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纪录片真的拍得很好,值得反复看。
反正已经快要消亡了,看一次还是看两次没有区别。何妨多看一些。
(这个纪录片里,我竟然get到了甄子丹,还有李晖)
我不想做那一类人,动不动就“怀念过去的美好时光……”
可是现在,月胧星稀,乌鹊南飞。
真的好希望可以听戴锦华老师讲讲武行,讲讲动作片,讲讲所谓新概念武侠,新概念动作电影到底是什么,我想以她的性格,一定不会只是“怀念过去的美好时光……”,她一定在一个相对客观的程度上给到一个自己的答案。
有人说,科技打开了潘多拉魔盒。
我依旧想用那句不得罪任何观点的观点:
时势造英雄。
去年八月,我买了两次《牡丹亭》的票,一场是年轻演员,舞台设立很美,另一边是“明星场”,不同演员串不同场次,当然都是一些知名的老演员,比如梁谷音老师,蔡正仁老师。在文戏段里,我自己也是忍着瞌睡的,只有梆子响了,场面热闹起来了,大家才来了精神,我想当年花部乱弹也是这样胜了昆曲的吧。
在那儿之前,我没有经过任何相关文化的熏陶,只是还有点闲赋时间,把它当做一次线下体验,以便后续继续作了解。
它本来的受众不该是我,或者应该是少数的我。
香港武生是京剧班子南下一直到香港的,刚开始是戏曲舞台的机械打法,虚着。李小龙先生从美国学习而归,带来了新的荧幕呈现方式,实打实,掐时间,踩节奏。
火了!
袁,洪,成,刘。你方唱罢我登场(褒义),跟乾隆后期花部各派欣欣盛况相似。
人要吃饭,要有依靠,还要有荣誉感,
武师文化水平普遍不算太高,60到80年代,恰是他们的年代。
那个时候的观众和那个时候的演员。
所以,
当我们自己嫌弃这个时代的时候说明我们不属于这个时代,要么你超前了,那么你落后了。
他们没有选择。
现在,很多人有选择了,即使现在依旧有很多吃不上饭的人,也不存在那样一个时代背景给到他去出名,拼搏。
好像现在信仰变得越来越重要,可是当初就是没有找到那么高尚的东西才做着最世俗化的,最原始的肉搏场面,那些拼了命的武行就跟中世纪打了胜战的罗马人一样,没有未来地消耗自己的生命,只有战场的荣誉才能让他们感觉到活着。
当我们清晰地知道并自愿依靠信仰去做到的时候,全是圣人。
不可能的,我知道有。
其实想想他们到底算不算幸运呢,很多舞台戏曲的行当最终只是囿在自己的圈子里,武行能演电视,电影,做武术指导,虽然经过了几十年,最终这个时代把他们淘汰到荧幕边缘,但明显地,他们不会完全消失,我们能听到观众的呼声,他们自己也能听到,可能最终的呈现结果也是后现代的方式,但活着不才是最重要的吗?
神话有传奇色彩,所以美丽,所以值得怀念。
我喜欢大刘也是这个原因,他的作品看似在写未来,属于科幻类型,偏偏极为现实,而且像个可怕的已经被一一实现的预言。
不知道这个时代过渡结束了会是什么结果,很好奇。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