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鱼丰徐徐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进步,“共享”一词瞬间火遍全球。但是,大家对它的评价却褒贬不一。
例如共享单车、滴滴打车。
有的人看到了它积极的一面,他们认为共享单车、滴滴打车方便、快捷。共享单车解决了上班族最后一公里的难题,滴滴打车解决了下雨天、节假日打车难的现象。因此他们觉得不管什么事情,只要和共享沾上边,就一定错不了;只要你想共享,什么都可以共享。
而有的人却看到了它消极的一面。他们认为城市里,随处乱停、停放的共享单车,不仅阻碍了人们的出行,还影响了城市的美观;滴滴打车近两年频繁出现恶性事件,让人心生恐慌。这让他们觉得“共享”只是噱头,实际上并不适合当今的社会,甚至他们还认为共享时代已死。
不过,事实真是如此吗?到底什么是共享,我们真的了解它吗?
这本由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的《共享经济100问》,可以帮助我们解开心中的疑虑,揭开共享经济真正的面纱。

这本书是由张新红和于凤霞两人合著。她们两人分别是国家信息中心首席信息师、分析经济研究中心主任和副主任。
同时张新红还是“信息社会50人论坛”理事和“中国信息化百人会”执委兼秘书长。于凤霞还是共享住宿专业委员会秘书长,信息化和产业发展部处长。她们两人长期从事信息社会发展的理论和实践的研究,有着丰富的理论和实战经验。
《共享经济100问》主要针对共享经济中经常出现的100个问题进行梳理和回答。它从共享经济的本质讲起,围绕共享经济的基本理论和实践认识展开,并详细解答重点领域的相关问题,最后对共享经济的未来的展望与思考。
一、共享经济的定义
所谓共享经济,就是通过互联网技术,把各种资源进行重新整合、分配,以满足人们多样化需求的经济总和。说白了就是以互联网为媒介,同他人分享产品的使用权,并获得精神或者经济上的回报。
例如共享单车,共享雨伞、共享充电宝、共享房屋等。这些物品的所有权并不属于某一个人,却可以被每一个人使用。使用者只需要支付一定的费用即可。不仅快捷、方便、价格实惠,而且你想使用某种物品时,并不需要自己花钱购买。这样不仅节约了资金,还减少了资源的浪费。
其实,共享经济涵盖的内容除以上外,还包含其他更多的方面。例如资金、时间、劳务、知识等。如各种社区家政,劳务分享、知识分享。另外,个人的兴趣爱好、特殊体验和心情等都可以通过QQ、微信、微博等各种社交平台去分享。
比如,很多人喜欢在朋友圈里各种晒,晒孩子、晒美食、晒美景,晒心情等都是一种分享。这种分享的目的并不是想获得什么收益,只是为了获得别人的一句评价、一个点赞。
说到这里,可能有的人会说了,既然共享经济涉及的范围如此之广,那么是不是所有的资源都可以分享呢?答案是否定的。
并不是所有的产品都是可以共享的。
首先,具有排他性和高度专用型的资产不可以共享。例如一盒饼干,你打开了,别人就不好再消费了;一张电影票被你使用了,别人就不可以再次使用;国防设备和武器只能被合法的政府使用。
其次,触犯法律、道德底线的产品和服务也是不可以共享的。例如,各种非法集资,共享女友,网络直播中的各种污秽、低俗的内容,都是严格禁止的。
另外,含有对宗教内容的歧视、亵渎等产品和服务也是不允许共享的。
由此可见,在遵守法律、道德和宗教底线的情况下,与人们生产、生活联系比较频繁的,能解决人们实际需求的资源都是可以分享的。

二、共享经济的特点
兴起快
虽然共享经济始发于美国,但是现在,我们国家已经在很多方面走向了世界的前端。越来越多的新行业正在加速向海外拓展,网约车、共享单车、共享民宿、共享Wi-Fi等已经在海外成功试水。如小猪短租在线房源已经成功覆盖了全球100多个城市,几乎涵盖了有华人的所有欧美国家。滴滴出行的合作网络已经覆盖了全球70%以上的世界市场。
共享经济之所以在中国发展地如此迅速,很大程度上和我国的国情有关。我们国家是个超级网民大国,截止2017年底,我国已有超7.72亿网民,手机网民用户达7.53亿人。所以,现在很多人出门不带现金,只靠手机就能解决所有问题。
另外,我国政府对共享经济的“包容审慎”的监管原则,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共享经济的火爆成长。再加上我国的历史文化提倡节俭和共享,所以,共享经济在中国快速发展不仅具有优势,更具有必然性。
三、共享经济的作用
众所周知,共享经济给人们的吃、穿、住、用、行都带来了意想不到的方便、快捷。但是,它的作用仅仅只有这些吗?其实不然。它的作用还有如下几个方面:
1、 促进就业。
随着共享产品的多元化,很多人的身份也在悄然无声地发生着变化。斜杠青年已成为很多人追求的生活方式。
有些人上班时是医生,下班后是小说家;有的人上班时是工程师,下班后是酒吧驻唱;有些人上班写代码,下班码文字;有些人白天是普通工人,晚上则又变为某个平台的网红主播等等。只要你有一技之长,开车、跑腿、送餐、保洁等都可以通过平台来多方面获得收益。
这一切都归功于共享经济,因为它的灵活性,给人们提供了大量的工作岗位。根据国家信息研究中心的报告显示,仅仅2017年,我国参与共享经济活动的人数就超过了7亿人,其中提供服务的人数就有7000万人左右。
2、 共享经济拉近了陌生人的距离。
共享经济的发展不仅影响人们的经济生活,还改变了人们的社交关系。
例如,通过共享经济,你可以接触到外卖小哥、滴滴司机、保洁阿姨等。当你们有了近距离的交流后,更能体会彼此工作的辛苦和不易。
同时,你也可以通过各种平台,链接到各行各业的大咖。如在行APP,通过一定的付费,你就可以找到“对”的人,帮你答疑解惑、筹谋划策、指导职业规划等,这样你以后就可以少踩很多坑。
正是由于共享经济的发展,使得各个不同阶层之间的流动性增强了,人与人之间的交流更频繁了。所以,人和人之间的距离越来越近了。
3、满足个性需求。
共享经济鼻祖、Zipcar创始人罗宾·蔡斯说:“在共享经济时代,所有资产都是开放的,所有人是连接在一起的。每个消费者都可以集合最优秀的产品、资源、数据、平台,从而完成和满足自己的个性化需求”。
这说明共享经济使得市场从“大众化”走向“人人化”。这个“人人化”的市场,强调了个人的需求将得到满足,每个人都可能成为一个市场。也就是将来针对“私人订制”的需求会越来越多。
例如在住宿方面,爱彼迎等平台就通过大数据收集到消费者的生活和出游经验,然后专门定制出个性化的旅行体验产品,为消费者提供各种个性化的服务。这种分享住房的个性化体验,成为越来越多的中国出境游客的主要住宿选择。

四、共享经济的现状和未来
1、共享经济是大势所趋
共享经济正如一个蹒跚学步的孩子,这些兴起和衰落是它成长的必经过程。旧的平台倒闭之后,必然会有新的业态出现,这是一种大趋势。
共享经济经过一级一级闯关升级后,走到最后的必然是那些关注民生、痛点明显、市场需求大的商业模式。
2、部分衰落,代表整体死去吗?
随着共享充电宝、共享女友、共享雨伞等花式共享走向衰败,网络上相继出现了各种负面新闻。“共享经济已死”“伪共享经济”等报道的频繁出现,更是引得大众一片哗然。
其实,这些都是对共享经济的非客观报道。目前,我国的共享经济正处于起步期向成长期加速转型的阶段。所以,这个阶段正属于摸索阶段,技术、理论等都还不成熟,很多关键领域都还没有真正渗透。
如共享医疗、共享教育、共享养老等都还没有开始共享。共享单车虽然起步较早,但是因为理论不成熟而产生各种弊端。主要是,商家投入时没有考虑到城市空间的承载量和居民的实际需求量,导致投入过多,给城市治理带来挑战。
另外,有些行为属于个别商家的恶意炒作。如共享女友,它的出现严重触犯了国人的道德底线,所以被相关部门处理也是理所应当的。
所以,部分的衰落,并不代表共享经济整体都死去,这只是人们的片面看法。真正的共享经济不但不会死,反而有更大的发展空间和生存活力。

我们作为共享经济的参与者,不仅可以通过知识的共享,坐在家里任选全国任一所名校里教授的视频授课;还可以通过农田的共享,吃着认养的烟台苹果、新疆的葡萄、天津的大麻花。
所以,要想共享经济发展得更快、更好,我们有必要对共享经济有所了解。通过《共享经济100问》这本书,可以让我们更加全面、客观地看待共享经济,从而为它的发展推波助澜。
同时,《共享经济100问》这本书的作者张新红和于凤霞还指出:共享经济发展太快,很多问题并没有标准答案,书中所讲的内容只能反映现阶段的成果和认知。
她们这种对待科学客观、严谨的态度,也是非常值得我们学习的。读这本书不仅可以让我们更加全面地了解共享经济,而且可以让我们向作者一样,遇到新问题时不要盲从、恐慌,而是要用客观、严谨的态度对对待它。
网友评论