就算是晚上睡觉的时候也会突然起来交流什么,有好几次他以为发生了大事故,结果那些人只是在说昨天晚上吃了什么。
作为习惯一觉到天亮的美国人,贾雷德•戴蒙德非常的不适应。
这样看来,原始社会的人都是话唠。
为什么?
根据贾雷德•戴蒙德的分析:
首先,闲的蛋疼。不是说他们没事可干,原始人为了生存每天要不停的狩猎、采摘,确实比较忙,但这并不代表所有时间都填满了,现代人没事的时候可以刷微博,看美剧,他们没有啊,所以只能聊天呗。
其次,有益社交。贾雷德•戴蒙德在新几内亚发现,传统社群范围都很小,方圆五公里之内可能有几个部落,他们说着不一样的语言,注意,是语言不是方言,这些语言完全不同,无法沟通。社群中每个人都至少会说5种语言,有人甚至会说8-12种,最厉害的会说15种语言。学这么多种语言就是为了去聊天,不光在自己部落聊,还要到附近部落聊。
再次,应对危险。这一点最重要,我们现代人有电视、手机等媒体,获取信息非常方便。但对原始人来说,只能从不断和别人的交流中获取对自己有用的信息。所以,聊天对他们来说基本上也算是一项工作。
以上三点也反证了现代人为什么话少,首先,现代人不会闲的蛋疼;其次,语言在社交中扮演的角色重要性有所下降,我们完全可以通过微信、微博完成社交,还可以当宅男腐女,放弃社交;再次,应对危险,现在看来,说的多不仅不能应对危险,反而还会导致危险。
比如,之前看过某公众号的文章,奶奶带孙子坐车,跟旁边一大妈聊的热火朝天,不一会儿大妈就知道了这孩子的名字、出身日期、父母姓名等信息,等下车的时候,大妈一把夺过孩子就跑。
奶奶拔腿就追,好不容易追上了,大妈反咬一口,说自己才是小孩的奶奶,刚才有人想抢她的孙子。
奶奶说:“你胡说,我才是他的奶奶。”
俩人的争吵引来不少人,这时,大妈拿出了杀手锏。她先说出小孩的姓名、父母是做什么工作的,然后问这个小孩对不对。
小孩不知道这里面有什么关窍,便诚实的说:“对!”
这下,大家都被忽悠了,群情激愤之下把真奶奶扭送到了派出所。
那个大妈趁着混乱,带着小孩消失的无影无踪。
你看,话唠的危害多大。
但是,现代人如果话唠一点就没有好处了吗?非也。
曾经在报纸上看到这样一件事。
一个家境富裕的老太太开出市场价三倍的工资,还管吃管住,就为找一个保姆。
应试者如云,最终,一位没有任何保姆工作经验的中年女人胜出。
大家很奇怪,就问老太太为啥选她。
老太太说:“你们都光会干活,她却能边干边说,虽然有些唠叨,但我年纪大了,就想家里热闹一点。”
我认为,话唠可以分为两种,一种是话多有意义,一种是话多无意义。
如果你是前一种,倒也无伤大雅,但后一种就会招人讨厌了。但不管哪一种,话唠都是老祖宗的传家宝。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