继续昨天的话题。看了一下读者的留言,有一位学机械朋友说:
我的专业机械设计,亲戚总给我打电话说:我们家桌子坏了,暖气坏了,总之哪哪都坏了,你过来帮我修一下,我说我可能修不了,他们说,你不是学机械的嘛,我:无语ing
所以说要学就学点深奥的,让人接不上来的。比如:飞行器设计制造。难不成你让我上你家修飞机?
好了,言归正传,今天说说这本书里的另两篇文章
学习焦虑
一个人要像一支队伍
这是一个信息爆炸的时代。我们每天都被大量的信息轰炸着,如果错过一些大家都知道的信息,似乎就有种被这个时代抛弃的感觉。我个人更是特别明显,每天回到家,打开两个笔记本,一个看墙外,一个看墙内。桌子上还放个ipad看视频。三个都在缓存的时候就拿出手机把今天没刷的公众号信息补上。似乎每天都很充实,但是有的也只是充实的错觉。睡觉前总会安慰自己:今天又跟上了时代的步伐~棒棒哒
刘瑜在书中这种心态有个非常形象的比喻
我们与社会的关系,多么像一个没有安全感的女人和一个魅力四射的丈夫的关系。随时随地可能被甩掉,所以每天处心积虑地往脸上涂日霜夜霜眼霜防晒霜,一直涂到脸上所有毛孔都被堵塞为止。
是啊!安全感对于人们是多么重要的东西。我们努力工作,攒钱买房等等说白了不也是为了给自己一个安全感么?但是不知什么时候开始,眼前的钱已经不能给我们这些安全感了,我们要跟上时代,我们要看到未来。做一件事不光要现在有效,未来也要有帮助。包括我自己,大家找工作的时候,已经不满足于是不是对方开出的条件是否优厚,而会把“能不能学到东西,有没有发展”纳入自己的考核标准里了。
这一点固然没有任何错误,但是我们现在是不是有点过了呢?就像我在之前的文章中写过的那样(你有“意义强迫症”么?),我们是不是过于追求每件事情的意义,而忽略的事情本身呢?
我始终觉得一个人能够看到的东西,预测的未来非常有限,这种情况下坚持一些大原则,然后不管不顾一路向前或许要胜过小心翼翼的精确计算。
就像每个时代都有这个时代的标记,生长在这种传播结构巨变的年代的我们必将要经历这种震荡的过程。
一个人要想一支队伍则是有关“寂寞”的文章。
作为一个标准的宅男,我在这方面的体验和刘瑜老师是完全一致的。书中写道:
我其实并不孤僻,简直可以说开朗活泼。但大多时候我很懒,懒得经营一个关系。还有一些时候,就是爱自由,觉得任何一种关系都会束缚自己。当然最主要的,还是知音难觅。我老觉得自己跟大多数人交往,总是只能拿出自己的一个维度,很难找到和自己一样兴趣一望无际的人。这句话的谦虚版说法是:很难找到一个像我一样神经错乱的人。
周围的朋友都知道,我在他们面前简直就是一个话唠加逗逼,活泼开朗的令人发指。但是基本上不会和谁走的特别近。说白了就是太自私。我总有种不切实际的想法,那就是
我孤单寂寞的时候,TA能随叫随到;我忙的时候,TA能独自玩耍。
鉴于这种要求实在太不要脸,我也就没敢把谁纳入进来。记得小学六年级的时候,因为生病曾经在家养了小半年的时间,那段时间我算是好好享受了难得独处时光。你要知道这种状态是容易上瘾的。我就清楚地记得,当时有朋友来家里看望我的时候,我只开心了五分钟,然后就开始不停的看表。最后这些朋友在我频繁看表的催促下终于回去了。那时候虽然觉得有点对不住他们,但是更多的是一种解脱。
这其实是一个一直存在的问题,我从来没有找到好的对应方法,能做的也就是跟它和平共处,毕竟偶尔寂寞一下也能增加自己的文艺青年的气质!其实那些曾经困扰过你的事情最终不一定是因为被解决了才消失的,而是你已经习惯与它共处了。就像适应了一种残疾一样,你适应了孤独寂寞。
这本书里记载了刘瑜大量的琐碎生活。她曾经表示过有点后悔将自己的生活这么暴露在外面,而且说以后应该不会再公开记录这种东西了。所以我们也就只能通过这本书来满足一下对这位智慧女博士生活的“偷窥欲”了~
谢谢刘瑜的这本书!
祝开心(^_^)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