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想法
缪可馨事件 | 我们还可以做点什么?

缪可馨事件 | 我们还可以做点什么?

作者: 照心心理 | 来源:发表于2020-06-16 17:16 被阅读0次

这是最近被大家热议的新闻

6月4日,常州五年级女孩缪可馨爬上了四楼的栏杆

坠落

将自己永远停留在了十岁

……

之后事件持续发酵

承受着巨大悲痛的父母无法理解,两节作文课,怎么就夺走了孩子的命?

学校和老师看似很无辜,没有打骂,没有责罚,只是作文上的批改——“传递正能量”

事实究竟是什么?

有人说“正能量”毁了孩子

有人说孩子太脆弱了,一点挫折都经不起

也有人说老师要负责,学校要做出交待

而孩子到底经历了什么样的心理过程?

此时已经没有办法还原了

也许这一切的真相都被缪可馨带走了

带去了只属于她内心中的理想世界

在读这些报道时,我的脑海中突然闪过一句话:

“好想爱这个世界啊”

第一次听到这句话

是在咨询室中

一位青少年来访者低着头、语气急促的对我说道

“为什么我一直很努力善良的,但却总是遇到这样的事情,我也好想爱这个世界啊……”

我不知道缪可馨是否也经历过这样的内心挣扎

只是单纯从心理学的角度看

跳楼自杀与这句话背后的心理动机有些许相似

它们都是在将攻击转向了自身

强烈的自我怀疑与自我否定

那些无法用语言表达出来的委屈、愤怒和绝望

到底是这个世界怎么了?还是我们的孩子怎么了?

在那篇作文里,小女孩这样写道:

“这篇故事告诉我们:不要被表面的样子,虚情假意伪善的一面所蒙骗。在如今的社会里,有人表面看着善良,可内心却是阴暗的。他们会利用各种各样的卑鄙手段和阴谋诡计,来达到自己不可告人的目的。”

一开始我很惊叹于字里行间透露出来的独立见解,已经远远超出我们想象中的一个10岁孩子的思想认知。

后来有报道指出这是抄袭百度百科的内容,但不论这是孩子在寻找标准答案、寻求老师认可的行为,还是她自身对于这些观点的认同而予以借鉴。

很可惜

她的努力都被老师否定了

也许还不是第一次

我们暂且不去评判老师对于作文的要求和标准

也许我们可以思考的是

我们的教育在面对现有这些

自我意识更加个性化、认知相对发展较快

但心智尚未健全的“后浪”时,可以多做一些什么呢?

是否孩子的心理年龄与目前思想认知之间发生了巨大冲突?

是否我们的教育过于关注思维开发、认知提升,

却遗漏了孩子自身心理现实的构建需要的是什么?

这真是又一个血淋淋的悲剧

缪可馨用自己的生命在对抗这个令她失望和委屈的“权威世界”

……

这个代价太惨痛了

怎么办?

01

在面对权威时,

告诉孩子:你们依然拥有反抗的权利

是的,不论这个权威是父母还是老师,在孩子成长的过程中,非常重要的一点是家长可以做的,那就是告诉孩子,权威不等于完全都是对的,父母也会犯错,老师也是一样,没有人是完美的,我们都需要不断学习,不断进步

即使有一些规则和底线,你不能打破,必须遵守,但是你依然拥有反抗的权利,你可以表达自己的愿望和想法。

这个反抗的权利是家长赋予孩子的,它基于一个尊重、开放的家庭教养环境,而非打压型的权威教养方式。

所以,我同样很反感所谓的挫折教育,那意味着剥夺了孩子表达的权利

挫折从来不需要被人为制造出来,孩子在成长过程中本就会面对一个又一个的不被满足、失败等诸多挫折,人为的否定、打压,那是家长幻想出来的“棍棒底下出孝子”的苦情戏码

真正的挫折教育,

是当孩子遇到挫折和失败时,

支持和教会他们如何去应对,

是赋予孩子自主表达的能力。

02

让孩子体会到在情感上被看到和支持

那会是孩子最温暖有力的“大后方”

曾奇峰老师经常提到一句话:尽量少说正确的废话

所谓“正确的废话”有两个特点:

一是绝对没错,

二是说的人越说越高兴,听的人越听越难受

大家可以体会下,这种对话经常在哪里出现

是不是父母教育孩子的时候?

想象下,当你还是孩子的时候,

听到你的父母不停唠叨这类正确的废话,内心是一种什么样的心情

亲子之间的交流要多关注情感层面

这个情感不是指表达你对孩子的爱或者付出

而是可以让孩子体验到自己的感受和情绪是重要的

更是正常的

当然,这需要父母本身具备感知和表达自己情绪的能力

因为那是家庭固有的互动模式

但那也许会是幼小的他们抵御那些挫折与失败时最强大的支撑

因为他们可以知道即使面对沮丧、难过与痛苦,依然有一个希望的底线在那里等着他们

比如,当孩子回来告诉你学校发生的冲突,

第一时间,可以去询问孩子的情绪和感受,

而非马上给出自己的评判或者建议,

更不能无条件的站在老师的一边,

要能够做孩子情绪的缓冲器,

然后再尝试正面的引导。

03

不主动制造挫折,

但也不主动“粉饰太平”

过度将“负能量”视为恶魔

最近还有一个热点,似乎源于一位家长发现学校推荐的课外读物里的“负能量”

然后一份名为《排雷书籍》的名单在各个群内传开

仔细看了下,这份避之不及的“负能量”涉及自杀、反华、暴力、坏习惯、色情等主题

但也许相比家长费尽心思去扫除这些可能造成负能量的“雷”

是否还可以尝试借助这些“雷”

变为一次次与孩子进行沟通交流的契机

当他们对这些主题好奇、疑惑的时候

比起压制、回避来说

直面的态度本身也许就是在传递一种信息

我们(父母)将是你们面对这些主题时的领路人,更是陪伴人

也许

不论是死亡教育还是性教育

当它们都将不再是唯恐避之不及的话题时

我们对于“负能量”的恐惧才真正转化为一种更为勇敢、坚定的“正能量”

带着悲痛与愤懑的心情写完此篇,最后还想多说一些

孩子远比我们想象中更聪明、懂得更多,但也远比我们认为的更加脆弱和敏感

尚未成年的他们本就是需要关爱、肯定与鼓励

爱的核心是“支持”

更是“看见”

允许这份脆弱被看见

也许是他们终有一天成长为强大、不再脆弱的根基

合作或转载请私信

本文图片来源于网络

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相关文章

  • 缪可馨事件 | 我们还可以做点什么?

    这是最近被大家热议的新闻 6月4日,常州五年级女孩缪可馨爬上了四楼的栏杆 坠落 将自己永远停留在了十岁 …… 之后...

  • 缪可馨事件

    6月4日,五年级小女孩缪缪从五楼一跃而下。 据传,起因是他的语文老师袁老师在一篇作文中批的一无是处,加上一些其他原...

  • 浅谈缪可馨事件

    缪可馨冲动跳楼事件发生后,最悲痛的当是缪可馨小朋友的家长。 通过搜索发现,声讨老师、声讨学校、声讨点赞家长群的人数...

  • 缪可馨

    6月4日,江苏的小学生缪可馨上完作文课后,跑出教室翻越栏杆坠楼。 原因据说是老师去年曾经打过缪可馨,这次又把她的作...

  • 缪可馨跳楼事件,让我们看到了什么?

    缪可馨,10岁的小学生,冲出围栏,一跃而下,还未开放的花骨朵就如此凋零了,让人心疼。 在网络上,我细看了缪可馨写的...

  • 官方称缪可馨抄袭:岂止伤害了逝者!

    官方称缪可馨抄袭:岂止伤害了逝者! 作者 坚守良知 缪可馨,一个才10岁的女孩,跳楼走了,却给我们留下太多太多的疑...

  • 悲缪可馨

    悲缪可馨 一跃疑因惜自尊,良心与泪共微尘。 再无缪可馨名念,不怕老师怒目瞋。 欺世何须能量正,禁言只有恻隐仁。 却...

  • “正能量”专为洗脑而生

    5年级的女孩缪可馨因为作文充满“负能量”,被教语文的袁老师批的一无是处,这位袁老师究竟对缪可馨做了什么,又说了什么...

  • 由缪可馨事件引发的对于儿童自杀和对为人父母的思考

    前几天我发表了一下关于缪可馨自杀事件的看法,在一堆批判教师或批判缪可馨本人的评论中,我翻到了一条让我内心五味杂陈的...

  • “缪可馨”事件反思             ——爱孩子,就让

    新闻回放:六月四号,15:14分,常州市金坛区河滨小学,五年级学生缪可馨,在上完两节语文作文课后,跑出教室翻越栏杆...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缪可馨事件 | 我们还可以做点什么?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rcprxk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