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年伊始,除了畅想未来,做新年计划,还有一件重要的事要做,就是对去年做一个盘点和回顾。
这不,美国的Teach Thought 教育研究机构,盘点了美国教育最前沿的Top30大趋势。
![](https://img.haomeiwen.com/i7700692/021b5b304517a8f3.jpeg)
这30个大趋势,可不是凭空臆想出来的,它们的背后是一大串实打实的大数据:
Google、Being等搜索平台;
Teach Thought自有的数据库;
各大教育机构的大数据;
媒体曝光率、宣传度。
根据“流行度”和“受关注度”两大指标,Teach Thought还对这30个教育流行趋势进行了打分,满分10分,依次递减。
![](https://img.haomeiwen.com/i7700692/503e74162c782128.jpeg)
其中,“成长型思维”以10分的满分,毫无悬念地摘得了“教育趋势”的桂冠。
说实话,“成长型思维”也是我一直非常看重的教育理念。
不管是在我自己的工作生活中,还是在养娃、育娃的过程中,亦或是在公号的文章中,我都不止一次提到过。
成长型思维(也叫“成长型心态”),是由美国斯坦福大学教授卡罗尔·德韦克(Carol S.Dweck)率先提出的教育理念。
![](https://img.haomeiwen.com/i7700692/5ac43d472d7e2567.jpeg)
她相信,智力(intelligence)是可以靠后天努力而改变的,我们要鼓励孩子积极评估、发展自己的潜能。
成长型思维的由来
作为一名心理学家,Dweck教授从一开始就对孩子如何面对困难和挑战充满兴趣。
![](https://img.haomeiwen.com/i7700692/b58357016ddd3834.jpeg)
于是,1978年,她就和同事做了一项实验,找来一群孩子玩拼图,观察他们的行为和情绪反应。拼图开始时很简单,后来变得越来越难。
实验之前,Dweck教授就预料到,孩子们面对困难时,会有不同的反应:
随着拼图越来越难,有些孩子开始抗议:“现在一点都不好玩了!”后来实在受不了了,坚持要“放弃”,甚至直接将拼图扔到地上。
但让她没料到的,是那些“成功孩子”的表现。
当面对特别难的拼图时,一个10岁的男孩拉来一张椅子坐下,搓着双手,砸吧嘴巴,然后大喊一声:“我喜欢这个挑战!”
另一个呢,露出喜悦的表情,然后斩钉截铁地说:“你知道吗?我太期待这个拼图了,一定会非常有意思。”
为什么两类孩子在面对困难时,会有如此大的区别?
是因为他们天生的生理差异,比如智商(IQ)上的差别吗?
当然不是!
早在上个世纪初,IQ测验的最初开发者Alfred Binet就认为,智商是可以通过教育和实践发生根本性的变化的。
Dweck教授的研究,则进一步发现,孩子们之间的根本差异在于思维模式,思维模式的差异会导致他们在智商出现分化。
简单来说,思维模式就是看待自己的方式。
![](https://img.haomeiwen.com/i7700692/235d85cf044b49f4.png)
一般来说,我们的思维模式就两种:固定型思维模式和成长型思维模式。
如果我们认为自己的智力和能力是一成不变的,那么我们拥有的就是“固定型思维模式”(fixed mindset)。
如果我们认为所有的事情都离不开个人努力,这个世界上充满了那些帮助我们学习、成长的有趣挑战,我们拥有的就是“成长型思维模式”(growth mindset)。
是不是还是有些糊涂?
8张图帮你判断自己是不是成长型思维
![](https://img.haomeiwen.com/i7700692/271ffc4493f70493.jpeg)
固定思维的人:规避挑战。
成长思维的人:欢迎挑战。
![](https://img.haomeiwen.com/i7700692/c1b9b196d99a1263.jpeg)
固定思维的人:痛恨变化。
成长思维的人:拥抱变化。
![](https://img.haomeiwen.com/i7700692/59863ab88c93a699.jpeg)
固定思维的人:老是关注限制。
成长思维的人:总是寻找机会。
![](https://img.haomeiwen.com/i7700692/0418ff42f5cdcc03.jpeg)
固定思维的人:在改变现状上无能为力。
成长思维的人:凡事皆有可能。
![](https://img.haomeiwen.com/i7700692/29f68f1e4d5f537f.jpeg)
固定思维的人:不接受批评。
成长思维的人:珍视反馈、主动学习。
![](https://img.haomeiwen.com/i7700692/bcbbfb0b0e9198b9.jpeg)
固定思维的人:喜欢呆在舒适区中。
成长思维的人:喜欢探索新事物。
![](https://img.haomeiwen.com/i7700692/53aa08fa621be964.jpeg)
固定思维的人:有时候觉得努力是无用功。
成长思维的人:每次失败都是一堂课。
![](https://img.haomeiwen.com/i7700692/7a956b03d896bfad.jpeg)
固定思维的人:认为毕业后无需过多学习。
成长思维的人:认为学习是终身的事业。
成长型思维益处多多
成长型思维让孩子拥有面对困难和挑战的积极态度。
拥有固定思维的孩子,往往害怕失败,担心自己看起来不够聪明、比较笨,从而拒绝面对困难、接受挑战,他们的潜力也会因此受限。
而,成长型思维的孩子,他们一直相信,自己的潜力是无限的。
对他们来说,智商和能力是可以通过自己的努力改变的,困难和失败只是帮助自己进步的挑战。
成长型思维模式还会让孩子越变越聪明。
拥有成长型思维的孩子,敢于、乐于突破自己的“舒适区”,去学习新知识、迎接新挑战,他们大脑中的神经元也会因此形成新的、强有力的联结。
长久下去,他们大脑活动不断被激活,智商提高也就是自然而然的事了。
如果按照公式绩效(performance)=能力(ability)×态度(attitude)就不难理解,为啥拥有成长思维的孩子,相比固定思维的孩子,更容易取得成功。
![](https://img.haomeiwen.com/i7700692/a61ddb2b52d4bdc1.jpeg)
Dweck教授还发现了两种思维模式的在其他领域的差异:
在两性关系中,成长型思维的人会寻找那些让他们变得更好的伴侣,而固定型思维的人则更倾向于找那些允许自己停滞不前的人。
在运动领域,具有成长型思维的运动员会努力参加训练、让自己变得越来越好,而具有固定思维的运动员则将自己的裹足不前、不理想的成绩归因于其他人。
如何培养孩子的成长型思维
Dweck教授的研究,不仅仅只是发现了成长型思维的众多好处,她还指出,成长型思维模式是可以被教育和培养的。
为此,她给出了一系列的成功案例:
South Bronx小学四年级的学生在接受成长型思维模式的教育和训练后,在短短1年的时间里,数学测试成绩就从垫底迅速上升到纽约州第1名。
![](https://img.haomeiwen.com/i7700692/de2f4e98182471f2.jpeg)
其实,除了学校教育,父母对孩子的影响也非常巨大。
有研究发现,父母可以对孩子的心态产生强大的影响。 我们的言语和行为,都是在向孩子表达我们对他的期望。
所以,作为父母,我们需要通过纠正自己在育儿中的不当语言和行为,来达到培养孩子成长型思维的目标。
具体怎么做呢?
Dweck教授认为,一点都不困难,只要一些很小的干预,就可以了~
对孩子的表扬一定要具体明确,要表扬过程而不是结果。
不要表扬孩子的智力、能力,更不要给孩子贴标签。不要用模糊的语句表扬孩子,比如:
这幅画太棒了,你就是我们的毕加索!
宝贝,你太聪明了!
因为,这样做并不会增加孩子的自信心,让他们学的更好,反而会使孩子认为自己被重视、被表扬仅仅是因为智商。
最终的结果是,他们会拒绝接受挑战和承担风险,担心搞砸了,自己看起来“不聪明”、“很蠢”,长此以往,他们慢慢失去了对学习的积极性。
我们真正需要关注的,是孩子的努力、专注、坚持、创意、策略等等。
提供几个具体的小情境,大家可以感受下~
![](https://img.haomeiwen.com/i7700692/29d5da61e22630ce.png)
教会孩子运用“yet”(尚在……,还在……)。
运用yet这个词,我们能帮助孩子塑造这样的思维模式,即:当前的挫折和失败只是学习曲线中会经历的正常过程而已,积极和努力会让他下次做得更好。
![](https://img.haomeiwen.com/i7700692/fa1e627de62510cb.jpeg)
Dweck教授,就曾在芝加哥一所高中发现,在那里考试不及格的孩子得到的分数不是一个代表失败的界定词(比如不合格、F),而是“not yet”(尚未达到)。
这两者的意味完全不同。
”不合格“的评定,会让孩子认为自己已被判断为失败者,没有进步的空间、学习的大门被关上了。
“not yet”则意味,他还在在学习的轨道上,只是还没有到达终点而已。
所以,如果孩子说“这个我做不了”,请教会他在句尾加上yet,意味着他只是现在还做不了,但下次会做的更好。
其实,还有很多培养孩子成长型思维的小技巧,碍于篇幅的限制,我简单的跟大家聊一聊:
认识并拥抱自己的不完美
一味的隐藏自己的缺点,就代表你依然没有克服它。要告诉孩子,积极地认识并拥抱自己的不完美。
不是失败,是学习
从人生词典中去掉“失败”这个词,把它换成“学习”。任何的挑战,都是一个学习的机会。
不要一味寻求认同
永远不要把别人的认可和认同放在自我学习之前,因为,当我们过分注重别人的时候,就不再会关注自己的成长。
注重成长本身,而不是成长的速度
很多时候,速度快不代表学得好。想要真正学好一样东西,是需要犯错的。
如果大家想了解Dweck 教授其他培养成长型思维的方法,不妨看看她的书《Mindset:The New Psychology of Success》的中文版《终身成长:重新定义成功的思维模式》。
![](https://img.haomeiwen.com/i7700692/1b92730bb15c4506.jpeg)
在看书之前,也可以先看看Dweck 教授的TED演讲,"The Power of Believing that You Can Improve"(相信自己可以变得更好的力量)。
Carol Dweck's TED talk | 10'24'
最后,想告诉大家的是,成长型思维,绝对是让孩子、让我们受益终身的一种思维模式。
因为,教育的关键,就是让孩子相信,他拥有让自己变得更好的力量。
参考资料:
1.图片来源:Lifehack
2.https://www.teachthought.com/learning/25-simple-ways-develop-growth-mindset/
3.https://www.teachthought.com/the-future-of-learning/most-popular-trends-in-education/
4.https://www.mindsetworks.com/parents/growth-mindset-parenting
之前,跟大家分享过知识和能力之间的关系。如果把知识比作做饭的食材,那么能力就是厨艺。它俩是低阶和高阶的关系,不是说知识不重要,而是知识想要发挥更大的价值,更需要相应的能力来有效地调用知识。比如,专注力、自控力、抗压力等等。
今天讨论的思维模式,或者说心智模式,更高阶,它决定了我们看待世界的方式,或者说运用能力的方式。如果是固定型思维模式,专注的对象更多是固有的、过去的、熟悉的事物;如果是成长型思维模式,专注的对象更多就会是新鲜的,具有挑战性的事物。
类似地,知识、能力固然重要,但思维模式更基础,也更重要。人生关键时刻,往往靠的是它。
所以,我一直提醒自己,让孩子学这学那,汲取广阔知识的同时,不能忘记基本能力的培养,比如自控力、深度思考的能力等等,但在这之上,我们更要潜移默化地影响他看待世界的方式。
知识也许能快速获得,能力培养,特别心智模式的型塑急不得,它不是信手拈来、一蹴而就的事,必须慢慢来。好在,正如Dweck教授说的,它不会是一成不变的,是可以发展和改变的。
![](https://img.haomeiwen.com/i7700692/ae8e50bf2fd818cf.jpg)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